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 文章总数:2508 篇
  • 评论总数:2803 条
  • 分类总数:18 个
  • 最后更新:3天前

为什么有那么多大学生键政?

本文阅读需要 14 分钟
首页 社会,观点 正文

我的理解是,教育体系的反建制很可能是解释大学生键政行为的第一主成分。

你乎的舆论导向下,键政几乎约等于某种角度的反建制,绝大多数情况下键政指的都是反思+批判+质疑某些部门的权力结构这个层面的含义,毕竟好像没人见过谁日常写在你乎写考研zz题、治某报宣传经典而被提名年度键政大v吧?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广义键政行为可以说就起源于广义的「反建制」,来源于对某些已经发生过的权力/事件/行为的组成结构抗辩。进而推导,如果说键政是来自于社会层面的反思,那学生的键政自然就是来自学生层面的反思。中学生确实没有时间和能力广泛参与反思,那么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大学生身上。

那请问大学生反思什么最多?我敢说教育体系绝对是第一位的——因为这是为数不多允许讨论批判且跟大学生最切身利相关的范畴。

关于这点,一个样本切片的侧面案例是山河四省运动。 山河四省,我愿将其称之为 23 年最有影响力、最出圈的学生群体发起的大规模键政运动,颇具五四底色,兼有公社遗风,尤其是四省的运动结晶,基于美好愿望设计的具有校徽、校址、校园地图和制度的「山河大学」,一个开放公平大学的美好憧憬之下,几乎是四省人民长期以来对于教育系统反建制的呐喊,是键政行为最终诉求的高度体现。

山河四省的键政参与范围甚至远超学生群体范围,四省加起来大学生不过 400w 人,但是数以亿计的爆火讨论的推手背后,是 3 亿多四省人民;而 3 亿多人意味着 3 亿多曾经和未来的学生——涉及到切身利益,学生和曾经的学生群体对教育系统的键政参与热情,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有人说这只是一个基于共鸣引发的大众传播学案例,但是就我接触的大量的同学朋友来看,大学生对教育系统的反思、反感进而引发的键政行为是非常普遍的,我鲁西南县城老家某位现在在香港工作的朋友曾不止一次跟我说,即使现在她做梦都想在高中逃离那个地方,以至于看到任何山东省内出来的同龄朋友都有格外的「接触好感」。

其实哪怕是现实中我认识的经历过这种县中建制、并且最终获得了暂时胜利的分数速通玩家,也基本上没有人抱有太多的夸赞好感,最多是从功效和筛选的角度算是中立的「温和改进派」,真应了那句话,「人只会怀念战友,而不会怀念战场和战役本身」。

当然,这不只是某个省份的问题,如今大部分大学生的情况是,在从小学开始在一辆高压的车上被连续催促前进 12 年,历经残酷的考核制度,凌晨 5 点多早读,晚上 10 点多下课,课间休息只有 7 分钟,每天睡眠不足 7 小时,连吃饭都只有 20 分钟,一个月只休息两天,高中冬天天天被冻得手指头都要掉了,千辛万苦来到了「口口相传」的大学,却发现真实的前景远不如之前的设想,面对一言难尽的就业市场,个人发展的泡沫面临破裂,我想是谁都很难不对过往的那种「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跃进场景感到由衷的反建制,而这种反建制,往往是迈出了键政的第一步。

之后的日子里,豆瓣、虎扑、知乎、B 站...各路 app 都会扎堆讨论,现象总结背后,大学生就此完成从思考到键政输出的第一步。

当然,学生上大学后的「预期-回报差不断走阔」仍然只是大学生群体如此广泛的教育反建制思潮的一个成因,另一个成因或许要跳脱功利的学位回报之外,站在学生接触到的教育质量本身来讨论。

从大学生的视角来看,关于大学的教育本身,我之前一篇超高赞回答中有所提及:

本质上,中国绝大多数的教育纯粹就是「三十天码农速成班」。过去几十年的路径依赖使得现有教育资源基本支撑不起来「计算机科学家」,只能过渡性的搞搞「三十天速成调参侠」,凑合凑合就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1445699/answer/3498409866

更多具体的理论阐述参考我这篇回答,不再赘述。而在更广泛的视角来看,应试教育本身应当加以批判。

何为应试教育?以提升学生针对特定考试的能力为宗旨的教育,即为应试教育。近视率太高?只要不影响考试成绩,又何妨?身体素质下降,心理问题频出?这是必要的牺牲,您也不希望您家孩子考不上好大学,这辈子毁了吧?这几年熬一熬,上大学了就轻松了!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初三这一年非常非常的关键」、「高三啊是整个高中最关键的一年」、「大一是大学里面最重要的一年」之类。学生也从一开始被逼着去考试,逐渐变成只会考试,认为面对人生的一个个关键节点,只有考试是前往彼岸的唯一通途。然后再被贬低为小镇做题家、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去送外卖不亏等等。

这还是在假设当前的应试教育完美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实际上,当今的诸多教育乱象已经不能用应试教育作为挡箭牌了。一个月只休息两天的县中学生,真的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应试潜力吗?我只看到他们已经提前适应了牛马生活,996 对他们而言都已经是一种福报了。当然,用 human mine 来形容他们的处境更为贴切。

再回到理想的应试教育。对于任何人为设计的考试,都存在漏洞,让应试者能够通过应试技巧而非真正的知识或能力获得高分,比如答题模板、排除法、押题、万能素材、揣摩出题者意图、研究往年考点等等。至于知识掌握了没有,不重要,反正高考结束后,大部分都会忘掉,况且它们也确实没什么用。

这又要说到课标与考纲的问题。概率、统计、逻辑,这些受用终身的知识,因为在高考中的分量极低,在应试教育中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更不用提基本的信息检索能力、科学方法论了,因为不考,所以不教,就这么简单。至于什么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别闹了,教了这些课,zz老师饭碗不保。

正如同山河大学寄托的美好夙愿一样,假以时日,如果能够衡量学生真实能力的考试真的被设计出来了呢?如果应试教育真的变成了以培养学生真实能力为宗旨的教育了呢?那时,我们依然还要面对每个人的能力分布不同的问题。

有些人就是擅长数学,有些人就是擅长物理。或者更进一步,有些人就是擅长概率论呢?我们还要把所有的能力折合成一个最终的分数,然后对所有人排名吗?又该如何评定不同能力的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折算关系?难道一个有成为良医的潜质的学生,就必须和另一个可能成为优秀工程师的学生竞争么?这个问题,是应试教育回答不了的。在应试教育那里,能力的价值是由它所能提高的分数所带来的。而每项能力能获得多少分数,是由命题小组决定的。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学帝国主义」,即一切未来所需要的技能、研发本领都可以被今天规划好的教育需求塑造出来。如果你从这个视角来看待应试教育,你就会发现很多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了。为什么还在教授落后于社会现实与生产实践的知识?为什么所有人要学习同样的知识?为什么有那么多形式主义?为什么在教材上偷工减料?为什么学生失去了学习积极性?....

并非给学生们以教育自由,这些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但想要站在学生的主体之外,通过微操他们来取得最优的结果,需要的是非人力所能及的工作量。或许先进的教育技术能够减少其所需的人力,但这种技术也绝不可能是通过监视学生一节课抬头/低头多少次来实现的,背后的逻辑可以部分参考问题:为什么计划经济注定失败?而计划经济的问题并不是算力资源膨胀就能解决的。

总结而言,鉴于个体层面所感受到的应试教育的苦衷,我们看到,有相当数量的键政大学生思想启蒙于教育体系的反思反建制,衍生于降低的投产回报比,发家于更广泛的社交现象论坛,并最终形成了一支当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发声力量。

太平洋彼岸曾云,「不要问问国家为你做什么,而要问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今天面对日趋庞大的键政大学生队伍,不要问问大学生键政做什么,而是更应该问问大学生为什么要键政。

对于教育,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去了解学生知道什么,需要什么,想学什么。这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是难以做到的,我也十分怀疑未来的技术能否达到这一期望。因此,比我们更懂学生的,只有学生自己。在自由学习中,他们可能会犯错,可能会不理性,但这意味着他们需要的是帮助,而非控制。


UP主创作不易,点个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本文来自转载,本文观点不代表立场,文章出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17171547968?utm_psn=1860759987720183809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请配置好页面缩略名选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