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翻车”的事情很常见,不过大多数都是局部翻车,网友们顶多在评论区发发牢骚和嘲讽。
不过最近的一件事就比较罕见了,罕见之处在于,不是评论区翻车。而是官媒发了“励志新闻”后,遭到了当事人亲自下场怒怼,愣是凭一己之力锤死了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媒。
这个新闻我前几天写过,讲的是“河南的一对95后夫妻,其中男生在一家国企工作,女生在做会计,他们辞去原本稳定的工作,回到老家收废品。”
有意思的是,这次官媒们索性不装了,直接在标题上写明:“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收废品,不再心累。
看吧,就是这么直白,毕竟人家想表达的意思很直白:人家国企员工都自愿放下身段,跑去收破烂,年轻人们又有谁还不能放下身份和学历的?
我是新闻学出身,所以我看到这条报道后的第一感觉,这是篇“导向文”。导向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社会和年轻人都需要正能量。
这条新闻发出后,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评论区清一色嘲讽和批评的声音。大概意思就是说媒体还不死心,依然在劝导人们要脱下孔乙己的长衫。
网友们吐槽吐槽就算了,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新闻报道中的当事人居然现身了,在评论区写下了一大段话。
大概意思就是自己本来是随便记录一下生活的,谁知道莫名其妙地就被媒体们拿去宣传了,就觉得离谱。当事人还表示,自己不是主动选择去收废品的,是迫不得已选择这个行业,并且还是和家人一起做的,后期也不能确定自己的工作方向,没想到最后还要被拿出来这样宣传...
更有意思的是,当事人还表示媒体都是在盗图,断章取义和恶意引导。所有报道都没经过她本人同意就发出去了,完全不尊重人。
媒体嘛,流量效果和舆论效果自然很重要,可没有节操和担当就不对了。这个博主还说,自己接受采访后还没有同意他们发视频,谁知道他们不仅发了,还把自己的照片曝光了。现在有流量了,媒体们又玩起了消失,压根联系不上。
媒体们费尽心思,甚至放下节操制造这些新闻,无非就是想劝说大家“脱下长衫”。谁知道到头来竟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笑话,不仅遭到当事人下场怒怼,还被当事人来了波反向宣传:“不要被盲目引导,好好工作,父母辛苦供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让我们脱下长衫的...”
不禁想起3月19日,央视报道的“95后夫妻在义乌夜市摆摊,日赚9000块”的新闻。这个新闻当时被很多人诟病,诟病的原因就是新闻本身给人的观感不适。
“门槛低”“来钱快”“幸福生活自己创造”...这些文案叠加在一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没错,这些和前几年风靡一时的“微商喜提”文案如出一辙。
作为央媒,代表着权威,却用如此低级的宣传手法来激发“正能量”,本想着接地气,却变成了自降格局后,弄巧成拙的“俗气”。
不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自然离翻车也就不远了。这条新闻的第一次翻车,是报道发出后网友和大V们的一致质疑。
第二次翻车,出现在今天。今天,“3年轻人20万开点日营业额仅79元”登上热搜,截止我发稿时,共收获1.7亿阅读。
网友们质疑归质疑,可这条新闻那是直接用惨淡的现实,打脸了上面的“日赚9000”:媒体们说脱下长衫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好,可当年轻人真的脱下长衫投入20万好好干时,却只换来了日营业额79元。
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现实中哪有那么多日入9000、收废品致富...
更何况,从实际来看,官媒的很多观点都或多或少显得有点不近人情。
其一,从个人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导者与规划者,我们都该享有对自己人生百分百的支配权。不论这种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悲观的,他人无权干涉,更无权批评。常言道,“不知我的苦,别劝我大度。”
其二,从社会就业角度而言,不是每个人都有义务要做一个满身干劲,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也不是每个人都要追求终生上进,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不同,更何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人可以预测到身边的哪个人接下来的命运。
相反的,年轻人是否愿意脱下长衫不值得顾虑,反而是官媒的一次次翻车,让人忧虑。
因为官媒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权威,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发言必须慎之又慎。一旦脱离了实际,脱离了人民群众,这是个危险的信号。
这说明,我们的很多媒体人不了解实际情况,不了解广大群众的真实诉求,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一昧地去给大家灌输心灵鸡汤,甚至不惜制造鸡汤,往往只会弄巧成拙,不被人民群众所接受。
因此,我觉得与其常常刻意强灌鸡汤,倒不如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倾听群众的难处和呼声。敢于正视问题,勇于改正错误。
二是深刻反思社会痛点,比如让制度护航发展、让就业创业充分、让进阶触手可及,这些才是最实实在在的,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是弘扬优秀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正视问题,实事求是解决问题。
毕竟,这些问题解决了,谁又还需要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