统计
  • 文章总数:2508 篇
  • 评论总数:2804 条
  • 分类总数:18 个
  • 最后更新:4天前

小镇做题家,在中年均值回归

本文阅读需要 14 分钟
首页 社会,观点 正文

lu4wq9pg.png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ID:liuzhiqu7788),作者:刘知趣,原文标题:《“小镇做题家”的中年均值回归》,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人们对于“小镇做题家”泯然于众的好奇与津津乐道,丝毫不亚于看待“学渣”逆袭走向人生巅峰。因为这样的故事,既能实现一窥别人伤痛所带来的快感,也能满足普通人对于罕见事物天然的猎奇。

但倘若处在诸如金融、互联网、甚至是医师公这些脑力劳动者更为密集的行当,或许就会发现一路拼搏过来的“小镇做题家”,中年后主动选择人生“向后一步”的并不在少数。

人生前十八年都在一个固定赛道上拔足狂奔、遥遥领先的一群人,为什么到了中年却走上了不同的路?有人始终保持“一往无前”,但也有人就此“沦为平凡”。

其实面对这样的问题,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于将其归结为阶级创伤对“小镇做题家”一生的影响,但如今细细想来,也难免会感到多少有些“以一言蔽之”的局限。

首先,985院校不止清北复交;其次,除了不同地域之间的资源差异以外,即便是在一线及超一线城市,内部同样是阶层人生折叠。因此,真正能拿到出生和基因彩票的群体几乎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而在当下这样一个经济自由度如此之高的社会里,很多具象的门槛对于个人才华施展早就失去了束缚,比如抖音里的大专毕业当护士的任志达、在东北农村生活的雨姐,他们的出身背景平平无奇,却依然做出了很多卓越的事情。

“做题家”与“普通人”之间的这种人生反差,也让我想起了一个知乎答主曾提到过的“中年均值回归”现象。

人生存在均值回归

关于“均值回归”这个术语,大多数人是在遗传学、经济学、统计学等领域有所耳闻。

最早在1886年,英国遗传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在研究人类身高时,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

父母平均身高高于人群平均值时,他们孩子的身高会比父母低一点;

而当父母平均身高低于人群平均值时,他们孩子的身高则会比父母高一点。

弗朗西斯·高尔顿把这种下一代的身高向均值“回归”的现象称之为“回归平庸”。

但后来的研究结果又发现,“回归平庸”现象其实跟遗传学并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一种统计学结果,被称之为“均值回归”。

即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人类的平均身高也跟着升了上去,但弗朗西斯·高尔顿提出的“回归平庸”现象却依然存在,只不过这个“回归”的均值也在跟着上升。

在现代社会里,“均值回归”在金融投资领域出现的更为频繁。比如在股市中,股票的价格始终是在波动,但无论这个过程里如何涨跌,最终都会回归它本身的一个均值。

而一个人的生活,其实就跟“股票价值”一样,同样存在着“均值回归”。

对于个体而言,这个“均值”就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冲动、最强烈的渴望,再综合自身的实力,直接决定了我们到底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选择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它的底层逻辑就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决定了他会有怎样的价值观,而价值观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行为带来了结果。‍‍‍‍‍‍‍‍‍‍‍

一切筛选只是一种形式‍‍‍‍‍‍‍‍‍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的固有认知是社会是一个金字塔,通过中考、高考、考研这样一次次的重大考试,一点一点地把金字塔塔尖上的人筛选出来。

或许很多人和我一样,正是在这样的认知束缚下,学生时代一直在拼命地学习,生怕会被早早地淘汰出去。

事实结果也的确如此,不同层次的大学毕业生对应着不同的就业路径。

名校毕业生自然就去了互联网大厂和顶尖的投行,而三本院校毕业的学生,要么一个月领几千元的薪水,要么就是自己想办法倒腾点小生意,这一切也算是顺理成章。

但如今,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也几近十年,当我回过头去看曾经熟识的同事、同学,却发现他们现在的生活,并没有按照给学霸或者学渣“预设”的人生剧本发展。

就拿我职业生涯中的两任leader来说:

我职场第一任真正意义上leader,毕业于人大法学系,后来进了互联网大厂,也拼死拼活地干了很多年,但在头两年互联网行情还很好的时候,就选择了回老家过安稳日子;

而我第二任真正意义上的leader,教育背景平平,刚毕业进入社会时找的工作肯定也好不到哪去,但就是敢拼敢干,能“自我卷起来”,听他说自己上学的时候就比较爱折腾,比如为了看小说,帮学校门口的书店老板看店,所以即便是互联网行情这么不好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够立起来自己的一摊事儿。

再拿我自己来说,我是个高考没考好的理科生,大学报的是临床医学,结果分数不够被调剂到了护理专业,在医院实习的时候觉得护士没什么“人权”,于是一怒之下坚决改行,后来也是误打误撞进了互联网做市场。

坦白来说,从一个“铁饭碗”到一个“没有明天”的私企,这个过程受到的阻力和非议也不容小觑。‍‍‍‍‍‍‍‍‍‍‍‍

而我开始写公众号的原因很多老读者也都知道,就是因为工作不如意,想要找个地方分散精力,也因此结识了很多朋友。但现在我几乎每天加班、工作“充实”的不得了,却也依然乐意在凌晨两三点熬夜写下今天这篇文章。

支撑这一切的,就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热爱。

所以如果你问我幸福是啥?我觉得幸福就是求仁得仁。人生任何一个阶段的筛选,都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所有的标准都是人为制定出来的。

如果你内心强烈渴望着人生继续向上一步,那么即便你的起点再低,未来的成就也会不断向上;‍‍‍‍‍‍‍‍

相反,如果你随遇而安,甚至不在意是否会向下一步,那么即便你的起点比别人高,未来的人生大概率也会下行。

这也恰好印证了一句话:“人最终一定会选择自己最想走的那条路。”

世俗的选择永远都会给努力的人以入口,也永远都会给想离开的人以出口,只是都有对应的代价罢了。

而越早认清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在做出相应的选择时所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小。

一个确定的人生哲学‍

日本作家大前研一的《M型社会》这本书,自始至终都在讲中产阶级的危机与商机,但在书的结尾,作者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倘若你能找到一套自洽的价值体系,来权衡两难时究竟什么对你来说更重要,这会极大降低你的焦虑感。

而每次选择之后,你内心的感受,又会进一步影响你形成更确定的人生哲学。而确定的人生哲学,最终会导向INNER PEACE。”

关于自己的inner peace是什么,我想很多年轻人都未必真正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而走了很多弯路的中年人,或许会遗憾在年轻的时候并不懂得,认识自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我究竟是什么样的性格,有哪些长板和短板,以及我喜欢和不喜欢的生活方式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看起来总是既复杂又无用,鲜少有人愿意不断地向自己追问。‍

毕竟从大学毕业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不得不置身于社会的压力之中,大家都期望通过复制过既往成功的路径,来获取社会资源,完全忽略了内在的动能,才是决定最终结果的根本因素。

正是这种由内向外的动能,决定了我们愿意在一件事情上投入多大的责任心与热忱,也决定了我们把自己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最自洽舒适。‍‍‍‍‍‍‍‍‍‍‍‍‍‍‍‍‍‍‍‍‍‍‍‍‍‍‍‍‍‍‍‍‍‍‍‍‍‍‍‍‍‍‍‍‍‍‍‍‍

在当下这样一个充满冲突的现实是世界里,其实很多人生的难题根本无法通过逻辑分析来获得完美的答案,尤其是这个时候,向内寻求方向和指引就变得格外重要。

我们需要时不时地在安静的时候,问问自己,哪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更重要的。是物质上的成功,还是精神上的富足,是坚持自我,还是善于融入,这背后的每一种选择都有相应的代价,因为不同的价值观,都包含着必然的得与失。

中年均值回归的“小镇做题家”,其实也是得到了一个能力和欲望综合后的真实自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ID:liuzhiqu7788),作者:刘知趣


UP主创作不易,点个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请配置好页面缩略名选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