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咻嘿咻,正在努力加载......

统计
  • 文章总数:1916 篇
  • 评论总数:2380 条
  • 分类总数:9 个
  • 最后更新:2小时前

 

浅谈“青年人”舆情对抗

阅读预计需要 10 分钟
首页 资讯 正文

最近一段时间,很明显的能发现在互联网平台上关于“青年人”群体的话语逐渐开始与前几年不同了,

很多曾经“官媒”觉得好使的舆论手段逐渐开始失灵,

那种依托着“政府喉舌”所带来的官本位的“爹味发言”开始不被大多数年轻人所认可,

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与之对抗,且有力的舆论声音,且声量正在逐渐壮大。

这些对抗行为包括除了在官方发布内容的评论区等领域表达对抗意见外,

在官方对原内容删改之后 ,甚至会自发的形成相关话题的新热点,

比如前段时间在B站上比较火热的“世界名画”:

一个拉着货物的工人向左走,而一辆保时捷跑车恰好驶过,

在官方意识到问题之后将保时捷跑车P掉,却发现对侧还有一辆卡宴。

下面配文“既使社会运转的本原”。

在经过P视频,删视频等一系列操作之后,

这一视频在B站上仍然存在许多热度较高的“补档视频”。

v2-17ee51c08074cb9670632438e1869f63_720w.jpeg

再比如,前段时间聊到的“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事件,

在各大平台上也是唤起了强烈的对抗声音:

v2-5b195eb5ab0ae2d445adeb1b7581487a_720w.jpeg

比如,在抖音上最高的热评为:

“孔乙己批判的是社会,而不是孔乙己本人。”

“一群从来不在意我是否吃饱穿暖的人,突然关心起我的灵魂和尊严。”

在知乎上有相关的问题,下面也有数量庞多的批判。

除此之外,包括前几天知乎热榜上所出现的“过劳之岛”,“请假羞耻”等热点现象,及其下的批判声音都是这些对抗声正在逐渐壮大的例子。

而实际上 ,在这些出现了强烈的对抗话语的地方,要么涉及了“青年人应该如何做人”,要么涉及了“人们应该寻找怎样的工作”,而这两部分内容,恰好是当代青年,尤其是近几年来大学生最能感受到切身痛楚的问题,在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对抗中,社会的张力得以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社会的进步才存在可能性。

然而,抛开这种惊喜外,我们在这样一些事件的背后依然能找到一些有意思的话题:

1.学历神话泡沫是不是到了要戳破的临界点了?

毫无疑问,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是国家的大事,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经历了许多年的教育培养,而更关键的是,在12年义务教育,加上4年的高等教育中,我国对学历的“神话”从未停止,即便现在也是如此。

而为什么说“学历”是一种神话?

因为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聊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仅仅会停留在一种抽象的讨论上,“更好的学校title”,“更好的工作”,可是问题在于,什么是好?一个抽象的东西在现实中可能存在其现实吗?答案是可能的,他虽然不跟你说好,但在宣传上,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对不好的讨论恰好就塑造了一个对立面的“好工作”,“好学校”,扫大街的,保安这类是不好的工作,那么坐办公室的自然作为一种对立面就被认为是好了,即便有时候薪水甚至可能不如前者。

再其次,近几年虽然有些许好转,但是人们对学校title的重视依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决定如何将你的学历变现的因素从来都不止有“学历”本身,你所学的专业,所掌握的技术也依然是决定你能否将学历“变现”的因素,而通过对抽象的学历神话的聚焦,这部分信息就存在一种失焦的状态,他们很重要,但是却很少有人去关注。

而这些事情,总会在某一个时间段直接作用到我们的大学生群体身上,比如,当他们需要就业的时候——尤其是就业市场不好的时候。

这种神话和现实割裂的巨大反差,将会把“学历”神话背后的权力意志彻底暴露在他们面前。而如今,便是这样的一个时间点,或许学历神话的泡沫可能已经到了一个即将戳破的临界点?

曾经这一套借助学历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逻辑似乎已经不再行得通了,而在之后,很有可能取而代之的则是部分人依旧卷进去,而另一部分人可能直接开躺,也有一部分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放弃“找钱”逻辑,开始寻找自己人生想要的东西。

  1. 人才供给与就业市场

如果我们讨论大学生的学历神话,自然不得不讨论就业市场的问题,在这里,主要讨论人才供需和就业环境的问题。

首先,就是老生常谈的结构性失衡:

假设某一个地方,有20个适龄青年,而这个国家需要10个大学生和10个技术工,那么,在20个适龄青年的培养方案上应该是1:1的培养,让供给满足需求,然而国家为了找到更多的人才,一方面给大家说考大学好,大学出来工作体面,另一方面在市场上给到经济匹配,并且在政策上支持大学扩招。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个适龄青年就有了12个大学生和8个技术工,如此一来,人才供给与市场不在匹配 ,而在这个过程中,假设经济条件大学生仍处于优势阶段的话,那么:遭到异化的人有几个?

答案是10个,2个大学生因为结构性问题失业了,而8个技术工也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原先的相对平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如果给大学生提供的经济条件不再优越的时候,这一刻,20个人都被社会所异化。

因此,我国现在青年群体的痛楚,正好是宏观政策为了某一阶段高速发展的代价,而这些对抗的声音,正是推动社会转型的力量之一。

其次,就是就业环境的问题,

一方面,劳动法出台后,996,大小周等形式依然广泛存在;

另一方面,劳动者自身维权困难,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权力不平等长期存在。

这一点也能找出原因,即我国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权力让渡给了资本。

再加上我国在就业方面,有着庞大的失业储备军(很多人认为这是人太多的原因,然而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人口众多,而是失业且难以维生的人口众多),当一个人不愿意干一份工作的时候,总会有人愿意低价接受这份合同,很多人不得不将自身在就业环境中的地位放得很低等原因,

我国的劳动者,主动权很少。

而现今,伴随着青年人对自身学历的质问,以及对工作环境的质问,

或许,这也是未来转向的起始点也说不定。


UP主创作不易,点个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作者信息

uv
作者有点忙,还没写简介
TA的最新作品

为您推荐

    正在为您加载...

热门文章

最多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