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 文章总数:2395 篇
  • 评论总数:2648 条
  • 分类总数:18 个
  • 最后更新:一天前

《茶馆》中的“莫谈国事”,是谁的国事?

本文阅读需要 4 分钟
首页 观点 正文

一部《茶馆》,半部中国史。
历史不同阶段的进程虽然不同,细微处却是惊人的相似。
老舍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用一部话剧形象演绎出历史走到关键时刻时,各阶层的真实心态。
最真实处在第一幕的启幕就凸显出来,茶馆中各处贴着的“莫谈国事”。
这四个字是矛盾的起点。

当王掌柜指向这四个字的时候,它也是平息矛盾的办法。

但矛盾解除了吗?根本没有,茶馆中各个人物的命运只是被迫向这四个字屈服。
他们的命运,依然被时代裹挟着……

相比于放不下面子、死后连个棺材都没有的松二爷,常四爷出于骨子里的正义,认为大清不该对洋人忍辱求和。
他喊出“大清国要完了”,是对大清的失望,也是心痛自己的“铁杆”庄稼没了。
他痛恨洋人,想跟洋人彻底干一架。
这是他认为的“国是”。

秦二爷是清末统治阶层的改良派,他想变卖家产、田地,自己开工厂:抵制外货,那才救了了穷人,那才能救国。
他认为工业可以兴国,不倚靠洋人才是国家的出路。
这是他认为的“国是”。
他引进先进机器,开了工厂,为民众提供了大量岗位。
可最后,他的工厂却在天津成了“逆产”,机器全部被拆成了破铜烂铁。

接下来,是掌柜王利发。
这个名字,老舍先生肯定是斟酌过的,利发这两个字,用在普通人身上更像是一种讽刺。
他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商人,不管是什么客人都毫无原则的逢迎讨好。
可依旧没人把他当回事,谁来了都可以欺压他一头。

他遵循的是和气生财的经商之道,所以才四处张贴“莫谈国事”: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办法不过是为活下去。
“莫谈国事”,就是王掌柜认为的“国是”。

他千方百计地迎合时代,开茶馆、办公寓、加评书,乃至无奈豁出老脸添女招待,可茶馆最后还是没了。
“为什么都不让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
他始终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么逢迎和讨好,依然逃不过被倾轧的命运。
m1cxhwja.png


UP主创作不易,点个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请配置好页面缩略名选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