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 文章总数:2302 篇
  • 评论总数:2529 条
  • 分类总数:18 个
  • 最后更新:2天前

当下,给老百姓去杠杆、增收入有多难?

本文阅读需要 15 分钟
首页 社会 正文

现在的经济现状,概括起来就一句话:由于债务过度扩张导致了债务型通货紧缩,货币流动性逐渐枯竭。

来看一组金融指标,我国狭义货币M1同比增速由2023年12月的1.3%下降至2024年6月的-5.0%,且在2024年4-6月持续呈现负增长态势,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则由2023年12月的9.7%下降至2024年6月的6.2%。

目前我们社会资本总量依旧过剩,但由于居民部门负债率太高,抑制了社会消费中需求,消费需求不足又导致了生产需求和投资需求低迷,大量货币被闲置和窖藏,无法进入经济流通领域,进而产生了现在资本过剩但流动性紧缺的局面。

是不是又该寄希望政府采取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激活社会闲置资金呢?以前可以,现在还真不行。

以往多次,政府都通过债务扩张拉动经济,都有学者指出这是用未来的过剩来掩盖当前的过剩,是将风险不断累加和后置。

风险能否累加看什么?看资源货币化释放流动性还有多少空间,看社会贫富差距还有多少缓和的余地,看社会各部门负债率还有多少增加空间。

风险在什么时候集中引爆?就是在居民债务杠杆无以复加时。

Part 01-壹

债务周期的尾声,市场、政策双失灵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得益于我国在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资本集中。资本从农村汇集到城市,由内陆汇集到沿海,再汇集到一线城市群。

资本的集中往往又伴随着债务的扩张。工业化的发展伴随着国家负债和企业负债的增长;城市化推进又推高了居民部门的负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内生性和输入性通胀则催生了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快速流动性,又增加了债务杠杆。

当下,我们已经处于债务扩张的极限,进入了债务紧缩的阶段。产能过剩、需求下行,投资动力丧失。

2024年7月,社融增量-人民币贷款居然是负数,-808亿元。如此低迷的投资势头,只会进一步恶化失业率和居民收入项。

2014年,我们也遇到了同样的危机。随即2015年,政府启动棚改货币化,中央银行3万亿支持棚改货币补偿,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债每年投放3-4万亿,投入基建中。随后房地产的火爆带动了一时的经济繁荣。

那代价呢?是城市化率从2014年的54.77%上涨到2023年的64.72%。是四大经济部门负债率飙升。

现在地方政府、企业部门、居民部门负债率都到了极限,尤其是居民部门负债。因为一切宏观负债本质上都是居民扛,不管是企业负债还是政府负债,都需要通过居民的消费和税收去偿还。

居民负债到头了,就是债务周期到头了。

2015年居民杠杆率(居民总负债/GDP)是40%,2023年是62%,八年时间上涨了22%。负债已经背不动了,从2021年开始已经在降杠杆,一直持续到现在。

所以现在出现了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的叠加现象。

市场失灵很正常,因为市场自我调节能力,是在资源相对分散的阶段,基于供求关系产生的资源最优匹配、高效率和良性的优胜劣汰。

目前阶段是产业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逐渐异化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在追求短期流动性的情况下,促使债务无序扩张,基于产业资本模式的市场调节机制,根本不可能消化金融资本模式下的债务风险。这就好比是用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一样,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而政策失灵的原因则是,债务杠杆已经到了极限,依旧走债务扩张的老路。比如针对房地产的刺激政策,降首付、降利率,放开限购,其核心逻辑还是鼓励居民加杠杆。

Part 02-贰

破危——经济下行的沉疴在哪里

资本通过债务扩张的方式,不断的使货币由底层向上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推动经济上涨。当底层债务杠杆加不上去的时候,流动性就枯竭了。

不要迷信在市场经济中,资本还会自上而下的回流,想想看,你给老板创造的收益是多少,老板支付给你的薪酬是多少,你的收益占他总收益的比重是多少,同时老板收益的那份,又要掏出多少给到税收、银行、内外金融资本群体呢?

社会中收益的分配,一定需要不断优化分配机制。而我们的问题恰恰是,机制的完善速度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最终使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不断积累加剧。

经济结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项:

一是资源占有的严重失衡。产业化发展阶段,城市资源占有高于农村,沿海资源占有高于内陆,国企资源占有高于民企,这导致在经济发展后的利益分配中,由于资源占有比例的不同,贫富被不断拉大。人口占比最大的底层群体因资源占有率低而难以享受经济带来的收益。

二是投资与消费结构的失衡。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大量资本用于基建、房地产和制造业,产能过剩,消费疲软。

三是金融体系信贷投放失衡。银行偏好于优质抵押资产,和短周期收益,偏向于金融产业而排斥实体产业;同时大量信贷资源投放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融资困难。这些信贷投放的不均衡又导致了流动性的下降。

四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失衡。体制内养老金高,普通居民及农村养老金低、失业金低,抑制了低收入家庭和失业家庭的消费能力。

五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社会职能失衡。国有企业掌握垄断性资源,低融资成本和高收益,却存在严重的腐败、高消耗、低效率问题;经济上升期吸纳社会就业岗位不如民企,经济下行期不承担居民保障兜底义务。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普遍不足25%,远低于西方国家比例。

六是过度城市化和负债扩张,大量公共资源与城市商品挂钩,形成房价畸形,增加了城市居民的购房和租房成本,消减了消费和投资能力。

当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一切问题都会被掩盖,在经济下行期潜藏的所以问题都会以最激进的方式集中爆发。

在当下,政府深化改革和角色转变对于经济的修复尤为重要。

Part 03-叁

立机——经济转轨的契机

其实在债务周期的尾声,政府不应该再扮演经济推手的角色,政府增加投资则会推高债务,会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比如政府要启动投资增发货币,则要发售国债,国债最后还得靠国民的税收来偿还,即是用全民的税务支出,转变为一部分购买国债群体的收入。

同时,以投资拉动经济,占有收益的大头是银行、是融资成本低的国有企业、是持有优质资产的大型民企,再由他们将收益进行二次分配,逐层下降,落到居民端的收益将所剩无几。

可以说,每一次以投资拉动经济后的收益增长,都在扩大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

在这个阶段,我更希望政府为居民托底,而非为经济托底。为经济托底,实际上是为少数既得利益群体解套,因为资本集中的后果就是少数群体在经济总量的占比大,救经济就是救少数资本群体,资本群体一旦解套,则会进行资本避险,留下的烂摊子依旧需要政府处理,从而政府继续加大负债,居民承担的成本也相应加大。

为居民托底,是在危机中为民众提供安全保障和风险对冲。降政府部门的支出直接转化为居民部门的收入。例如减免企业所得税、减免个人所得税、降低存量房利率、提高养老金及失业保险金额度,甚至以直接的现金补贴方式普惠于民。

有专家说给全民发钱等于没发,我真想顺着网线过去给他几嘴巴子!这种人屁股太歪,脑残且心黑。

全民发钱是降低债务杠杆以及增加流动性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也是政府在经济下行期为居民兜底的最佳举措。

我说那些反对全民发钱的人蠢,是因为他只考虑到全民发钱带来的通胀会稀释他的资产价值,但有没有想过,目前债务通缩持续恶化下去,将引发债务危机,即债务与资产一起毁灭。

银行增发的货币必须进入流通才能促进经济增长,现在已经不能通过信贷扩张的方式发放出去了,资金在银行间空转,市场则呈现出通胀率持续低迷的状态。

通胀是化解债务最好的方式,而债务杠杆下降则能够释放更大的流动性。当然,我们不能为了通胀而通胀,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但工资不涨,那叫滞涨。一旦滞涨那将把居民逼上绝境。

因此现在最好的方式除了直接全民发钱还有什么?政府将增发的货币直接释放到居民端,所产生的通胀在稀释食利阶层资产的同时稀释底层群体的负债,这无异于对社会资源和财富的二次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做的是在居民资产被稀释时如何为居民兜底,持续的发钱就是最好的兜底方式。

同时,很多底层的负债率并不高,他们主要是收入太低了。把印出来的钱直接发到这一部分人手中,是可以直接创造需求的,有需求有购买力就能促进生产,然后就有了流动性。

也许,我们只有实现了从债务型通缩转变为消费驱动型通胀阶段,流动性才能释放,经济颓势才能扭转吧!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万恶的美帝大多数时候不干人事,但偶尔也会干一两件,比如全民撒币。


UP主创作不易,点个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请配置好页面缩略名选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