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分享过,在《毛选》中有4篇神作,只要精读任何一篇,都会直接对你的思维提升有巨大帮助,《矛盾论》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矛盾论》很长,又有点抽象,读起来有难度,但又不得不读。所以,这边有必要单独讲解一下这篇文章。(《毛选》中需要精读的重点文章清单)
本文目的是彻底讲透《矛盾论》,我尽量按照原文的框架,将文章进行了拆解,并增加“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文章的总结”两个部分。
-01《矛盾论》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大家知道,教员是从事革命工作的高级领导,平时都是很忙的,《矛盾论》全文23000余字,如果不是出于特别重要的目的,教员是不会花时间写一篇如此复杂、长篇的文章。他为什么不得不写呢?那就要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
在这里,《矛盾论》和《实践论》可以放在一起讲,《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矛盾论》写于8月,其实是一口气写出来的,一篇是关于认识论的哲学文章,一篇是关于世界观的哲学文章。从这个时间上来看,是处于一个关键的节点。
自从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力开始长征以来,队伍在李德博古等人的领导下一套乱哄哄的,到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教员重新入常委,回到指导岗位,当时,由于军情紧急,遵义会议只解决了军事路线的问题,而政治路线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对李德博古等人的错误和影响也没有彻底清算。
1935年10月,主力红军经历四渡赤水、反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主力长征结束,但同时张国焘在过草地时却带着另一只主力队伍南下,因此又开始了对张国焘路线的斗争,直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宁会师,长征才算彻底结束。可见,从遵义会议到三大主力会师,一直处在严重的斗争当中,没有精力对这次大的失败进行系统的复盘。
长征结束后,很快的,在12月份,教员就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报告,清算了遵义会议之后遗留的政治路线问题,系统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军事路线、政治路线、战略战术问题。
但是,这也只是政治上的清算,对于李德博古等教条主义者们思想上犯错的根源,却依然没有解决掉,一个对红军产生如此惨重损失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而且这种教条主义的风气在党内军内一直还有很大影响。怎么办?那就从思想的底层进行剖析,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将其扭转过来!
因此,在1937年的7-8月之间,教员就系统地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两篇著作,想从哲学思想上对党内军队展开教育,指出看待问题的错误的方法和正确的方法,彻底清洗教条主义的作风。
但是很快,抗日战争爆发了,事情又有所耽搁,最后还是在1943年的延安整风运动中,才把这些路线问题彻底清算,彻底解决。
到了抗日战争快一周年之际,1938年5月,教员又写出了《论持久战》,读过这篇文章的朋友都知道,里面对于矛盾法则的运用、将抗日战争分为三大阶段的论述,其实跟他一年前写的《矛盾论》一脉相承。
集中在这两年的光影中,教员一口气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这四篇最雄伟深刻的文章,因为此时教员的思想已经完全成熟了,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的洗礼,在革命斗争的最低谷,对党内军内的严重问题都进行了深度、系统的思考。
回到主题,《矛盾论》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从最底层的世界观上对主观主义和其他错误思想进行彻底清算,“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我们阅读《矛盾论》,仔细、深入地学习这篇文章,获得的结果,也是对自己一直以来存在的错误思想进行一次大的清算,重新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学习矛盾分析法,对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解决的办法。
以上,便是《矛盾论》一文的背景和目的。
接下来,就具体地拆解这篇文章,因为文章特别长,而且文字比较抽象,很多地方也比较绕,梳理一下可能更方便理解。 拆解的结构依然按照原文的大框架来,因为教员对整个体系的划分已经很好了,不需要我去另外修改,而且后期大家读原文,也更加容易对照着理解。
-02 两种宇宙观:什么是矛盾法则
《矛盾论》开篇第一句: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一开头,教员就声明了整个唯物辩证法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矛盾法则,也叫对立统一法则。对立统一,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这是整套马哲系统的根本出发点,世界的基础就是矛盾。矛盾法则,是整个马哲体系的基石。
① 什么是矛盾法则
矛盾法则认为,在一切事物的内部,存在着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是这个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才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比如:家庭内部,有夫妻双方的对立统一;学校内部,有学生和老师的对立统一;企业内部,有员工老板的对立统一;部门内部,有下属和主管的对立统一;
② 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
事物既有内部矛盾,也有外部矛盾。马哲认为,内部矛盾,即内因,是引起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这个事物和其他事物产生的联系和影响,是第二位的原因。教员写到:“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就是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的地位关系。
比如:企业的发展,起决定因素的是老板和员工,企业的一切问题,根本上都是老板和员工的问题,如果说某个客户由于自身原因取消了订单,对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表面上看是外因导致企业损失,实际上客户是通过企业内的业务人员对企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你这个业务为什么不能多接几个客户?为什么客户出了问题你不能提前看出来?为什么没有让客户防止出现这种危机?这当然不是责怪的意思,这样的要求也是不合理的,但从总体上看,这个企业对于该客户的过度依赖是根本问题,也就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③ 与矛盾法则对立的,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
我们为什么要学矛盾法则?因为这是正确的世界观。除了正确的世界观,还有错误的世界观,即形而上学的世界观。许多人犯错,根本上都是因为采用了错误的世界观来看待问题。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概念,大概意思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 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原因,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他们对于物质的变化,仅认为是数量的增减、位置的变更,因此,就不能解释事物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我们既然要学习正确的矛盾法则,那么了解一下错误的形而上学的法则,对比研究,更能帮助我们进行理解。
比如:一个学生得了抑郁症,最后发现是跟对象分手的原因,不久,另一个学生也得了抑郁症,这时,一种观点认为这个学生也是因为分手,另一种观点认为,需要跟学生具体了解情况才能下结论。显然,第二种观点才是正确的,一个问题的产生原因,不能简单地套用之前经验。
-03 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
矛盾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也叫绝对性,是必然存在的,无可争议的。教员写道: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①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这第一个方面,强调的是“一切事物“。矛盾的普遍性说明,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
水分子内部有矛盾,家庭内部有,电池里面有,一切事物内部都有矛盾。
②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这第二个方面,强调的是“发展过程“。事物是运动发展的事物,而不是静止的事物,除了事物本身存在的矛盾之外,在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也必然穿插着矛盾。教员说:
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一切过程都有矛盾。比如,家庭内部,夫妻双方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但是在整个家庭的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彩礼问题,对小孩的抚养问题,赚钱的问题,对双方父母的赡养问题等等,穿插于整个家庭发展的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成为过程当中夫妻双方的主要矛盾。
③ 普遍性来源于特殊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归纳出来的,一类事物共同拥有的特殊性,就是这类事物的普遍性。
比如,我们要研究三个男人,李华是男的,张三是男的,王聪也是男的,性别对于这三人单独来说都属于特殊性,但是经过归纳总结,男性特征对于这三个人来说是共同拥有的,对他们来说,男性即普遍性特征。
④ 新事物(新过程)和旧事物(旧过程)
由于在事物发展的过程当中,主要矛盾可能会发生质的变化,这时,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旧的事物就被新事物取代了,旧的过程也被新过程取代,事物的发展开始了新的矛盾发展史。教员写道:
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发展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拥有更强的生命力,即使刚开始很弱小,但最终会战胜旧事物。
比如: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矛盾是地主和农民阶级,但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资本主义经济对生产力的大力发展,要求打破原有落后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革最终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导致资产阶级革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是新事物,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旧事物,新事物取代了旧事物的同时,新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也变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04 矛盾的特殊性、相对性
矛盾的特殊性,也叫相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教员写道:“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① 一个事物的哪些情形具有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章节,是全文篇幅最长,最为重要的章节,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正是由于教条主义者不懂得矛盾的特殊性,不懂得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才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无比巨大的损失。这一章节的阅读难度也比较大,主要是对于哪些方面具有特殊性,容易混淆。
经过梳理,文中提到的矛盾具有特殊性的情形,有五个大方面:事物本身-事物发展中不同过程-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各个方面-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矛盾的各个方面。(注意区分)为了方便理解,这边以人类社会为例,对需要研究的不同的矛盾特殊性进行区分。
1)首先,是事物本身。
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
比如,你对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那你研究的就是人类社会,而不是羊群、牛群,更不是沙漠、海洋。
2)第二,是事物发展中的不同过程。
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
比如,人类社会,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等,不同的时期,其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封建社会是封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应该是无产阶级内部的非对抗性的矛盾。
3)第三,是过程中矛盾的各个方面。
暴露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就必须暴露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
比如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对主要矛盾的双方之外,还有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小工商业者等等各方面,都需要进行研究。
4)第四,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过程和阶段是两个概念,一个过程中可以划分出不同的阶段,过程是大概念,阶段是小概念。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属于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又可以分为战略防御阶段、战略僵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教员写道:
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
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过程和阶段的区别在于,不同过程的主要矛盾不同,而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并没有变。在一个过程中,由于主要矛盾的激化程度和矛盾双方的力量不同,过程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比如,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萌芽阶段、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矛盾是没变的,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但矛盾双方的力量和激化程度是不同的,帝国主义阶段是矛盾最激烈的阶段,以至于需要向外侵略来缓和社会内部的矛盾。
5)第五,是各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一个阶段内,依然存在矛盾的不同方面。比如,帝国主义阶段,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等方面的特殊性质,与萌芽阶段的各阶级方面特殊性质,是有区别的,其对抗性、力量对比、阶级习惯都有区别,因此也要单独研究
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② 如何研究和运用矛盾的特殊性?
除了以上五种情形的特殊性需要研究之外,我们还要注意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特殊性,不同过程之间、不同阶段之间、不同矛盾方面之间的联系的特殊性。比如,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不一样的,不能把封建社会的关系套用到资本主义社会中来。
1)研究特殊性的根本方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一种具体的事物,都具有其特殊的本质,只有细心、耐心地作具体的调查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员写道:
不要带上任何的主观随意性,而必须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的条件,去看出这些现象中的具体的矛盾、矛盾各方面的具体的地位以及矛盾的具体的相互关系。
2)研究过程中,要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都是因为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观性,是把自以为的东西、其他方面的经验简单套用过来,轻率地做出结论。片面性,是说只研究了整个系统的某些方面,而对其他方面一知半解,对各方面之间的联系一知半解,就感觉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表面性,就是简单地从事物的形式上得出简单的结论,没有研究透事物的特殊本质,没有把握各个方面的联系。以上这些错误,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犯的,也是当年的红军指挥者们常犯的错误,需要我们努力克服。
3)通过总结普遍性,更深入地研究特殊性。人们的认识过程是螺旋上升、不断否定的,也要经过一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通过研究一类事物的特殊性,从中总结出该类事物普遍性的东西来,充分认识这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再结合已发现的普遍性的规律,去继续深入研究新发现的,或新冒出来的事物的特殊性。
比如,想研究中国革命战争,你可以先研究古今中外的战争来总结普遍性的规律,再结合这些普遍性的规律,来深入地研究中国发生的革命战争的特殊性。
-05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事物内部、过程内部,有主要矛盾和诸多次要矛盾之分。各种矛盾内部,也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诸多次要方面之分。我们研究事物,应该有主次之分。
主要是研究主要矛盾以及主要方面,其次才是研究次要矛盾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应该全面、深入、细致地研究其本质、联系、具体情形等等,但是也必须研究次要矛盾和次要方面,以了解它们对于主要矛盾、主要方面所产生的联系和影响。
① 主要矛盾
一个事物如果存在诸多矛盾,那么一定有一种且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这对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的则为次要矛盾。教员写道: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和过程的性质,次要矛盾通过影响主要矛盾而对事物本身起到作用。而在一定情形下,矛盾的主次关系会发生变化。文中教员举例到,在日本侵略严重的情形下,如七七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变成了主要矛盾;而在日本侵略者采取温和、政治进攻的情况下,国民党又能腾出手来“安内”,国共矛盾可能又会升级为主要矛盾。
②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如果说,研究一个事物,有许多矛盾,也有许多方面,那么其中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重点中的重点。事物的性质,就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教员写道: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比如,一个家庭内部,夫妻为主要矛盾,家长和孩童、夫妻和老人等则是次要矛盾,如果该家庭是由男人作为顶梁柱在支撑着(仅作举例,不涉及重男轻女谢谢理解),那么这个男人就属于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女人属于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仅是举例),孩童、老人属于次要矛盾中的次要方面。那么这个家庭的好与坏,主要是这个男人的情况所决定,这就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了这个事物的性质。
③ 次要矛盾与次要方面
非主要的次要矛盾和次要方面是否需要研究呢?当然也要。不理解恶,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善;不理解女人,也不能深刻地理解男人。矛盾的主次双方相辅相成、相互联系,虽然要重点研究主要的一方,但是不能完全不顾次要的一方。矛盾各方发展的不平衡性,各方面主次地位的变化,都要求我们研究次要矛盾和次要方面。教员写道:
“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
-06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双方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矛盾法则,也叫对立统一法则, 对立统一就是对双方这种联系的具体描述,即两个对立面之间相反又相成的关系。教员写道: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统一、又相互转化,这种客观规律反映在人的思想中,就成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①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有两个方面,教员写道:
“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1)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比如,没有善就没有恶,没有真就无所谓假,没有生便没有死等等。比如,在中共成立之初,国共双方并不能算上是一对矛盾,但是当国共双方成为国内最大的两大党派时,两党背后又相互是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两个阵营时,国共双方就成为一对矛盾。
2)第二、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地位相互转化。比如,国共双方既有内部势力的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如解放战争中,双方地位也会发生质的变化。
3)另外需要注意,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比如,两次国共合作,一次是在北伐的条件下进行了统一,一次是在抗日的条件下进行了统一,失去了条件,就开始了土地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双方就不再统一了。
②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事物发展和运动是绝对的,而事物运动的根源是内部矛盾的运动,因此矛盾的运动也是绝对的。矛盾双方构成统一体的前提就是双方相互对立、斗争、排斥,在矛盾解体之前,双方绝对的斗争,以及一定条件下的统一,就是导致事物发展的根因。
矛盾的斗争可以分为: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教员写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对于矛盾的斗争运动形式,可以分为三种,相对应的解决矛盾的方式也有三种:
1) 矛盾的一方战胜另一方。比如,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就打败了国军,国共的矛盾大体上就算是解决了。
2) 第三方取代原有的矛盾双方。比如,两位副董争夺董事长的位置,结果另一位平时很低调的副董直接杀出来,夺取了董事长的职位。
3) 矛盾的双方形成平衡。比如,地球和月球之间相互都有吸引力和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两个力是一对矛盾,由于两个力量达到平衡,所以月球会一直绕着地球转,达到了矛盾双方的平衡共存。
因此,我们要注意灵活地解决矛盾,不要以为解决矛盾的方式就是简单的斗争,斗争的形式是灵活多变的,只要能达到目的,可以自主地采取制衡或斗争的形式。
-07 总结与启示
《矛盾论》的诞生,是为了清算当时党内军内严重的主观主义作风,从世界观上进行重新塑造,直接消灭主观主义的思想根源,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矛盾论》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观的系统阐述,跟《实践论》一起,构成了相对完整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这两篇文章至少各读5遍,可以重新塑造我们的世界观。
这篇文章中,非常系统地讲了:①矛盾法则是事物存在和法则的根本法则,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新事物和旧事物,过程和阶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等。
矛盾法则认为:①事物内部存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②教导我们用运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避免孤立、片面、静止地看问题。③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是次要原因。
矛盾的普遍性认为: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②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的普遍性来源于对特殊性的概括,反过来又可以帮助我们对特殊性进一步研究。
矛盾的特殊性中讲到:①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五种情形,每一种情形都需要研究其特殊性;②研究矛盾的特殊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矛盾论的重点论:①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占支配地位,研究问题应该首先抓住主要矛盾。②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③次要矛盾和次要方面也要进行研究,以了解他们与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之间的联系。
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①斗争是绝对的,而同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对抗不是矛盾斗争的唯一形式,矛盾双方也可以平衡共存。
最后,这是一篇关于唯物辩证法世界观的著作,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原著,学有余力的朋友还可以进一步学习马哲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作者肖前,更加系统,从三大规律、七大环节来讲,可以参考
结语
《矛盾论》一文由于其历史背景和内容的系统性,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毛选》中也属于最核心的文章之一,不过,由于这是一篇哲学类的文章,关于世界观的文章,由于哲学的特殊性,文章中有非常多的抽象概念和抽象长句,增加了我们的理解难度,很多人直接读不下去,被劝退了,非常可惜。但是,对于想学习唯物辩证法法的朋友来说,这是绕不开的一篇文章,我们阅读多年的人也是这么过来的,刚开始是痛苦的,后来就通畅了,这个过程虽然困难,但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