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我在老家呆了十多天,主要陪陪父母、见见亲戚朋友,偶尔周边逛逛。
过年期间,各行各业的人都回来了,大家聚在一块天南海北地聊,各方面的信息得以汇集,所以春节假期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社会的窗口。
跟新闻上报道的各地旅游火爆的情景不同,这么多天下来,综合自己所见所闻,我感到农村形势也不乐观。即便是像我老家这样的内地普通农村(湘南农村),也没躲开大环境的影响。
先说老家的种植业、养殖业。这些年我老家流行种脐橙,周边县也有不少种葡萄的。脐橙去年大丰收,但收购价却跌得厉害,往年卖到2元一斤,去年最高才一块五。关键价格低还没人收,大量果子积压,那些一般的果子种植户甚至放弃采摘了。
我一个小学同学是种植大户,他信息灵,有风险意识,好在去年提前投了份水果收入保单,锁定了部分收入,总体来说没怎么亏。但其他种植户就比较惨,他们前期觉得价格低不想卖,后来眼看价格起不来了,想卖又卖不出去,果子全砸手里了。
去年周边乡镇不少种阳光玫瑰葡萄的,也没挣到钱。阳光玫瑰以往在城里的零售价都在20元以上,去年我们那儿大街上零售价六七块一斤,卖给采购商的低到四块钱。
养殖这块,以前猪价高的时候,我们这儿好几家办猪场的,规模还不算小,有一家还是广东老板过来投资的。这两年猪价低迷,就还剩隔壁村一家小猪场在撑着。
过年前,这家猪场也没等到猪价涨起来,只能想办法清“库存”,把栏里养了一年多的一批大肥猪赔本甩卖。一头猪400多斤,毛猪卖7.5元/斤,有村民凑齐四户去团购,每家分差不多100斤肉。吃猪肉的得了实惠,养猪的多少也能收回一些本。
必须承认,不管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存在产量和价格的跷跷板效应,一种农产品产量多了,价格就低了。但像去年这样,各种农产品都卖不上价,都出现滞销,大家觉得很大原因是跟当下消费低迷有关。
在老家经营农业项目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得靠外出务工挣钱。碰到在一二线城市写字楼里上班的同辈或者晚辈,聊到裁员降薪什么的,我一点不意外。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很多在外务工的人,去年也很难找工作。
不说别人,就说我几个一直在外打工的亲戚,去年没一个打工打满全年的,有的只干了不到半年的活。
一个不到50岁的表哥,既能开车,也能干工地,去年给一个工厂开了几个月的大货车,后来没货拉了就去找工地的活。他找了相熟的小工头,等了好几个月,也没有等到活儿的消息,在家一呆就呆到年底了。在以前,对这位表哥来说,工地的活随时都有,是用来保底的。
一个二十几岁的表弟,去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全年都在打临工,干的活五花八门,从工厂流水线到物流分拣到电话销售,没一份活能够干满两个月,实在没事做了,就回家里要了五千块钱去报了个驾校。
还有一个五十几岁的亲戚,本身年纪就大了,以前一直干的都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体力活,去年找工作三番两次被体检刷下来,最后只干了几个月保洁、看守之类的杂活。
打工群体之外,也有一些小时候的同学进入了老板行列,去年他们的情况基本属于维持状态。一个同学做电信工程项目,属于包工头那种,早几年确实挣了钱,这两年看他到处跑,但接到的活很少,而且收不到款。一个同学之前做广告制作,后来转型做环保设备,持续了三年还没什么产出效益,现在还在想办法找投资。
钱难挣,工作难找,收入下降,也逐渐影响到了农村的消费。
农村最大的消费是建房子,不像大城市买房有投资价值,农村建房子是纯粹的消费。我老家建房子的高峰期大概是2017年前后那会,跟地产周期有点类似。在那几年,不管打工的还是做生意的,手里都积攒了些钱,大家一阵风似地建新房子,于是大量的三四层高的新房子矗立起来,以前的农田都要被盖满了。
高峰期过后,这两三年建房子的变少了,去年建房子的尤其少。村里有个建房子的师傅,专门承接我们大队几个村子的农村自建房业务,以前一年从头到尾忙不过来,去年只接了两单建房业务。
除了在乡下自建房子,去县城、去市区买房也曾是很多村民的选择。2020年以前,也就是在碧桂园杀入县城那两年,村里也有一些人去城里买了房。
现在的情况是,不是为了小孩读书,没人愿意去城里买房,大家也不再羡慕城里买房的人,因为城里房子便宜了,可能还没农村建房花的多。之前买了房的人呢,大部分没装修,有的买到了烂尾楼,到现在还没交付。有个远房亲戚,后悔买了市区的房子,想卖了回收资金,挂了两年也没卖掉。
还有一个让我有点诧异的事,这次除夕晚上的“烟花汇演”明显不如往年,没到八点钟外面就没什么声响了。
上一年的烟花燃放我印象很深,放烟花的时间很长,天还没黑就在响了,一直到八九点才慢慢歇下来。在燃放到高潮的时候,周边几个村子的烟花连绵不绝,争奇斗艳,甚至在山坡另一头、十多里之外的村子的烟花也能看到。
前后两年同一个节日,村民放烟花的数量差别这么明显,难道真的是2023年大家挣钱少了,连过年的烟花也省着买了?
看来,经济寒意,不仅影响了城市,也已经传递到了农村。
但愿我的老家,以及中国千千万万类似的农村,在龙年里,抵挡住逆风,保持安宁和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