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效民,男,祖籍山西,1946年生于太原市。中国当代人文学者,在山西省社科院工作,主要从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研究,著有《心理的单间》《胡适和他的朋友们》《往事知多少》《八位大学校长》《思想操练》(与人合作)等。
日前,智效民所著《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出版上市,引来各界再次关注大学的各种问题。
高等教育的任务到底是什么?大学该如何培育出德才兼备的人才?针对考生和家长关心的话题,广州日报记者采访了智效民。他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历经时代变迁,民国那几个校长仿若成为高等教育的绝唱,他们民主治校、培养通才、注重人格教育的光辉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熠熠生辉。”
智效民告诉记者,“之所以将《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这本书的书名定为‘大学之魂’,由此可见校长的重要地位。”书中提到的八位大学校长虽然个人经历以及当校长的背景不尽相同,但他们对大学教育目的的理解却是英雄所见略同,那就是塑造健全的人格。蒋梦麟是北京大学历任校长中在职时间最长的一个,他曾自嘲自己是“北大功狗”。
智效民说,蒋梦麟在《和平与教育》一文中曾提到,在专制制度下,老百姓仅仅是一群羊,而统治者则是牧羊人。羊肥了,牧羊人就会杀而食之,于是就出现暴政,时间长了羊会变瘦,于是牧羊人就会继续放牧,推行仁政。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根本原因。蒋梦麟认为,要改变这种恶性循环,就必须增进平民的能力和知识,使每个人都养成健全的人格。而教育是“达此和平目的之方法也”。他说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天赋与秉性之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尊重这种价值,让每个人的特性发展到极致。
有“浙大保姆”之称的竺可桢的教育理念则是强调独立思考,注重人格修养,培养领袖人才。他在《常识之重要》的演讲中说:“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养成一国之领导人才,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讨专门智识,而尤重于锻炼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确,独立不阿,遇事不为习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从潮流,唯其能运用一己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学教育之富于常识也。”智效民说,竺可桢特别强调大学生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学教育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研究学问来培养他们的反省意识和批判精神,只有这样,大学生才有能力对社会和自然进行精细的观察、慎重的考量,才不会盲从迷信,不会被人利用。
民国校长注重沟通文理科
书中提及的几位校长,都非常重视通才教育,尤其重视文史方面的教育。
“这就好比盖房子,基础打得坚持宽厚,房子才能盖得高,盖得牢。”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上任不久就曾告诫学生,学问的范围宜广不宜狭,这样才能形成平衡的世界观和人生观。1943年,他在《工业化的前途与人才问题》一文中强调,大学教育最大的目的在于培养通才,文、理、法、工、农等学院要培养的是这几个方面,甚至是两个方面以上的综合的通才,而不是养成“一批一批限于一种专门学术的专家或者高级匠人”。
实行通才教育也是竺可桢一贯的主张。他任校长的浙大是由求是学堂、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和中等农业学堂演变而来的,有重视实用教育的传统,无论是大清王朝、北洋政府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都把实用教育放在首位。
为了改变这一传统,竺可桢上任后主持第一次校务会议的时候就提出,要设立中国文学系、史地系、一年级不分系,将通才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他曾对学生说,国家每年给你们花很多钱,为的是培养社会的栋梁,时代的砥柱,而不是让你们仅仅学一点技术,为自己谋生找出路。
胡适注重沟通文理学科。为了沟通文理,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校长期间,亲自兼任文理学院院长,让有志于数理的人学点文史知识,让有志于文史的人学点自然科学。智效民说,胡适有个女学生叫吴健雄,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她印证了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吴健雄当年是数理系的学生,但是她的文科特别好,作文曾经拿过100分,成为胡适津津乐道的事情。
中国私立大学拓荒者张伯苓
智效民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到中国私立大学的拓荒者张伯苓的故事,令人感慨。
著名的南开大学起源于“严氏家馆”,为了教育自己的后代,清末名流严修在家中办了个教馆,即严氏家馆,请张伯苓前来任教。张应聘后,不是灌输四书五经,而是讲授英文、数学和自然科学等教程,并开展体育活动。
1902年,他与严修去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决定把严氏家馆改为中学。在张伯苓主持下,学校于1907年迁入新址,并改名为“私立南开中学堂”。1918年,张伯苓制订创办大学计划。次年9月,南开大学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第一所正规的私立大学。
然而,张伯苓晚年却遭遇打击,晚景凄凉。1948年3月,张伯苓回到阔别多年的南开大学,正当他全力以赴重建南开的时候,蒋介石邀请他出任国民党政府考试院院长。大概是由于时局和身体的双重原因,他在南京待了不到半年,就飞往重庆养病。
1950年5月,张伯苓从重庆返回天津时路过北京,在老朋友傅作义家逗留好几个月。“之所以如此,是周恩来考虑到张伯苓即时返津,可能会遭到激进学生的斗争。”事实果然如此,当张伯苓同年9月中旬返回南开时,南开大学的一些激进师生对他并不欢迎。
这年10月7日是南开46周年校庆,张伯苓很早做好了参加校庆活动的准备,但是到了那一天,“南开中学不允许他进入,而南开大学也只安排他在相关活动中坐一般座席。自此,他变得沉默孤独,常常呆坐在居室,以手击头,精神颓丧,自感平生工作全被否定……”
对话 (广州日报记者:吴波)
校长成网络红人,说明他们会作秀
记者:书中收录了八位民国时期的老校长,既有胡适、张伯苓、竺可桢、蒋梦麟这些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流人物,也有任鸿隽、胡先啸等不为人们熟知的人物,但我注意到,您独独遗漏了大家熟知的蔡元培先生,为什么?
智效民:有些人大家不熟悉,是因为这段历史曾长期被遮蔽。其实这些人当年都很有名。比如任鸿隽,是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夫人陈衡哲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女作家,还是北京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杨绛年轻时曾经在他们家住过,现在杨绛名气很大,而她的恩师却鲜为人知,这是很荒谬的事。
至于为什么没有写蔡元培,我以为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蔡先生是一个无人可比的开风气的人物。他早年参加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后,他作为第一任教育总长,曾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其中包括废止祀孔读经、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实行男女同校等内容。
1916年出任北大校长后,他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并一扫原有的官僚作风和腐朽气息,为北大奠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我写大学校长的时候,虽然也很想写一写他,但因为手头资料有限,再加上有关他的年谱、传记已经很多,所以就放弃了。这确实是一个遗憾。
记者: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校长走红网络,比如:北大校长周其凤、华中科大李培根、被称为“纪宝宝”的中国人大校长纪宝成等,您如何看待这现象?
智效民:我总觉得一个校长要想为人师表,首先要做到“诚实”二字。如果你连诚实都做不到,其他就不必谈了。这两年,许多大学校长因为在开学典礼或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而走红网络,受到许多学生的追捧,这一方面说明青年学子的单纯可爱,另一方面也似乎看到大学校长的一点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牢记“听其言观其行”的古训,才能有正确的判断。根据我的经验,越是花里胡哨,哗众取宠的行为,就越不诚实,也越不能轻信。
另外,对于大学校长来说,当前大学的问题不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形象,而是如何改变办学方向。总而言之,许多大学校长是很“聪明”的。他们的讲话反映了体制的松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虽然有改革的意图,但由于体制的束缚还在,他们也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表达。当然,其中也不排除作秀的成分。
记者:今年,南方科技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建立,并首次自主招生,该校自创办以来,进行了“去行政化”、“教授治校”、“自主招生”等重大改革。您是否看好南科大这块“试验田”?
智效民:南科大的做法对教育改革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从历史上看,我国自古就有学在民间的传统;从世界范围来看,一流大学也都是私人或教会所办。因此让教育回归民间,乃是人间正道。我想知道的是,该试验田能维持多久,对现实有多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