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贯以加班而著称的中国制造业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
国内某知名无人机企业以及来自广东、山东的两家著名家电企业,要求员工准时下班的新闻登上了热搜。虽然说准时下班是劳动法赋予的权利,但是国内制造业加班是家常便饭,甚至是普遍默认的规则。
以上述三家企业为例,以“企业名称+是否加班”为关键词在网络上进行搜索,以前的画风是这样:
一夜之间,这些企业突然转身成为“反内卷先锋”让许多网友感到不太不适应。反差的背后真的是如同一些舆论认为的是“中国企业文化进步”?还是另有原因?
01 谁在按下了“强制下班键”?
在一些外贸行业人士看来,上述几家企业的做法并不出人意料,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背后的关键原因就是《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的出台。
2024年11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际合作司官网发布了一篇来自“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标题就是《欧盟强迫劳动产品条例将生效,中国企业需警惕!》
在一个月之后的12月12日,欧盟官方公报发布了《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简称条例),并且从12月13日起生效,自生效之日起三年后开始全面适用。条例出台后就在中国制造业引发了轩然大波。
之所以引发巨大的关注,因为该条例精准地命中了一些企业的软肋。
该条例所谓的“强迫劳动”,是参考国际劳工组织的说法:在惩罚威胁下,未经个人自愿同意而强迫其从事任何形式的工作或服务。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说法,强迫劳动共分为11类:
1.欺骗:不兑现承诺,签署不利的合同或被分配岗位不符
2.加班:工作时间超过国家法律或协议规定
3.隔离:强迫劳动者隔离在偏远地区
4.扣留身份文件:扣留身份证件或其他有价值个人物品
5.克扣工资:有组织故意克扣工资
6.限制行动:将工人关起来防止其逃跑
7.恶劣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强迫忍受恶劣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如二十人住在原本只容纳六人的空间,没饮用水,只有一个公用厕所
8.债务奴役:劳动者被迫工作以偿还债务包括预支工资招聘费用等
9.人身及性暴力:用暴力强迫工人从事额外工作
10.恐吓和威胁:抱怨条件或提出辞职会受到恐吓威胁
11.工人弱势地位的滥用:其他对工人弱势地位的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超时加班”(如每日超8小时、每周超40小时)被明确列为红线。
国际劳工组织举的一个反面例子是,“如鞋厂工人轮班 10 小时无休息,还常被迫加班,拒绝就会面临减薪或失业。”按照这种说法,国内制造业普遍存在的加班行为,将导致产品被视为强迫劳动产品。
这个条例之所以被很多企业重视,还有两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第一个是全产业链覆盖。涵盖任何行业、以及所有参与者。包含出口商、进口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全部要遵守这一条例。每个行业从原材料开采、零部件生产到成品制造、运输出口等全部环节,所有供应商和代工厂,只要任何一个环节涉及强迫劳动的产品,整个产品被禁止进入欧盟市场。
第二个是全球管辖。无论产品在哪里生产,只要进入欧盟都要即受约束。就算产品没有直接出口到欧盟市场,只要最后通过多层供应链进入欧盟市场,也要受到管辖。比如有些企业只是给跨国企业做代工,但本身不出口产品,也会被条例管到。
违反条例的后果非常严重:不光禁止强迫劳动产品在欧盟市场销售、进口和出口使用,即使相关产品已经流入了欧洲市场,也要被召回或者销毁,费用由企业承担,并且企业还要面临罚款。
02 纺织、家电、新能源汽车首当其冲?
虽然条例表示并不针对特定的国家和地区,但是欧盟委员会将建立强迫劳动风险数据库,标注高风险地区和产品类别,如果企业涉及数据库标注的供应链环节,将被优先调查。
在制造业中,对欧盟的条例,很多人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那就是最先遭受到冲击的是比较倚重海外特别是欧盟市场的中国企业。
前文提到的无人机企业为例,其高管在采访时曾透露,2017年其全球营业额达到了180亿元,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80%;而那家广东家电企业财报透露,2024年上半年其海外收入占总营收41.9%,其中欧盟市场贡献显著;另外一家山东家电企业近年来海外收入占比超过 50%,2023年欧洲的市场份额在8.8%左右。
除了家电之外,光伏、服装、新能源汽车、电池、机电、农业等这些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也将遭遇冲击。
一位外贸行业人士穆杰表示,“可以预见的是,上述三家企业只是开端,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走上强制下班这条路。”
03 强制下班之后,是无人化?
按照规定,《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在生效后并不会立即实施,三年之后也就是2027年底才会全面适用,企业有三年的过渡期来准备和调整。
但为什么这些企业从现在就开始实施“强制下班”了呢?
穆杰认为,首先是制造业的供应链非常复杂,甚至涉及到多个国家和多个供应商,所以企业需要尽早的开始进行调整。
其次,尽管法规在三年后才正式实施,但是如果企业在这几年里被爆出“强迫劳动问题”,那么未来有可能会被欧盟率先调查,合作方也可能考虑到风险提前取消合作。
面对企业采取“强制下班”措施应对《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带来的风险,员工的看法也并不全是欢呼。
特别是对于制造业一线员工来说,取消加班导致员工收入下降(部分企业加班费占比达30%-50%)。很多行业比如电子厂底薪非常低,许多人依靠加班获取生存收入,未来这些收入都要受到影响。
而一些办公室工作的员工也认为,就算强制下班也不可能真正摆脱加班,“虽然打卡记录是准时下班了,只不过是把办公室的工作搬到了家里,变成了在线办公。”
更有人担心,由于《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只针对人,而不管机器。所以企业们可能会转向自动化、无人化生产模式,通过黑灯工厂来替代人工。
有媒体曾经报道,石家庄的某企业原本一台冲床需要3个人,一个车间4台冲床有12名工人,在自动化之后,2个人就能操作这4台冲床,一个班就减少10人。而杭州的某电器工厂在“黑灯工厂”建成前,需要一线工人238人两班倒,建成后目前只需要33人。
“未来很多人可能不是准时下班,而是无班可上。”
也有乐观地观点认为,《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也许可以成为国内制造业反内卷的催化剂。
“外贸内卷太严重了,现在大家都在强撑着。”穆杰说,如果能够在欧盟的规则下,企业合规成本上升,价格战走不下去了,或许逼着企业们走向中高端,从而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让所有人都有更好的收入。
目前来看,欧盟法规本质是供应链话语权争夺,这场由外部规则倒逼的“合规革命”,到底是反内卷的催化剂,还是成为低端产能的绞肉机?时间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