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 文章总数:2508 篇
  • 评论总数:2804 条
  • 分类总数:18 个
  • 最后更新:4天前

学生的压力来源,应试教育的真凶

本文阅读需要 38 分钟
首页 社会,观点 正文

(b站视频文字稿)

应试教育的”真凶“

应试教育以分数为武器打败素质教育把家长学生牢牢抓在手心里,学生作为应试教育最大的受害者,却是应试教育最重要的供养者,受害者前仆后继伤害自己为应试教育的滋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应试教育用什么样的魔力让老师家长孩子心甘情愿的往火坑里跳,应试教育是怎么运转的,有没有自己的命门,谁应该为应试教育负责,谁才是应试教育的”真凶“。我们从源头开始梳理。

控制的表象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的确只要考试考的好,就有数不清的好处,父母的夸奖奖励,玩手机的自由时间或者奖金礼物,有老师的班级表扬,优秀生的优先评奖,甚至还有座位选择特权等等,父母在亲戚朋友面前也是喜笑颜开,很有面子。考试成绩对于小孩大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当然如果成绩在中游,那么这些好处和特权自然打折扣,面带焦虑的父母在商量怎么找名师报补习班,不断敦促一定要努力学习,成绩千万不能落下,当然也有奖励,若能考到前几名有不同等级的奖励,重赏之下,多努力一点成绩也会比平时多考些,自然父母孩子皆大欢喜。但觉得读书太苦,不想读书了,父母会言传身教,下田割稻,上街捡塑料瓶,去厨房洗碗,到工地抹灰,吃不了学习的苦,就要吃社会的苦,一比较还是吃学习的苦比较容易,当然也有翻车的,烧菜抹灰比起学习更能得心应手。除此之外怎么吃苦努力,考试还是垫底的,父母万般不甘的向现实低头,好吧,不是学习的料,以后学个技能养活自己。

对于低年级,父母老师还能萝卜大棒让孩子意识到考试成绩的重要,让孩子能努力吃苦写作业,到了高年级这一套已经不再很有效了,父母老师也跟着改变策略,不知道多少人有受到过洗脚盆感恩教育,台上煽情催泪,台下哭的鼻涕横流,当然这点剂量还是不够的,父母为孩子付出这么多,父母不求回报,你再不努力学习,你怎么对得起父母,不管学习怎么苦,相比父母对你们的付出,你吃的这点苦又有什么呢。你是亏欠父母的,父母没日没夜赚钱给你生活费学费,好吃的都先给你,你吃好喝好看着电视玩着游戏,你好意思,你不感到愧疚吗,感恩加亏欠,双管齐下,这是讲道理的部分,低年级考试不好还能棍棒教育,现在大了,再棍棒已经打不过了,但是棍棒的内核还是被保留下来,你这次班级考第几名,你看看别人考的分数,怎么这么笨,物理攻击升级为精神属性攻击,当然这套组合拳下来,同学们对考试成绩的理解也逐步深刻,以前成绩的好坏与自己的关系不是很紧密的,成绩好被奖励,成绩不好被棍棒教育,这些都是外在因素对自己的影响,但现在不同了,考试成绩不能取得好名次,对父母的愧疚是自发产生的,是自己主动产生压力督促自己,考不好,对不起父母,让他们失望,拉磨的驴现在连胡萝卜都可以不用了。

伴随着青春叛逆期,孩子思维能力和思想的成长,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掌控了,但同时也进入高中学习阶段,这就像眼看陀螺转的晃晃悠悠就要停下来了,刚好旁边有人递上了鞭子,高考就是那抽陀螺的鞭子,鞭子的威力是显而易见的,高考考好了,就能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考不好就要去车间打工上班,高考是改命实现阶层跨越的分界线,如果这愿景太远,那么每周的小考,每月的月考,你的分数排名时刻显示着你与别人的差距,这些现实压力逼迫你不得不转,高中不过三年,熬过了三年,考上大学就好了,年轻就要奋斗,我命由我不由天,在压力和鸡血兴奋剂作用下,压抑本性,扼杀自我,就这样迷迷茫茫的熬过三年高中。

美好的期待

在这个过程中有谁做错了吗,父母为了孩子前途,把最好的都给孩子,让孩子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有什么错呢,而孩子们十几年在学习的压力下,披星戴月的上补习班,做不完的作业,在高压下每天高强度的学习,高中三年我看不止7成同学多少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往后也许需要几年或者十几年修复自己的心理创伤,然后你们怪孩子没有活力,没有怀疑精神,没有创新力,培养出来都是做题家,付出最大的努力,承受着所有的应试教育副作用,难道责任还是孩子们吗,如果都不是,那到底是谁错了,到底是哪里错了呢?

我能说应试考试也没有错吗,应试考试只是一个标准,通过这个标准把有能力的人筛选出来,不管出身背景财富,只要有能力就能脱颖而出,对于每个人的机会都是相对公平的,这样的筛选机制,是被动执行运转的,能起多大的消极作用呢。

我们都按我们认为对的来做事,父母认为考个好大学对孩子好,孩子认为考高分是对的,应试教育认为高分能筛选出人才,每个角色期望都是好的,都是对的,但为什么实际结果跟预期不一样呢,因为执行,期望的结果是好的,但是真实结果是执行出来的,是行动出来的,不是预期计划出来的,一场比赛,不管纸面上的球员实力再怎么悬殊,结果是无法计划出来,否则就不是比赛,只要比赛还没结束,结果就皆有可能。而我们用结果思维,只考虑结果忽略过程,傲慢的理性无视规律,用自己的臆想替代真实,只要努力就能考高分,只要考上大学就好了,只要考上大学就有好工作...

高效的结果思维

我们复盘应试教育的过程。

我们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成绩由考试分数来显示,考试分数则由能不能做出题目答案来评判,所以只要能做题,就能考高分取得好成绩。既然这样,只需能做题就可以了,如何能做题呢,很简单,题多做,做题量越多,考试也就这些题的变形,那么考试自然容易高分,题目太多做不过来,那就分题型,同一种题目做熟练了,自然就会了。根据目标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是结果思维的执行,结果思维让人聚焦在结果上,那过程呢,这不重要,只要能做题能考高分就行,分析题目的背景有什么意义,比如说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的意思知道了,典故也知道了,你何必要去研究韩信还做了什么事,刘邦和刘备是什么辈分关系,釜是长怎么样的,这些与考试无关的内容,你若研究了,还要被家长老师训一顿,有这闲功夫,怎么不多看会书,还能多考几分,又比如,tuesday,星期二,你能想到这个单词与一头狼有关,与北欧英雄提尔tyr有关吗,他曾把自己的手放在巨狼的口中,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和勇气,tiwes演变成tewes最后变成tues,这些内容考试不考,所以不必了解,也许一些同学也不理解,学这些背景知识跟学其他考试内容有什么区别,不是一样都要学吗,考试内容够多了,哪有时间精力学这些,是的,钻研这些不务正业的内容肯定要花费精力和时间,为考试只需知道破釜沉舟什么意思,Tuesday怎么写,高效的学习就可以。应试教育这样的阳谋为什么能一直在被执行,正是由于结果思维的优点与危害为一身。高效是结果思维的优点也是它的危险。

我们学到一个知识,漫无目的的想知道与之相关联的一些内容,这是人的好奇心,求知的欲望,你不知道会联想到哪些知识,探索过程会遇到哪些困难哪些惊喜,这种探索经历塑造着求知者。当我们有考试的目标,精力时间有限,上课不要开小差时,我们注定不会有这种探索,那么此时的好奇心,求知欲堙消云散。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兴趣是哪来的,天生的吗。如果我们不再只是学习知识的结论,去探索知识,去参与知识产生的过程,知识会给我们显示不同的面貌,破釜沉舟能给我们展示如何激励胆小士兵,秦汉是怎么做饭,博物馆是怎么收集文物,汉朝为何有东西汉等等,跟随你的意愿展示不同的知识场景,正因为这些探索场景,你接触不同类别的知识,不经意间激发和找到自己的兴趣。也正因为这些探索,知识才能完整的展示自己的全貌,才能让求知者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老师一再让同学们感受数学的美,激发学数学的兴趣,但当把数学破碎分解成一个个考点题型,再美的数学也经不起你们这样的碎片化折磨,初学者能感受到的只有破碎的心吧。

结果思维聚焦考试成绩,用高效杀死好奇心,扼杀兴趣埋葬知识自身的魅力,当我们用高效的名义禁锢学习内容的同时将孩子与外界隔绝。你们年轻人暮气沉沉,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没有探索精神,这种指责就是结果思维,只管结果,不论过程,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草台班子,当我们有兴趣想探索的时候,你们成年人都干了什么呢,当你们想起让年轻人替你们探索世界的时候,年轻人早已看透考试内容,看透世界,因为考试内容就是年轻人的全部世界,探索外界的好奇心和感知外界能力已被一再消磨。

让多彩世界变成灰色,把拥有无限乐趣的知识变得枯燥乏味还只是结果思维的坏的话,那接下来的破坏只能用结果思维的恶来形容。

结果决定一切

每次考试都有分数,分数显示着成绩结果,分数高低代表着成绩好坏。考试成绩是学习的结果,而结果是结果思维的价值评判依据,根据结果,考试分数高是学霸,分数低是学渣,赢得第一名是冠军,而没有人记得第2名是谁。这个价值判断标准很客观,赢了就是冠军,输了就是亚军,分数100分就是比99分多一分,用事实做评判标准,清晰客观。标准没问题,那么结论呢,怎么就这么怪,分数高是学霸,分数低是学渣,考试是一个具体的事,某个部分知识内容在某段时间内掌握情况的反映,怎么就成了一个人的标签,考不好怎么就成学渣了?如果非要说渣,那也只能说我在这一段时间,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学的渣,凭什么就扩大到所有时间所有知识学习上,其他内容其他科目我也有擅长的地方,其次学渣作为一个学习方面的标签,但人不止学习这一方面,不止学习这一种能力,但有了学渣标签后,就抹杀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典型的以偏概全。结果思维的结论需要考虑限定条件才能作出相对客观的评价,但无视事实粗暴无知的扩大结论范围,只能得出全是谬误的结论。结果思维用标准的客观性来掩盖结论的主观无脑,给了鹦鹉们对他人品头论足的机会。

我们看没人记得第2名是谁,这句话是结果思维者经常用来论证结果至上的论据,是的没错,亚军比起冠军肯定很难被人记起,获得的待遇也是天差地别,这些不都是客观事实吗,这句话又有哪里可怕之处。没人记得第2名是谁,嗯,没人记得有什么问题吗?结果思维者用是否被记得,冠亚军的不同待遇来凸显冠军的价值和意义,而这背后的逻辑是,你的价值大小是由他人的认可来决定的,对你认可的人越多,那么你的价值就越大,反之没人认可你,你就没什么价值。这句话对还是错,这句话是对的,结果思维的可怕之处就是有各种陷阱和地雷,这句话同样是个陷阱。我们获得别人的鼓励和肯定当然是件开心的事情,但也能清晰的认识到别人的鼓励和肯定是因为我在用行动或作品影响了别人,给别人提供了某种价值,他们才会与我互动,路上与同学打招呼,收到回应,发布了有价值视频才会收到点赞评论,这些互动认可是基于行动的基础上的,同样冠军称号是一路拼搏行为的记录和总称,之所以被很多人记得,是因为冠军的行为为观众提供了价值,激励也好感动也好,观众基于冠军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和反馈,而不是冠军这个符号,若是靠作弊得来的冠军照样被人嗤之以鼻,相反若是亚军,不是没人记得吗,但3次亚军,4次亚军,有过这种经历对观众的感触更多,提供价值更高,那么他受到的关注可能比冠军还要多,所以看起来你的价值是由他人的认可来决定,实质则是你自己的行为决定着他人的认可,而且这个他人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只要有一个人认可,你就有价值,所以你的价值本质上是由你的行为来决定,由你自己来决定,而不是他人的认可来决定。结果思维者鼓吹的他人认可论,潜台词就是他是否认可你,他认可你,你就有价值,他不认可否定你,你就没价值,那么他对你就有了裁判权,你就要乖乖的听他摆布,理解了背后的逻辑,对你说三道四指指点点试图操纵影响你的人,你就可以让他圆润的离开,你的价值由你自己的行为来决定,他是否认可,一文不值。结果思维者的他人认可论是与价值评判标准相互掩护的,评判标准的客观性掩藏结论的主观无脑,无脑的结论在他人认可论掩护下大行其道。

卷无止境

结果思维关注结果,而结果是无止境的,考了四十几名,要争取二十多名,考了十几名要争取进前十,考到第一名,还有段一,学区第一。这次的第一名,还有下次下下次的第一名,在等你争取,永远争第一,进取上进不好吗,这个问题留给你们自己回答。对名次的贪得无厌,使得对当下取得的名次永远不满足,那么无论你考到哪个名次,是非常难得到认可的,就怕一认可你,你就待在这个名次不再进步了,所以根据考试分数作出的结论中自然夹带很主观无脑的私货,否定你的成绩顺便否定你这人,前十都没有考到,怎么一点进步都没有,不进则退你不懂吗,你看看某某,当初成绩比你都要差,现在你连人家背影都看不到,是不是偷偷打游戏了,看看自己错哪里,下次不准再犯这样的错,觉得剂量还不够的,就再加点愧疚感,每天起早贪黑接你送你,你就不能长点心,好好学啊,就这么报答我们的嘛。这套自然连招下来,哪里还分的清有没有道理还是胡诌八道的。否定完了,就要求你多努力了,因为结果思维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好名次,为什么要否定你,就是想让你意识到努力的重要性,否定你是想让你知道自己做的不足,还有很大的空间去争取,现在还没有得到老师父母的认可,那怎么弥补呢,多努力呗,比现在还要努力,所以老师父母有天然否定你的动力,让你不为现在的成绩满足,让你不停的加码努力。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后,你自然认为考不好是因为自己太笨,是自己不够努力,是自己的责任(这是又一个谎言)。解除了你的抵触心理后,学校老师里的各种非人规则制度,都可以在这名号下堂而皇之,还会得到你们这些受害者真心拥护。这样的阳谋现在这么揉碎了讲,你也挑不出毛病。森林里蚂蚁被真菌感染后,会不由自主的离开蚁群爬到高处,紧紧咬住叶子不让自己掉下来,然后死在这个地方,真菌再从蚂蚁身上长出来从高处飘落进行传播,这个真菌又叫僵尸菌。当你接受认可结果思维,那么这些想法可以不需思考,自然而然的产生,为了结果你可以不是人,为了结果可以一卷再卷,结果无止境,卷无止境。

行为创造意义,结果记录行为

结果思维关注结果,而结果是无意义的。结果无意义?这不是扯淡吗,up主1个粉丝与100万个粉丝是一样吗,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是一样吗,结果无意义的话,那录取线以上和以下,本科文凭和小学文凭有什么区别,打败第一争夺第一,这是我前进的动力,如果结果没有意义,大家都得躺平了。粉丝数量,名次,毕业与否,一个总结一个描述都是结果,而这些结果都是客观事实,难道客观事实都没有意义吗?大家可以先听我狡辩几句。全国小初高再加上大学,有非常多的班级,每个班级都会有班一,全世界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各种项目官办的自办的比赛,都会有优胜者,那么这些结果与你有关吗,是不是与你关联的才有关,你从没听过的怎么有关呢。那怎样的才算相关联,首先你自己参与的,你自己班的段的学校的,显然与你有关,其次你关注跟踪的,才可能获悉结果,也是与你有关的。同时,我们人是物质的,是客观的,不是像神明一样存在于概念中没有实体,所以我们与这些结果必然是通过某些具体的客观行为关联的,换个说法就是我们的行为参与了这些结果,才让我们与结果建立关联,我们的行为没有参与的呢,这些结果是不是与我们毫不相干,所以,是否有我们的行为决定了结果与我们是否有关联。

我们再看个例子,up主从1个粉丝,涨到100万粉丝,在这个过程中up主注册账号发布作品进行互动等让粉丝从1个涨到百万,获得百万粉丝牌,显然这是up的行为塑造了百万粉这个结果,但如果粉丝数只有99万呢,是不是只能说up的行为塑造了99万粉丝,不管是百万粉还是99万粉,这些行为是不是都已经发生,已经是客观事实无法抹除更改,我们再看结果,粉丝是否是百万,是个资源待遇的分界线,一个是百万粉up主,一个是非百万up主,获得的曝光度支持度是不一样的,我们能否就此说百万粉是个胜利者,99万粉就是失败者,当然是可以这么说,但这样的言论没什么价值,因为你认为百万粉是个胜利者,实质是表错情了,百万粉不是凭空达成的,是up主的行为逐步塑造的,那么百万粉的价值也是由up主的行为创造赋予的,光有百万粉这个结果是没有价值的,平台若给每个注册账号自动输入百万粉,那这个结果称号一文不值。行为创造价值,结果记录行为,对百万粉的肯定实质是对行为的肯定,给予百万粉的支持是对这一行为的支持。同样你也不能就结果来否定99万粉,99万粉的行为是客观存在无法抹除的,这些行为已经创造了价值,只是价值没有百万粉这么大而已,99万粉这一结果是对过往行为的记录,仅此而已。

我们考试交卷,考试分数就已经确定,同时分数排名就已经失去意义,因为分数排名只是你过往行为的记录,自身并不具有意义和价值,你过往的学习行为已经创造了价值,是客观存在是无法被抹除和否定的,分数排名只是对这些行为的被动反映,分数排名高,说明你之前的学习行为符合事物的规律,反之说明你之前的学习行为与事物规律有协调的地方,分数排名是对自己行为的检测,而每个人的行为都具有独特性,所以分数排名对每个人的指导作用都是独特的,私人的。

结果是没有意义的,结果只是事物的记录和描述,非要认为结果有意义,这种意义也是行为创造和赋予的,我们说的结果意义本质上是行为的意义,结果思维者无视行为创造价值,重复强调结果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唯有这样,在他否定你的结果时,就会显得很有力量,你会有更多的亏欠感,普通考试和重要考试你的自责感是不同的,这样结果思维者能牢牢掌握他对你的裁判权,忽视行为通过评判结果来轻易的否定你的价值,如果你也认为结果有意义的话,也会因此轻易否定自己,这也是他人认可论的基石。但实际事实是你的价值已经在之前的过程行为中被创造了,是客观事实无法抹除的,是无法被结果所否定的,所以忽略行为的结果是一文不值的,更不用说对结果的评论,若忽略行为更是胡说八道,结果因为只是事物的记录和描述,所以这样的记录描述是无穷尽的,所以结果思维者有无尽的结果要去追逐,一生疲于奔命。

结果之花

分析了结果思维的运作机制,我们看结果思维所造成的严重副作用。结果思维强调结果,强调结果的意义,对结果的评论就能轻易的决定他人的价值,个体价值是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自我暴露在他人随意评论的处境,这跟鸡给黄鼠狼拜年没什么差别,直接导致非常在意和敏感他人对自己的意见,生怕别人对自己有意见从而否定自己,处处提心吊胆小心翼翼顺从讨好别人,若别人提出意见,则先检讨自己,归责自己的原因责任,考试没考好,首先是说自己的问题,自我贬低自己,而不会考虑老师的问题,教学进度的问题,试卷,学校的问题。若没被父母老师认可,以为是自己问题,并愧疚弥补希望获得他们的认可。这是对于能评判自己的人,若是陌生网友,若自己有错,会固执己见,百般狡辩,坚决不承认错误,对于别人而言正确与否只是事实观点的纠正调整,对于他则是自我价值自我尊严的维护。如果自己合理的权益被侵犯,是没有勇气提出自己意见的,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不公平待遇,这种处境摧毁了自我认可,他人认可的正常成长环境。结果本质是无意义的,行为才是创造意义的,当意识到结果是无意义的,分数名次的意义是什么,工作上班的意义是什么,对这些产生质疑,但没有认识到行为的过程才是意义所在的话,弱小的自我无法思考应对当下和未来,很容易陷入对未来的迷茫,什么都是没有意义的,没有欲望,没有兴趣,没有动力,没有激情,只是按惯性顺从的生存着。

结果思维者天然的会否定他人的价值,所以长期不被肯定,造成自我的压抑,自我只好卑微的寄生于他者,为一个牛x的校友自豪,为老祖宗的成就兴奋,习惯宏观叙事,高谈阔论,对自己,对身边的现实有意无意的避而不见。自我的软弱,对结果非常依赖,结果好坏决定着被认可的程度,同时又害怕结果出来不被认可,做事前不是操心事情该如何行动,而是担忧焦虑万一出错会怎样,过分焦虑结果而迟迟无法开始行动,或者逃避结果的出现迟迟不交卷,不完工,。结果思维者将结果作为评判依据,同时结果是直观的,分数名次是直观出现的,这就将压力显现化,将学生直接暴露在压力之下,在这压力下迫使学生更关注分数排名,这也是一些老师为何喜欢强调分数名次的原因。压力和对结果的担忧直接造成焦虑不安抑郁等各种心理创伤。自我发展受到阻碍,同样影响与他人的合作,长期不被肯定,被挑刺,看到他人的结果不自觉的挑他的刺,天然的不认可他的成绩结果,很难真心为别人鼓励和肯定,自己除了很难获得父母家长的肯定之外,也很少感受到同伴间的认可和鼓励。压抑的自我和自我觉醒的天性扭曲着共存。

结果思维追求结果,忽略过程,结果思维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结果思维对人性,对自我进行系统性的压制和摧残,学生成为了达成分数名次的工具人,家长老师何尝又不是,在不停追逐结果中人性逐步被消磨吞噬,虽然如此,打破结果思维却比想象中的简单,解铃还需系铃人,应试教育依赖认可结果思维的学生来运转,但若学生拒绝结果思维,应试教育自然因缺少能量而枯萎,而学生为何要满身心理创伤也要执行结果思维,如果抛弃结果思维可以更轻松学习,更高效率的学习,更快的能力成长,更多的机会选择呢,转换思维模式,有了新视角,就会翻开新的篇章。


UP主创作不易,点个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请配置好页面缩略名选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