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 文章总数:2508 篇
  • 评论总数:2803 条
  • 分类总数:18 个
  • 最后更新:4天前

作文素材 | 文化传承与创新(筋骨句+时评+范文+素材精选)

本文阅读需要 23 分钟
首页 知识 正文

一、筋骨句

1、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文化的创新和生产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3、着力解决好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4、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5、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课堂、校园,有着很强的时代价值。

6、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课堂、校园,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7、推动传统文化进课本、课堂、校园,关键在落实。

8、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9、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

10、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11、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1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联。

二、名言名句

1.岁月失语,为石能言。(冯骥才)
2.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林清玄)
3.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
4.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
5.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
6.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
7.拂去历史的烟尘,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张涛甫)
8.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柴静)
9.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重回汉唐》)
10.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历史的星空,居于中间的“人”,是为赓续千年的薪火所在。

三、优秀题目

1.《文化兴盛,激活现代中国之魂》

2.《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

3.《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

4.《文化自信似长河、高山、大海》

5.《腹有“文明”气自华》

6.《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的种子》

7.《莫将文化传承束之高阁》

8.《文化传承不能浮于表面》

9.《文化自信怎自信?》

10《观文化昌盛,延传承火炬》

11.《旧调换新曲,炎黄谱华章》

12.《在文化原乡筑牢文化自信》

13.《让敬畏之光烛照文化传承》

14.《为文化传承插上翅膀》

15.《文化是我们的地基》

16.《寻找文化的根》

四、热点素材

①单霁翔:唤醒故宫的“掌门人”

▣ 事迹回放:

故宫博物院保管的珍贵文物一共是168万件,占全国定级的珍贵文物的41.98%。

为了不让99%的文物沉睡在库房里,单霁翔认为“我们必须开放更多区域,举办更多展览”。慢慢地,从过去只开放30%的区域,故宫如今,已经开放到80%,那些“游客止步”纷纷解禁。

“人们可以在里面尽情欢笑,这就是博物馆的责任。”

在展示更多藏品后,单霁翔还在故宫举行“元宵灯会”,这是故宫第一次大规模夜间开放,紫禁城的夜间风光展现人前。

不仅如此,在他的带领下,品类繁多、玩法新奇的故宫文创纷纷上线,人们得以亲近那些曾被“束之高阁”的文物藏品。

单霁翔曾许下心愿,“要把壮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给下一个600年。”如今,故宫已拂去了历史封尘,焕发活力,以更平易近人、青春生动的形象为大众所熟悉。

主题应用:创新、传承、审美

②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 事迹回放:

樊锦诗曾是北大的天之骄子,却在1963年毕业后奔赴了这座位于西北荒漠中的小镇,与她的老师段文杰一样,开始了与敦煌几十年的“厮守”时光。

当时在自然环境破坏、洞窟本体老化与游客蜂拥而至的三重威胁下,莫高窟一度岌岌可危。樊锦诗为了让这些存留千年的脆弱艺术瑰宝“活”得更久,大胆构思了“数字敦煌”。

“数字敦煌”是一项敦煌保护的虚拟工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拍摄、扫描、获取、存储敦煌石窟文物信息。樊锦诗和她的团队利用数字技术,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樊锦诗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到莫高窟保护、研究事业中,只要一说起敦煌,已是高龄的她,仍似孩子般手舞足蹈,眼里透着光亮。

主题应用:文化与科技、奋斗

③《唐宫夜宴》火爆出圈

2021年农历新年伊始,河南卫视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爆出圈,霸屏热搜多日。

14名身着齐胸衫裙,体态丰腴、神情娇憨的年轻舞者是《唐宫夜宴》的主角,她们仿若唐装仕女从古画中走了下来,用活泼俏皮的舞姿展示了仕女从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过程。

为了体现唐朝女性的丰腴身姿,十四位舞者穿着塞有海绵的连体衣,嘴里还含着棉花。而她们的月牙型妆容“斜红”,以及融入三彩元素的襦裙,更是让观众仿佛穿越回了1300年前的唐朝。

现场运用了先进的3D和AR技术,让虚拟影象与现实舞台交相呼应,演员们动作俏皮,穿梭于妇好鸮尊、莲鹤方壶 、贾湖骨笛 、簪花仕女图等国宝级文物影像之间,整场演出给观众们留下了身临其境的深刻印象。

2021河南春晚同样“出圈”的还有体现太极智慧的武术节目《天地之中》,炫酷的视觉包装,让太极智慧与航天梦跨界结合,大胆创意吸睛十足。

主题应用:创新、传承

④三星堆遗址再曝重大发现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3月20日,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再曝重大发现,现已出土黄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全世界为之震惊,并在网上引发刷屏浪潮。

有专家认为,此次考古发现堪比著名的秦兵马俑,将中华文明史至少提前了1000 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考古过程全程直播,网友可以实时见证考古过程。网友热情关注和激烈讨论也让与三星堆有关的词条屡屡登上热搜。

“三星堆上新”掀起网友考古热的背后,除了三星堆遗址文物本身所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外,也反映了国民对国家文物发掘、保护、传承的重视,折射当今国民文化自信的提高。

主题应用:文化自信、传承

五、经典时评

《让公众感受历史的魅力》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桂从路

(题目即论点,发出呼吁,指明方向。)

①在一件件国宝中触摸文化的宝藏,于一封封家书中感受精神的传承……近年来,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红,让观众看到“历史原来这么有料”。透过影像化展示、故事化讲述,尘封的记忆被激活,历史的图景在人们心中铺展。(列举当今热点历史文化现象,指出历史的魅力。)

②历史源于一代代人的书写,既有故事,又有遗珍,更沉淀出文化、闪耀着智慧。新时代领路人的“用典”,正是一个感受历史魅力的窗口。用东汉杨震“四知拒金”说廉洁,引《晏子春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讲实干,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谈信仰……信手拈来的精妙典故,让新时代领路人的讲话、文章充满魅力、引人入胜,也让人看到历史中蕴藏着的智慧与力量。(借新时代领路人的“用典”初步说明了解历史的作用,强调其重要性。)

③古罗马学者西塞罗曾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以前的历史毫无所知的话,这个人就等于没有长大。的确,割断了历史,“现在”就失去了纵深,成为一个单薄的平面。人们渴望走进历史、了解传统,正是希望于其中理解当下、定位自身。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能让年轻人觉得很燃很感动;为什么公众排起长队,只为一睹2000年前的西汉海昏侯墓文物。可以说,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不仅是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也是回应公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借《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这个鲜活事例,进一步指出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必要性-走进历史、了解传统,理解当下、定位自身。)

④更好感受历史的魅力,需要让公众走进“历史的场景”。翻看《史记》《汉书》,能听见垓下的悲歌、看到绝域的车骑,体悟到兴衰之理、人生奥义。看看长征路上无言矗立的红军墓碑,走进戈壁荒漠中连接天地的发射基地,更能感受革命史的慷慨悲壮、奋斗史的荡气回肠。我们其实“去古未远”,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之中。国家史、地方史、行业史、家族史,都在我们的衣食住行间活泼地呈现着。进入这样的历史场景,使得历史可触可感、宛在眼前,才能打开人们的历史视野,激发人们的历史兴趣。(提出建议,指出感受历史魅力的方法、途径之一——需要让公众走进“历史的场景”。)

⑤更好感受历史的魅力,也需要让历史走进“生活的场景”。近年来,引发收视狂潮的历史正剧、开启大众阅读的大家小书、点燃观众热情的文化节目,这些作品赢得认可也正说明:历史不应曲高和寡,更不应远离生活,而应是有温度、接地气、富于人情味的。不论是亮相北京、上海、深圳的“时光博物馆”,或是深受网友追捧的故宫文创产品,它们打动人心的秘诀,就在于它们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赋予了我们的生活以历史的景深。提出建议,指出感受历史魅力的方法、途径之二——也需要让历史走进“生活的场景”。)

⑥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历史要“活起来”,也正需要发现生活的历史场景、创造历史的生活场景。在“活化”的历史中,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定然能让更多人追寻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洞察人群进化的内在奥秘,审视千百年的坎坷和辉煌,收获“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的启迪,得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滋养。(围绕新时代领路人的重要论断,重点解释“活起来”,再次强调让公众感受历史的魅力的重要性。同时首尾照应。)

⑦历史学家说,往昔就是异乡。其实,对于公众而言,历史绝不是异乡,而是精神的原乡。研究历史、学习历史,其实就是一种“精神还乡”。于汗青古籍中采撷智慧,在追昔抚今中神交千古,历史就一定能成为一道来自过去的强光,照亮我们前行的征程。(收束全篇,发出号召。)

经典习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3月20日,三星堆遗址再曝重大发现,新挖掘的6个祭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这些文物精美奇谲,见证了5000年前古蜀王国的鼎盛发展,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灿烂辉煌。从出土的青铜器、金杖、海贝中,我们可推断彼时古蜀文化已与中原文化交流融汇,古蜀国先人与印度、中亚乃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有了接触。

参与此次三星堆遗址发掘及保护的工作人员约200人,其中有150多人为“90后”。这群年轻人学养深厚,精力旺盛,不辞劳苦,展示出“新考古人”的风范。此外,中央电视台对遗址挖掘连续4天直播,各网络平台也开展立体式报道,网友的热情关注和激烈讨论让与三星堆有关的词条屡登热搜,“三星堆表情包”“三星堆连拆六盲盒”等文创产品“反应”迅速、层出不穷……

2020年,钟芳蓉以676分考取北大考古系;假如她刚从三星堆遗址挖掘现场回来,要去参加活动,请你为她从下列场景中选择一个,完成写作。

①“三星堆•全球文化巡展”巴黎站,为全世界热衷于中国文化的观众做一场演讲。

②重回母校,在高三50天誓师大会上,以优秀毕业生代表的身份对高三学生做一个发言。

③“‘创意四川•文化中国’2021云上文化产业博览会”的活动现场,为现场及网上的小伙伴儿做一个演说。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例文:

《考古带给青年人的思考》

学弟学妹们:

大家好!我是钟芳荣,你们的学姐。

我有幸参加了三星堆遗址发掘,感触颇深。这是一次震惊世界的考古,继35年前震惊世界之后,又一次惊艳了世界,让世人见识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从出土的黄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不仅将中华文明史至少提前了1000 年,更重要的就是,我们从考古里看到了民族复兴的渊源。

这次遗址发掘共有150多“90后”参与了考古工作,作为新一代考古人,我有很多想法要和学弟学妹们交流,趁今天参加你们的50天誓师大会,我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为青年人,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

一个家族的兴衰,不是金钱,而是文化,如果家族的文化氛围好,那么,这个家族,不管处于任何状态,都是自信的,也就是说,这个家族任何时候都不会差。

同理,一个民族如果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那么这个民族的文明是持久、厚重,有内涵,这样的民族,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鲜明的归属感,也就是超级自信。

不管遇到任何问题,从民族的文化中,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对于青年来说,三星堆考古发现,就让考生看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厚重,从而增强文化的自信,进而有意识提升自身文化的修养。

这是青年成长的一部分,也是伴随青年一生的意识。

作为青年人,我们要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

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对于我们的历史来说,更需要传承,因为,只有一直探索民族的起源、发展,然后在历史的基础上继承文化的精髓,这才能促进文化的进步,个人的成长,文化的富强。

同时,这里就需要青年人,对于我们民族璀璨的文化,有深入、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于我们历史传承下来的精髓文化,要有义务承担,持续传承下去。

一个有文化的家族是兴旺的家族,一个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强大的民族。

更重要的就是一个青年如果懂得文化传承,他就敢于担负使命,直面困难,让自己优秀,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作为青年人,我们更要创新文化。

青年的未来,就是民族的未来,青年人在继承文化的基础上,更要创新文化,更要让文化发扬光大。比如这次考古,考古团队首次使用3D打印技术,先利用3D扫描仪搜集大口尊的形态数据,用3D打印出一模一样的石膏模型。

这是文化的进步,也是文化的创新,同时,也是社会的进步。

从这次三星堆考古,我们看到了更多人考古的热情、看到了对于民族文化的大议论、看到了对于民族文化诸多的猜想,这些都是好事,因为,这些都是促进文化进步的开始。

学弟学妹们,希望你们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明。欢迎大家加入到考古大家庭,我在北大等着你们!


UP主创作不易,点个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请配置好页面缩略名选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