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费孝通先生的《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两篇时,提到当时的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下乡。原因是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较为稳定,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生活需要而决定的”,乡土社会中“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同时,费先生认为文字不如特殊语言,在某些时候表情达意不够准确。
“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现在,21世纪20年代,我国己经实现全面小康,正努力实现乡村振兴,奔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中国乡土性的基层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助力乡村现代化,现今的中国乡土社会需要文化下乡。
何谓文化呢?费孝通先生说,“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谁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象征体系表示概念而概念就需要用到词,词是文化传递的桥梁。词可以通过语言或文字进行表达,而语言依托于个人记忆当信息更加复加不能单单依托于记忆或者语言进行传递的时候,便需要文字。
在现今这个变化与发展十分迅速的年代,文字传递信息具有很大的优势。文字传递信息的效率很高。我们可以快速的获取大量信息。而且相比口头的表述,文字经过思考与斟的后写下,更加准确和严谨,不容易因为表述不清而造成误解。文字传递信息的自由度也更高。通过语言交流,听者只能被动接收;而通过文字传递信息,读者可以自由饰选内容。文字传递的信息量也是巨大的。它超越了个人的记忆,是古往今来无数人记忆和思想的总和。作为文化的优良载体,文字下乡为文化下乡奠定了好的基础。
我们需要各种各样优秀而先进的文化下乡,其中既包括了现代文化,也包括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多元的世界文化。
文字诞生于文化当中,文字的本质目的是为了记录和传播文化。那么对于文字下乡来说,文化下乡是其必然的阶段和最终的目的。在乡土社会当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现代文化,尤其是诸如长征精神、航天精神等等精神鼓舞更能够使乡土社会提升发展,从不畏苦难到再创辉煌,文化的点点滴滴都在影响着、指引着社会的发展。拥有优秀意义的现代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自然是要随着文字下乡而一并下乡的。
既然文化要下乡,那么文化应该怎么下乡?
过去的乡下人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忙得不可开交,而今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日子更幸福了。在忙碌之余,乡下的人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追求精神上的充盈,人们对精神世界丰富程度的追求也更高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乡村的精神文明蓬勃发展。
在2021年,我国的文盲率已经下降到2.76%,文字下乡己经接近实现。那么,文字下乡了,文化也就跟着下乡了吗?
显然不是!
固然,文字下乡的成果非常显著,社会各界都在广泛而持久的关注着文字的下乡。可是,文字下乡带来的却是乡村消费利益的争夺。其中尤为显著的就是短视频。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当中,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心普遍非常浮躁,大家似乎难以完完全全沉下心来专心研究和学习。从而,短视频应运而生了。这类娱乐可以充分填补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但是一个信息传播内容的缩短必将带来信息的缩减,甚至对原意有一定曲解。
而追求流量至上、利益至上的时代,不少营销号、诈骗团伙等都在利用短视频进行利益的攫取。最终,付出利益的还是广大乡村人民。无论是他们的财产被诈骗,抑或是因为受到误导而轻信谣言,甚至做出对自己和他人有害的事情来,乡村人民的现状绝不是文字下乡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期望的结果。
这便是现在乡土社会的一大缺陷——文字与文化的冲突。文字下乡了,文化却并没有下乡。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文化下乡?
对于文化下乡来说,绝对不能死板。在我的观察当中,有些村子发展较为兴旺,村里的领导干部也很重视文化建设,于是他们举办了一些免费的戏曲演出,请了专业的戏曲演员,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文化下乡效果。但是他们好心却没有用在更合适的地方。在现代社会当中,传统的诗歌戏曲确实并不能很好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也是文化下乡应当考虑的因素。
更具体点,譬如对于整体社会大环境,此时的文化下乡可以与时下热点、新梗进行合理有益的涉及和创作。同时,对于文化下乡的内容也需要做出一定的审核,不能够完全放任文化下乡的创作者和传播者的创作。对于误导大众、博取流量而创作的文化内容应该予以严格的审核。
唯有把控好文化下乡的内容和程度,并将其与文字下乡相适应,才能使乡村得到更好的、更全面的发展。文化下乡任重而道远,所以对于文化而言,发展和传播是在乡土社会当中需要考虑到最大的两个问题。如果能解决这两个问题,乡村的复兴则可计日而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