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 文章总数:2508 篇
  • 评论总数:2803 条
  • 分类总数:18 个
  • 最后更新:3天前

佳木斯体育馆又塌了!!政府公信力如何拯救??

本文阅读需要 11 分钟
首页 资讯 正文

2023年11月6日19时40分左右,佳木斯市桦南县悦城体育馆发生部分坍塌,楼体为2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坍塌位置为西侧2楼篮球区域,坍塌面积约为500平方米,经现场初步确认,体育馆内3人被困。

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提到,社会学的想象力,是立足于人与历史的内在联系之上,对社会深层问题的多视角思考能力。基于此,我想用新传视角谈谈一些看法。

01.是坍塌,更是公信力的坍塌

若是挪借霍布斯在《利维坦》开篇中的陈词,凭借数字媒介技术搭建起的网络社会所展现出的,是“所有人面对所有人的谈话”,是“所有人发现所有人的连接”。这些大型建筑为何如此脆弱?人们头顶的安全该如何得到保障?体育馆是因大雪发生坍塌,还是因建造过程存在质量问题呢?这些问题会集中盘桓在舆论场,已然让公众目不暇接。有人说,这是退休了还发光发热的体育馆,烂的根本就不是那栋楼,每个豆腐渣工程的背后都有一堆贪官腐败分子……

虽然这些评论是很激烈,大家只是进入到了能够言说的空间、看到了只言片语,在碎片化的时间缝隙里了解了皮毛和无数已经畸变的、以及反反复复的“坍塌新闻”,就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还原真相的能力,被赋予了“必须说点什么”的角色身份。

但是坍塌就是一个积病,豆腐渣工程是社会阴暗角落的重疾。湖南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54死9伤,当时就提到了房主违法违规建设、加层扩建和用于出租经营,地方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违法建筑整治、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不负责,有的甚至推卸责任、放任不管,造成重大安全隐患长期未得到整治而导致的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那么这一次呢?我想用“塔西佗陷阱”来解释一下,当一杯原本清澈无比的水因为被人放入杂质而变得浑浊,尽管有人将杂质完全清理出来,人们还是会倾向于认为这杯水已经不再干净了,依然是浑浊的。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

在共景监狱中,人们不再一如既往地凝神聆听管理者和传媒的声音,人们在“交头接耳”中沟通着彼此的信息,设置着社会的公共议程,质询、甚至对处于公共视野之中的开发商、领导者、管理机构、政府等,一切坍塌事件发生的权力主体充满着愤懑和不满。

但所有揭露、批判、问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问题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持续表达和群体注意力的持续聚焦,从而赋予事件直接的民意压力和间接的政治压力,推动议题的媒介间流动、影响力扩增及舆论监督致效。

02.有“建设性”解决问题的期待

“建设性新闻”是在2008年由丹麦的新闻人哈根洛普提出,之后凯瑟琳·吉伦斯泰德对建设性新闻的定义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认可,即建设性新闻被定义为将积极心理学方法应用到新闻生产过程,以创造有吸引力的报道,同时忠于新闻的核心功能。建设性新闻重视针对解决现实问题,并向公众广泛征求意见,赋权于民,实现共同创造。

学者凯伦·麦金泰尔认为一切新闻都应该具有“建设性”的面向。在佳木斯体育馆坍塌之后,部分媒体对于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及时的调查,比如,澎湃新闻指出了“坍塌体育馆开发商是当地建设局退休干部”、“佳木斯坍塌体育馆工程项目存诸多疑点”。

在重大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媒体成为了发布正确信息的权威者,比如新华网,第一时间就报道了事故最新情况,包括建筑验收时间、遇难受伤人数、以及介绍了搜救和疏导情况。也有许多媒体成为了挖掘内容深度的专业者,比如之前提到的澎湃新闻,它期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充分的采访、调查,从而做出更全面、深刻的新闻报道,帮助受众了解事件真相,能从事件表面看本质,挖掘灾难背后的实情。

他们是信息发布的“及时雨”,舆论导向的“监测者”,但人们更期望他们是“建设性”解决积压问题的推动者。

随着人类步入风险社会,我国也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社会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增加,各个阶层这件的利益诉求逐渐多元化,各个阶层摩擦增多,社会情绪积压;另外,由于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不断有热敏事件被放大,例如三孩政策、职场欺凌、男女对立、医患关系、贪官污吏等,这些话题不断引发社会关注。

而此次坍塌事件,距离上次齐齐哈尔体育馆坍塌,仅仅三个月左右。对普通民众来说,我们想要的,是痛定思痛、避免以后再出现第3起、第4起类似的重大事故,让更多的孩子成为牺牲者,是期待有媒体发声,弄清楚到底有多少“人祸”的因素,具体是设计、建设、施工、维护、监管......哪些方面出了问题,从而让悲剧越来越少。

03.结语

在新传界,有个词叫媒体失语,就是大众传媒在面对一些新闻事实、尤其是在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中时,迫于政治、经济或者某种社会舆论的原因,对新闻事实不予报道,评论或报道不及时。我想,这一定不是大家期望的。

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死亡或重伤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短短几个月之内,两起垮塌事件,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不是小概率事件,而是建筑业一个时代序幕的开始。

在灾难报道初期,媒体已经从新闻5w(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进行简要报道,以最快的速度向公众传达信息。在灾难报道中期,媒体也讲述遇难学生的故事、重现救援现场和遇难者家属的表现深入解读,唤起受众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

那么在灾难报道后期,期待媒体既有“广度”又有“深度”,通过“厚度”实现“力度”,去督促多方排查潜在的安全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以追因、追责、统计灾情为主,以总结风险预防、灾难救助和灾后管理中的经验与不足,给予受众和相关部门警示和教育引导。

“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毕竟,安全绝非小事,责任重于泰山,我们必须时时刻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因为,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头顶上,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掉下。


UP主创作不易,点个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请配置好页面缩略名选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