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弄清楚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基层到底在忙什么?
基层在忙上级部门布置的一切工作!都有哪些呢?各种App下载,各种点赞、转发,各种做资料做档案,各种报报表、报总结,各种迎接上级的督查、考察、调研,各个层级的开会、接受工作任务……这些形式主义的工作占用了基层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每天下班,都会经过社区服务站,已经下班很久了,大厅里依然灯火通明,大部分人都还坚守在工作岗位。我不禁好奇地问,“你们在干什么呢?”“在统计家庭人员信息,在宣传反诈,在宣传国家12340群众安全感测评……”
第二个问题是:群众的期待在哪里?
群众的期待无非就是吃得饱饱的,穿得暖暖的,有工作,有房子住,有存款,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办事儿方便,出行快捷,物质丰富,精神富足……
一言以蔽之,群众的需求就是钱要多,心情要好!
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看出,基层越来越忙,群众的满意度却越来越低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一是工作中形式主义过多,挤占了基层发挥协调和沟通群众桥梁作用的时间。基层作为最底一层,权力最小,工作量却是最大。尤其是乡镇街道这一级,说的最多的就是属地管理,真可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个部门都在摊派任务,各头上级都不能得罪。特别是关系到目标考核的工作任务,最后的落实肯定都是基层。任务如此之多,基层人员只能疲于应付,根本无暇去耐心倾听群众心声,认真解决群众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划。
二是追责问责频繁,基层可发挥的空间也很有限。动辄追责,终身追责的规定,像一把利剑,时刻悬在基层工作人员的头顶。为了工作不走样,避免被追责,基层只能僵硬执行上级指令,处处拍照留痕。而且基层能做的工作多数就是宣传政策,调解邻里纠纷等,而群众想要多赚钱,房子更大、道路更宽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政策制定,基层基本没有发言权,财政支持十分有限。
三是物质条件极大丰富,而群众的精神需求也在迅速增长,对做群众工作的基层人员能力要求更高。以前,群众只满足于吃饱穿暖就够了,而现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光吃饱穿暖已经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吃的、穿的、用的、住的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要照顾他们的情绪,合理化解他们的不合理需求。
四是部分不怀好意的分子恶意带节奏,扩大群众不满情绪。众所周知,我们的社会较之改革开放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贫困人口基本没有了,物质条件更加丰富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可总有一些人“端起饭碗吃饭,放下饭碗骂娘”,稍有不如意,就在网上大放厥词,恶意散播负能量,肆意抹黑基层工作人员,挑起群众不满情绪,而大量不明真相的网民群众就这样被当了枪使。
由此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打通上下沟通协调的机制通道,制定切实可行的利民政策。基层作为与群众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一级机关,要认真倾听民声,真真切切把群众的所想所盼推上去。上级部门要正儿八经开展基层调研,切实把基层和群众的问题带回去,仔细研究对策,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再进行推广落实,而不是闭门造车、拍脑袋作决策。
二是真正为基层减负,给予一定的容错纠错空间。其实这一点,已经提了很多年,可是一直没有太大的改观,文山会海、非本职工作内容依然大量存在。虽然各级各单位都有三定方案,可真正完全按三定方案落实的又有几个。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基层的工作回到基层,让基层的工作人员有大量的时间与群众打成一片,有足够的耐心去解决群众问题。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基层工作人员放开手脚去创新,去做更多利民惠民的事情。
三是提升基层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基层工作人员的群众工作一直也在做着,也有真正为老百姓解决了问题的,只是很多基层人员在做群众工作时态度冷漠,方法不得体,政策宣传不到位,造成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只要我们的同志,能够做到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群众哪有不满意?
四是大力传播正能量,社会大众多一些包容之心。不可否认,社会变革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不足,再好的政策也不能满足群众所有的需求。只有社会大众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多一些相互体谅,多看好的方面,给基层工作人员时间和耐心,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人民也会更加幸福。
总之,只有基层工作人员和群众的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上下一心,共同缔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