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 文章总数:2410 篇
  • 评论总数:2652 条
  • 分类总数:18 个
  • 最后更新:昨天 20:17

代际/阶级剥削下的学生形象

本文阅读需要 5 分钟
首页 社会 正文

学生群体已经孱弱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在当代实际与形象建构中同时被作为管理、教化乃至宰治的对象,其文化已退缩到主流文化的边缘地带,“青春没有售价”是一句羸弱至极的宣言,这种文化以一种无法再保守的姿态——不追求强迫式的普世价值,而跌落为一种“生活方式”,去肯定自身的意义,却依旧艰难地维持学生的领域,这已然是百年来的低谷。回顾二十世纪的学生运动,经历了五四的激进诉求、国民革命、知青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后的学生风波、创业经商,而后到新时代“小土豆”“特种兵”“大学牲”…从民族的希望、革命的先声到现代社会的牛马——而这一切都还没完,他们依然步步紧逼。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已命定地陷入到代际剥削的结构中,这似乎毋庸证明,啃老逻辑所嘲笑的正是另一面它所暴露的,即学生不仅在实际层面沦为先富者的打工人,也在社会想象中作为一个羸弱的客体而存在——一个亟待被国家控制、更期待被社会毒打的客体。在此,寄托在大学生身上,对解放的诉求消失了、对改良的希望消失了,大学生不再是解放者与国家的主人,而被视为需要被教化又没睡醒的孩子。形象的坍塌当然不仅仅揭示了大众社会迎来的学历贬值浪潮,更是管理者潜意识控制的结果。不过倘若如此,我们尚可把问题归结于代际/阶级剥削结构中,然而在此出现了另一诡异的变调:一批总能在互联网上跳出来的国家机器代言者,先于上位者发出其欲表达而难以启齿的先声,不仅以脱离经济基础的身份,模仿国家管理者的口吻,在此他们与官方意识形态融为一体,以致常使人迷惑他们多大程度上是一个有意识的个体。这类人最擅长在言语上越俎代庖、看热闹、说些风凉话,在中国近代史上毫不费力地能够发现他们的早初形象,正是义和团被八国联军轧头时的旁观者、鲁迅笔下的砍头看客、路边车祸好事围观的群众。这类人是中国最无耻、最空洞的一批人,他们往往先默不作声,等到见身边的人多了,便大胆些公开风言风语,以国家管理者的主体姿态出现。对于这类人,违背于阶级的我们通常称之为工贼,悖谬于民族的我们习惯唤之为汉奸,若说他们大多数不清楚自己的“真实利益”,那是有些误会他们了,他们或许称得上最懂得自己利益的一人——却总是蝇营狗苟于自身小算盘的一批市侩,他们早已失去了信念、失去了理想、失去了超越的可能性而完全和意识形态混同一体了,对青春不屑一顾,对超脱世俗的意义毫无追求,不仅如此,他们还妨碍别人的追求——这是最空洞、最无耻的一帮人。


UP主创作不易,点个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请配置好页面缩略名选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