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咻嘿咻,正在努力加载......

统计
  • 文章总数:1915 篇
  • 评论总数:2380 条
  • 分类总数:9 个
  • 最后更新:一天前

 

春晚小品该不该有教育意义

阅读预计需要 8 分钟
首页 观点 正文

看了今年春晚小品,怀念曾经,于是翻了以前的一些小品看,也刷了一些关于春晚小品的争议。曾经和现在的春晚小品,最大的争论大概在于春晚小品到底该快乐为主还是该具有教育意义。

人民群众都支持快乐,但上头觉得小品要能教育人。本山大叔说,人们一年都在接受教育,希望在春晚这天快乐就好了,不要再说教了。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我支持快乐为主,但我同时对这个快乐为主有一个疑问,快乐为主是否意味着快乐至上?是否意味着当快乐和教育发生冲突时,应当舍去教育,而选择快乐?

之所以有这样一个疑问,出于两个点,第一点是我们的快乐来源有一部分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相信很多人一定因为别人扮丑、失误、倒霉、社死、疼痛等而笑过。当然,这其中大部分痛苦我们可以承受,笑笑也就过去了。

我不知道人类为什么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笑,甚至人有时候会因为自己的痛苦而笑,比如被自己蠢笑了。至今我也没想到或看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所以在这里,我把这个现象归因于基因里的东西。

著名喜剧大师陈佩斯在年轻的时候也发现,当他在台上越痛苦,观众笑的越大声。我们也可以发现,陈佩斯在许多小品里所呈现的笑点,也是通过失误、扮丑、自嘲等呈现的。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有“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一说法的原因吧。

如果我自己经历了痛苦,以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讲了出来,然后大家笑了,这似乎没问题,因为这是我自己说的,我应该也已经释然了。

但如果是别人的痛苦呢?该不该被拿出来当成笑话讲?

曾经有一个很火的节目,叫《吐槽大会》,就是通过戳别人痛处而达到搞笑的目的,戳的越狠观众越开心,似乎也越搞笑。这其中有一些笑笑就过去了,但很明显有一些痛苦被说出来的时候,嘉宾脸上明显不太愉快。

王小波的写作风格被称为“黑色幽默”,因为他将一些当时社会的现象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讽刺出来了。王小波认为自己写的是严肃文学,但经常却被认为他写的是小黄书。周星驰是公认的喜剧大师,拍的作品自然也被认为是喜剧,并且是无厘头搞笑的喜剧,但星爷自己却不止一次说过,他拍的明明是悲剧,不知道大家为什么认为是喜剧。

所以说,每个人对于痛苦的感知和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当春晚小品需要通过涉及别人痛苦的方式去引发观众的快乐时,是否该考虑一下这个梗会不会触发到一些人的痛感神经?

如果说春晚的最大主题是快乐,但当快乐与他人痛苦相冲突时,通过消费他人痛苦达到快乐的目的是否应该?

第二点,春晚小品也许没有教育意义,但一定会传递着某种价值观。上面所说通过消费他人痛苦而达到快乐的目的,就是一种价值的传递。春晚小品的许多梗也包含着刻板印象、偏见甚至歧视。

这些价值的传递,或许没有啥教育意义,但它一定会影响着一些人。毕竟动画情节都有人模仿,更别说春晚了。

这么说或许太抽象,我举几个例子。2015小品《投其所好》,沈腾有一个包袱引发了争议,“拒绝黄拒绝赌,拒绝乒乓球”。今年春晚小品《热情似火》,表现了哈尔滨人和南方人的性格,被指地域歧视。

这些包袱所引发的争论,到底是观众太敏感,还是传递的观点确有不妥?

如今的大争论时代,我斗胆预测一下,即便是本山大叔重回春晚,其小品也容易引发争议,因为本山大叔之前的小品中的许多梗,似乎更加大胆。

春晚小品该不该具有教育意义?

我依旧赞同春晚小品应当以快乐为主题,但同时我认为教育意义是无法忽略的东西,需要强调的是教育不等于教育意义,教育是将错的纠正成对的,是将负面的引向正面。而教育意义是通过真实向人们传递一些信息,因此喜剧可以有教育意义,悲剧也可以有教育意义,只要人们能从故事中感受到真实,人们自然会“受教育”。

因此,春晚小品可以有教育意义,但一定不要有教育。

梁家辉对周星驰电影《美人鱼》的评价说到,“一部片子,能带给你欢乐,动人,最后还传达了一个信息,让一个八十几岁的老太太,可以有一种反思,对我们生活空间有一个反思,这是多成功的一个电影。”​

春晚小品,如此,甚好。


UP主创作不易,点个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作者信息

为您推荐

    正在为您加载...

热门文章

最多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