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欧洲人真的是怕了中国人了!
有网友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去一家北欧公司面试,一切都非常顺利,但是等到面试结束之后他的直属领导却要私加他微信,正当他好奇领导要干什么的时候,到了晚上那个老外用非常流利的中文问了他一个问题:你不会是奋斗狂魔吧?
他愣在原地,回过神后回了句:不会的,我爱摸鱼!
老外长松了一口气,说道:恭喜你通过面试!
后来这位网友才知道,原来公司之前招过好几名中国员工,能力非常强,但是他们实在是太卷了,太努力了,每天都要求加班,甚至还有人去总部投诉领导提前下班的行为,搞得整个公司都神经紧绷,老外们纷纷吐槽,我只是来工作的,没必要把自己的生活都搭进去,所以后面在招收中国员工时,他们都非常谨慎,一定不要那种太努力太拼搏的人。
看到这里,很多人肯定非常疑惑,这种努力拼搏的高效劳动力,欧洲人竟然不喜欢?其实不是不喜欢,而是真的不理解,和他们的产业链也不匹配。
在欧洲,他们已经习惯了那种慢节奏的生活。
他们把工作和生活分得非常清楚,大家每天认真工作几小时,慢悠悠的把项目做完就可以了,如果有一个中国人只用1个月就做完了3个月的活,可能不仅不会让人欢喜,还会让合作伙伴措手不及,因为你的下游合作企业定的计划就是3个月后开始,结果你1个月就给他们提交了项目,那只会让他们整个公司都应对不及。
而且在欧洲人的认知里,他不理解这么努力到底有什么意义,因为欧洲早就过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几十年都是非常稳定的经济低增速,社会每年新增的财富机遇非常少,不管你如何努力,你的人生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再加上欧洲的基础福利非常好,就算你不努力,一辈子也能过得去,所以欧洲人其实整体是一种非常佛系的生活态度。
但咱们不一样,从改革开放至今40余年时间,中国基本都处于一种高速增长的时期,社会到处都是机遇,努力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所以中国整个社会的氛围都非常焦急,很多家长都信奉一个真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大家上学的时候努力补习,生怕一个懈怠就毁了孩子的一生。
毕业之后又拼命工作,鼓吹“狼性文化”坚信“天道酬勤”。
因为对于咱们来说,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努力真的是有回报的,如果你不够努力,你就失去了跨越阶级的最后良机。
这就是前些年“奋斗主义”在中国盛行的原因。
但最近几年,年轻人明显对“奋斗主义”不买账了,只要面试的时候公司说狼性文化,他们就知道不是什么好公司,只要看到有人天天提天道酬勤,他们就知道这是一个大傻子。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
因为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也就是新闻常说的“常态化经济增速”,进入这一新的发展阶段之后,意味着像以前那样GDP增速动不动就7%、8%,甚至两位数的时代彻底结束了,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大,未来会长期维持在4%的年均增速,直到10多年后慢慢会稳定在2%或者3%的增长区间,和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致,这是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的。
一旦我们的经济增速开始放缓,那社会上新增的项目也会变少,你想要继续往上爬,就只能等到你上面的人退下来,一个萝卜一个坑,他们让出了坑,你才能顶上去,这样年轻人就会发现向上跃迁的速度明显变慢了,不管你如何努力,只要上面的坑没有挪出来,那就毫无意义。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算是看明白了,如果使命卷也没有出人头地,那就换一个思考方式。
换什么样的思考方式?我举几个案例。
以前啃老这个词是被整个社会所批判的,一个人只要被人说啃老,很快就能成为亲戚朋友眼中的废物,但最近几年这个词没人提了,为什么大家都不提了?因为大家发现不啃老压根就买不起房子,大家都在啃老,再批判就不合群了。
还有宅家这个词,以前也是被人瞧不起的,一提起有人宅在家里,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毫无活力,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很多人听说有人能够宅在家里,慢慢还有点羡慕了,因为不用出门还能养活自己,这说明家里有点东西。
你看,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的价值评判体系也会跟着一起转变。
你别看现在大家都在批判不生孩子的人,再过一些年你就会发现,慢慢的大家都能适应了,因为大多数人都不生孩子了,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不同的经济环境里,必然会对应不一样的价值评判体系。
“奋斗主义”从被热捧到被嫌弃也是一样的道理。
以前是一个奋斗就能有高回报的年代,在那个波澜起伏的时代里,你选择躺平,肯定会被周围的人瞧不起。
但现在已经不是那个奋斗就一定有回报的年代了,对于大部分家庭背景、资质、能力一般的普通人来说,如果无法实现阶级跃升,那就只能重新找一个新的活法了。
为什么最近几年有大量的年轻人离开北上广深回到老家?因为他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就看清了自己的深浅,也看清了社会的真相,如果留在那里也无法出人头地,每天浑浑噩噩犹如水中浮萍,那还不如重新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
这种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并不是消极,而是根据真实的社会环境做出的积极调整,我也不是在鼓吹躺平,而是想要告诉大家一个真相,这个社会就是遵循着28法则,就像上学时班级的排名一样,靠前的永远都是那20%的人。
至于剩下的80%,如果你愿意去大城市搏得阶级跃升的机遇,那你就去,或许真的成功了也不一定。
如果你知道以自己的能力注定无法过上“人上人”的生活,那就早点变更自己的评价体系。
比如把阶级跃升变成让自己变得更开心。
西方和日本很多人就是这样的,他们也经历过经济的高速增长期,也有过努力拼搏的一代人,但随着经济发展的常态化,他们也慢慢调整了自己的价值评价体系。
以前努力赚钱、成为大老板是他们社会追求的主流成功定义,日本最土豪的那个年代,拜金现金比我们更离谱。
但现在他们不这样了,他们开始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对兴趣的追逐。
抖音上有很多博主,他们有的骑着单车就环行中国,有的记录着自己钓鱼的每个时刻,有的分享一道地方美食就非常快乐,这没什么不好的,发达国家大部分老百姓都是这样过日子的。
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让人过得更轻松,以前我们要那么努力是因为不努力就吃不饱肚子,但我们一定要清楚,努力的回报是存在边际递减的,我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以前你饿肚子,通过努力奋斗买了自己的小房子,买了心心念念的冰箱和电视,这时候你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但后面你继续努力,你的感觉就没有那么强烈了,因为你最多换一个大一点的房子,买一个好一点的冰箱电视。
这就是我说的回报的边际递减。
对于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也是一样,他们活在一个工业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基本物资不会匮乏,住的房子、冰箱电视早就有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还一个劲的叫他们努力,他们是无法理解的,因为房子就是房子,冰箱电视就是冰箱电视,再好也不会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无法获得质的提升,那他们自然就没有努力的动力了。
这就是当代年轻人反感奋斗主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