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爱因斯坦看到这本《爱因斯坦旅行日记》出版会不会捶胸顿足,毕竟这是他的私人日记。
爱因斯坦一共写下了六本旅行日记(5次远洋旅行,其中一次使用了两本笔记本),这本日记记录的是他自1922年10月至1923年3月为期半年的远东、巴勒斯坦与西班牙之旅(在这途中,他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因为相对论的提出,爱因斯坦是当时炙手可热的科学家,很多国家、大学都极力邀请他前往演讲、教学。在这本书的导读中,可以了解到,受当时危险的政治环境影响,又因为中国、日本对爱因斯坦的诚心邀请,促成了他的远东之行。而巴勒斯坦则是他本来就想去的,因为他想参观当地的犹·太·人社区伊休夫的定居点,看到这里想到当地现在的态势,内心很复杂。而西班牙科学界早在1920年就邀请他前往讲学了,这就是他这一次远旅的背景。
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爱因斯坦不同的一面。他随时都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喜欢观察,景、人、艺术等各方各面都被他记载下来。我们也能了解到他到达的国家的景况,拿我们国家来说,如记载了逗留香港时,发现欧洲人与中国乘坐登山缆车时是要分开的,看来落后不仅要挨打,人民也没有尊严;如中国的景色绝美,但是上海的乡下非常脏等。爱因斯坦对于中国、中国人的看法存在偏见,也是很多西方人长期以来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有些评论很尖刻,读来很不舒服,同时,他对中国也很警惕,认为中国早晚会成为东方大国。不过他对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勤劳也展现出钦佩之情。就很矛盾。
他在中国逗留时间很短,原定的北京之行也没成行,然后就去了日本。可以看出他很喜欢日本,不过日本也没逃过他的吐槽,他认为日本人的智 力 逊于西方人,他喜欢日本的绘画和木雕,认为日本的音乐和科学不行。欧洲人和同胞他也没放过,也会吐槽他们的傲慢、愚蠢。可以看到,爱因斯坦对自己的智商很自信,很有优越感,这是事实,只是没想到他私下这么喜欢吐槽和挖苦。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论迹不论心”,他对受苦受难的人充满同情,他对中国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在国际上,他也敢于反抗暴政、公开为受到迫害的人群说话等,也证明了他本质上是个明事理的人。对于名人,不要造神,也没必要因为他的一些不当言论就全盘否定他,人都是多面的。此外,书里还有一些他对自己日常生活的记录,看到美景的欣喜,累时的吐槽,天好不好时的抱怨等,很鲜活。
书籍有很多注释,记载了很多额外信息,包括当时的历史背景、当地风物、媒体报道等。同时,当时的信件、明信片、演讲稿及同行人员的日记等也有附录。比较珍贵的是,读者可以看到爱因斯坦的日记原稿(他的字很漂亮)和很多珍贵的历史照片。
总的来说,就把这本书当作爱因斯坦的游记阅读吧,轻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