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已经落马的公安分局局长,冬天喜欢穿大衣。只是他脱大衣的架势和别人不同,他向来都是肩部一耸,大衣直接从背后落下,下属必须要在后面接住。如果没接住,自然要被一顿臭骂。这个场景怎么说呢,就有点像电影《上海滩》的感觉。
官气,可以叫做官味,也可以叫做官威、领导派头。有时候官越小,官气、派头反而越大。
曾有专业的调查机构,对十几万人做过调查。结果有96.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官员“官气很浓”,只有3.0%的人受访者说自己身边的领导没什么架子。
如果将官威比喻成一种传染病,那么传染源还在官员自身,官员身边的人耍官威、满身官气,根子也在官员。
有句话叫“庙小妖风重,池浅王八多”,用这句话来形容某些小地方官员身上的官气再贴切不过。
村长、乡长,是我们平时接触到最多的官。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甚至不算官。官虽小,但你可不能拿他们不当干部,因为他们中的某些人身上,官味太浓了,官气太大了,官威太足了。
这几天我看到两个新闻,说的都是他们到各个学校视察指导。视察指导其实也没错,毕竟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就是关心我们的未来。可是就在这视察指导中,味道慢慢变了,变得不对劲了。
第一条新闻,说的是某乡的乡长和副乡长去当地学校检查指导开学工作。
领导们先是“询问学生入学注册、教师到位和开学工作开展情况,了解学校项目建设和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其实这里都没问题,领导们的检查指导都还很务实,可接下来就变味了。
领导对学校开学工作的周密安排和平稳有序予以“充分肯定”,并对学校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当听到学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领导“赞许有加”。
这样的新闻稿,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甚至已经到了看到已经毫无波澜且麻木的地步,都觉得措辞没什么问题。可仔细想想,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作为乡干部,官气是不是太重了点?
官不大,用词倒很专业,又是“充分肯定”,又是“提出具体要求”,又是“赞许有加”,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哪个省部级领导来了。
不过话说回来,乡长毕竟是正科级干部,所以这样做也还能理解,但村长要是也这样就说不过去了。
同样是这两天的新闻,说得是某村的村长和村干部等一行人,声势浩大地来到该村小学检查指导工作。
新闻稿的内容和上面如出一辙,甚至村干部们在检查时还用到了“指出”“强调”等词汇。
这让人很费解,大家都是一个村子里的,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有些村干部家说不定就住在小学隔壁,要想指导工作、提出建议不是分分钟的事吗?为什么偏偏要一行人浩浩荡荡的,要有人专人陪同,还要有人拍照,有人写新闻稿才行?
村长是什么级别的干部?我打开搜索软件,得到的结果是:村长不是国家干部,没有级别这一说。
看到了吧,甚至连电影里的九品芝麻官都算不上,居然也满身官气,也是让人无语。
不过也别急着吐槽,更无语的还在后面。
这是今年2月某个村书记,去考察村里企业的场景。
前阵子我写了篇文章,说官场清一色的白衬衫,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表现,那篇文章现在在这个村书记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村书记后面跟着十几个人,包括村书记在内的现场所有人,都是统一的白衬衫黑裤子,身后停着一辆“考斯特”。
现场的所有人都戴着口罩,只有村书记没戴口罩,拿着话筒面对这些人在讲话。
如果不说他是村干部,我真以为这起码是市级以上领导来视察。
以上这些现象,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再简单剖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其一,是人性的劣根性导致的。有人觉得,一些基层干部职位低、官位小,很难和“官僚”沾边,更不会犯此类错误。殊不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难免出现这种问题。
其二,是社会认同感的需要。一个人一旦掌握了权力,哪怕这个权力是很小很小的,但他的身边还是会有一些阿谀奉承拍马屁的人,不管是假客气还是真赞美,久而久之这个人就会迷失自我、迷失方向,忘了初心,变得飘飘然。
其三,是权力过期的危机感。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句话虽然听着不好听,但有时候事实就是那么现实。人走茶凉是人情,权力过期则是一种世故,所以有人就会基于这种观念,将手上的权力应用到极致。
官气,是一种低级趣味,摆架子、摆资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这是最低级的趣味。
毛主席曾经在谈做官问题时就指出,我们是做官,官是得做,但是官风或者官气要慢慢打掉一些,最好是把它杜绝,就像消灭“四害”一样。
所以,说来说去就一句话:少作秀,多做事!
好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