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观众并不好伺候。
央视网和团团齐齐发声锐评“孔乙己文学”,希望用振聋发聩的语句振奋青年,但不幸翻车。
他们批判的核心要义在于,孔乙己之所以生活困顿,在于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
言下之意无非是,当代大学生就别再矫情端着了,就业难还不是要怪你自己爱面子。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笔杆子,提笔写尽天下事,不肯俯首见苍生,言语中满是对孔乙己的鄙视。
可能鲁迅先生都不会想到,“孔乙己文学”会在一百年后成为现象级舆论热词。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一段“失意书生”原本自嘲的独白,引起广大青年的共鸣,甚至连某宝咸亨旗舰店的茴香豆,销量都翻了几番。
但正是这种暗合广大青年心境的网络话语,也逃不过央视网和团团联手泼来的一份冷水。
他们批判的措辞依旧慷慨激昂,教导的姿态依旧耳提面命式,可观众并不买账。
事实上,我们应该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而不是猛灌鸡汤。
最起码的是,全社会都需要正视年轻人的焦虑,要把他们当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
当下青年的焦虑心态绝非个例,而是出现了人传人的现象,并且焦虑值已经膨胀到高点。
在生活的高压下,哪怕只是一句网络玩梗就可以点燃青年心态,在社交媒体的精选海洋中掀起巨浪。
孔乙己会翻火并不意外,去年火的是老舍笔下拉车的祥子。
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
连续有旧时代文学家笔下的小人物走出历史的故纸堆大放光彩,不是因为大学生爱玩文艺复兴,而是从那些小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
这种小人物都出现在被我们唾弃的旧时代,与今天的宏大蓝图格格不入。
凡事宜疏不宜堵,当网络出现这种情绪,青年需要的是可以对话的朋友,而不是一个冒牌父亲大人端坐高堂之上,猛灌鸡汤。
从小到大,当代大学生体内的鸡汤含量早已严重超标,再补就反胃了。
难道真正需要脱下长衫的是在寒风中谋生的孔乙己们吗?
至少我们的媒体是不是应该脱下名牌下沉到烟火人间,去真切看看市井升斗小民的悲欢离合?
一个朋友年前失业了,他从未想过今年的处境会比前两年还要艰难。
说好的疫情放开后的好日子没有如约而至,他连续两个月每天要把各种招聘软件盘的包浆,也没有几个面试机会。
抱着八年工作经验和本科学历,硬是在一个二线城市找不到工作,这是他工作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局面。
也不是他眼高手低,他的期望薪资已经从一万五降到九千,因为这是他每月固定开支房贷车贷的总和底线,少于这个数字就意味着,下个月的雪球还要越滚越大。
但往往对面的人事只愿意为他讨价还价到五千块,连五险一金都没法儿保障,即便如此还有一波人争抢着入职。
内卷如斯,他那些往日的工作业绩根本入不了用人单位的法眼。
他当然也可以接受更低些的薪水,问题是现在一旦降薪,未来的薪资就很难会有跃升的机会,那么往后的人生就没有光明可言。
他也想脱下长衫加入短衣帮,然而就他那种在象牙塔里待了快二十年的身板,根本没有什么经验和体力方面的竞争优势。
曾经我们的教育告诉他,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然鹅在现实的铁拳面前,百无一用是书生。
甚至到了现在,就连一句孔乙己式的自嘲也要被舆论批判。
工作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平日里遵纪守法,开车实线都不敢压的他,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
媒体的先生们,还是在高堂里坐久了,以为只要放下身段就可以丰衣足食,却对这背后的结构性难题视而不见。
高校扩招之后,流水线上培养出的大学生每年都是成千上万,起初这些人成为东方航船乘风破浪的人口红利,如今航速减缓,年年都成了最难就业年。
归根结底,我们的巨轮无法给如此体量的大学生提供与之学习经验匹配的岗位,这才是孔乙己盛行的关键。
你不能缺人的时候,给这些青年人披上长衫当作“人口红利”,不缺人的时候一脚踢开,嘲笑他们是不入流的孔乙己。
寒窗苦读十余年的大学生去送外卖甚至去打螺丝,我不知道这是打了谁的脸,是这一届大学生不行还是社会生产力出了问题。
不要再沉醉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乌托邦式幻梦。
解决方法要么是提振航速,增加就业岗位;要么是发展职业教育,提高短衣帮的收入水平;要么是搞好分配,提高短衣帮的社会地位和福利保障。
否则不能怪当代青年又是躺平,又是阴阳怪气,这是诸多发达国家都无法逾越的发展阶段。
这两天,广州有一个新闻,当地美团小哥已经满员了,其中本科率已经接近30%,并且收入锐减,收入过万的人已经屈指可数。
出现这种情况也不意外。
当整体大环境低迷,外卖和快递又怎么能够独善其身。当就业难的广大青年早早脱下长衫竞相卷入这些行业,这些行业也随之失去生存空间。
然而这些,锐评我们的媒体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