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说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生孩子。
本质上就是因为现在的90后和00后他们不愿意背锅了。
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是什么价值观?
——啃老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
年轻人想要美好的生活,一定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
父母养育我们长大已经很辛苦了,我们一定要回报他们,让他们安享晚年。
所以我毕业之后工作几年,攒下钱准备买房的时候,父母给我首付里面添了几万块钱,我都觉得自己那相当不是东西。
自己为什么没有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就攒下个百八十万?
真是对不起他们这些年的辛勤培养,所以我现在赚点小钱月月都要给父母打点生活费。
结果呢,一转眼,时代变了,
道德感把我给骗了,
曾经啃老可耻的价值观忽然就不见了,
年轻人的舆论越来越没有底线了,
打掉了牙我只能往肚子里咽了,
就现在谁再生一大堆孩子不是有钱就是郝建了。
我现在三十浪荡岁,网上开始宣扬一种理论,说什么生育不是恩,托举才是恩。
就是你把这个孩子生下来,养到二十岁,
你供他吃、供他穿、供他上学,半夜给他喂奶粉,生病了背他去医院,
从小学到大学被他气个半死还不敢动他一根手指头,他要的什么新款手机、大牌运动鞋你自己少吃两顿肉也要给他买,
结果他毕业了,找不到工作,买不起房子,开不上豪车,
他都会埋怨你。
因为生育不是恩,托举才是恩,
就你没托举他呀。
什么叫托举?
就是你得给他提供高于同龄人平均水平的物质生活基础,
比如你全款给他来一套市中心的房子再配一台34C,再给他把彩礼掏了,让他全职备考编制两三年最后入职街道办,一个月工资四千六也能潇洒,这才叫合格。
哎,就但凡我结婚晚一点,早点听到这个论调,我都得琢磨琢磨,我要不然也单一辈子得了。
因为你得掂量掂量自己的裤兜啊,
只要你没有给他提供远超平均水平的物质生活,你就是不配为人父母,不负责任,没有能力硬要生。
你BBA开上了吗?
是3.0T的吗?
你要是没开上,你开一比亚迪秦去接送孩子的时候他自卑怎么办?
他同学以为你开网约车怎么办?
低头一看,自己始祖鸟穿上了吗?
迪桑特套上了吗?
萨洛蒙踩上了吗?
穿一身九十九包邮,去给孩子开家长会的时候,他同学的家长中穿lululemon瑜伽裤的单亲妈妈会怎么看待你?
拿着一千来块钱的手机,穿着足力健和束脚裤去参加亲子运动会的时候,他同学的家长中穿巴黎世家黑丝的年轻妈妈又会怎么审视你。
就你现在再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会跳出一堆人骂你不负责任,不给孩子提供足够好的条件就把他生下来,你是为了满足自己陪伴的要求,所以你只能选择没有儿孙我享福了。
这个理论你细细分析起来是一个非常恐怖的陷阱,因为它充满了那种小布尔乔亚式的精致利己主义。
它把物质生活匮乏的问题全部怪罪到自己父母头上,但问题是父母那一辈面临的是同样的困境,难道你爷爷辈是有多么富裕的吗?
所以归根结底这还是阶层壁垒的问题,财富代际传递的问题,
它把问题从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个根本上挪开,转移到了内部,让你把斗争矛头指向了自己爹妈。
舆论这个东西它是不讲道理的,它只要迎合了一部分人的意愿,它就自然会流行起来,
中老年人当然觉得生育就是恩了,但他们在网上能有多少声量?
有几个会拍卡点视频,有几个会写短视频文案?
那能拍个花开富贵的特效就算是老年瑜伽裤当中的弄潮儿了。
所以年轻人成为了网络时代声量的主体。
这种论调本质上是把社会压力,反向传导给了自己的父母。
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上了二十年学,毕业的时候二十好几,发现工作只能找一份养活自己的,买房子遥遥无期,三十五面临中年失业,周围的同学朋友当中有人却能从父辈那里得到托举,当然就开始抱怨,为什么我的父母没有给我托举。
这时候90后、00后刚好是面临结婚和生育的问题,一听这个理论自然是不能背锅啊,如果没办法给你托举,我选择不生,这样就只需要托举自己了。
但是问题的根本不是托举不托举,
你琢磨琢磨,如果按照他们的理论,底层的人都不生孩子,那中产是不是也懵逼了,
就他虽然一年赚几十万,但是他生出来的孩子居然是同龄人当中物质生活水平最差的。
人家父母都开劳,就他父母开个2.0T的BBA,那他还是会自卑。
所以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两点:
第一,穷人家的孩子翻身的难度有多大?
如果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各种上升的通道没有被关闭,无论是仕途还是钱途,都有机会,那托举就不再重要。
第二,我们这个社会的评价体系是不是单一的?
就是一个孩子如果生下来之后在一个物质生活相对非常一般的家庭里长大,没有出国游的条件,没有穿大牌的条件,毕业之后只能攒钱叫个首付慢慢还房贷,他在这个社会上能否感知到幸福,他的幸福感和无力感到底哪个更强烈。
这些问题是不是一想就头大了?
头大就对了!
小日子五十多年了还没想明白,咱们人这么多,可以慢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