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 文章总数:2395 篇
  • 评论总数:2648 条
  • 分类总数:18 个
  • 最后更新:一天前

文学刊物何以落到今天的地步

本文阅读需要 4 分钟
首页 资讯 正文

有报道称,目前我国文学期刊生存状态比较好的不到100家,绝大部分陷入入不敷出的经济困境。比较有名的30多家文学期刊中,发行量在1万册以上的有13家,发行量在2000册至5000册之间的有12家,占受调总数的35%,其中还有发行量不足1000册的文学期刊8家。据说,这一数据统计还有水分,实际状况更为糟糕。

lpexz8qw.png

曾有人说纸质文学报刊会消失,我认为这倒不会,毕竟还有存在的价值,但这种困难不全是由外部环境造成的,文学刊物自身也有相当的因素。体制机制的问题当然不好说,自身的问题也有不少。

靠财政供养本身也是我们体制优越性的表现,这没什么丢人的。但是,文学刊物从上世纪80年代红红火火,全国性的发行量都超过百万,地市级的也有几十万,有的杂志社能自力更生建大楼,到如今发行量成了不好意思说的“秘密”。这其中除了大环境外,编辑队伍的作风肯定也是一大主要因素。

看看那些文学刊物的编辑们,有几个在静心编稿,交换发稿现象已是公开的秘密,稍有点名气的则忙着到各地搞改稿会、讲评会、征文评奖,而这些所谓的会和评奖的猫腻也是公开的秘密。

lpexzsw1.png

记得80年代我们这个小城也每年都有编辑来组稿讲课,那是真正的组稿讲课,不是为了拿红包(那时根本没有红包),他们也不用推销刊物,他们的行动就是最好的推销。

电子邮箱有了“邮件追踪”后,我们知道大多数邮箱就是聋子的耳朵,自动回复是装装样子的。特别气人的是还说“三个月内如无录用通知,可另处”,这不仅是忽悠作者,还是在害作者,人家辛辛苦苦写篇东西出来,认认真真投给你,你让人家白白苦等三个月。

投稿者就是读者,就是潜在的订户,而这样的编辑作风怎么能够博得人家好感,怎么可能赢得订户,怎么可能自力更生地活下去呢?

不仅作风需要改改,供养机制也需要完善,不能让那些人一方面领着供养的工资奖金,另一方面既“种自留地”,又靠着杂志的牌子到处去拿红包。

lpey04ge.png

lpey0g99.png


UP主创作不易,点个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请配置好页面缩略名选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