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 文章总数:2828 篇
  • 评论总数:2875 条
  • 分类总数:18 个
  • 最后更新:昨天 23:03
辰语AI

减负三年,我们仍在等待真正的“松绑”

本文阅读需要 7 分钟
首页 观点 正文

我是王磊,在豫南某乡镇工作了八年。
从大学生村官到党政办主任,我见证了基层减负政策从轰轰烈烈到悄无声息的全过程。今天,我想说说那些文件里没写透的真相,以及我们真正需要的改变。

一、“表哥表姐”的宿命:我们到底在忙什么?
凌晨1点,办公室的日光灯管嗡嗡作响。
电脑屏幕上,第七版防汛台账刚填完,第八版“乡村振兴迎检材料”又弹出通知。微信群里,县里三个部门同时在催不同口径的疫苗接种数据——而此刻,我的同事正在暴雨中转移危房群众。

这就是我们的日常:
白天,我们要化身“移动摄像头”:

人居环境整治,举着手机一路拍,每个垃圾桶必须“定位+拍照+上传”;
防返贫走访,App定位误差超过5米就算无效记录,老乡一句“帮扶政策没到位”能让整个台账推倒重来。
夜晚,我们变成“数据裁缝”:

同一项工作,要给组织部报“党建引领案例”,给宣传部写“文明实践总结”,给纪委交“廉政风险报告”;
系统里“未读通知”永远显示99+,每个红头文件都标注“特急”“务必今日反馈”。
去年全县作风整顿会上,书记说:“有些干部总抱怨形式主义,根本上还是担当不够!”可当县里三天内要20个村的改厕“对比照片”时,我们除了PS还能怎么办?

二、“减负清单”背后的黑色幽默
2019年中央出台减负文件时,我们办公室真的开了香槟。但很快发现:

文件要求“合并督查”,结果县里搞出“乡村振兴综合督查组”,一次性打包12项检查;
规定“会议缩减30%”,于是诞生了“视频会套开现场会”“晚上7点紧急调度会”;
禁止“过度留痕”后,某县发明“二维码追溯系统”,每户走访要扫三次码证明“真入户”。
更讽刺的是,减负本身成了新负担:

每月填报《减负工作落实情况统计表》;
每季度撰写《破除形式主义经验材料》;
迎接“减负成效专项巡察”时,光台账就做了47盒。
一位老站长苦笑:“过去是给群众演戏,现在是给上面演如何不演戏。”

三、我们需要的不是“纸面减负”
前几天,防汛值班的小李发高烧请假,领导批条时叹气:“不是不心疼你们,但省里突击检查,少一个人台账就对不上数啊。”这句话道破了基层减负的死结:

  1. “甩锅式问责”不破,实干就是高危动作

河道整治,专家论证过的方案,汛期塌方依然要追责“巡查不到位”;
企业安全生产,明明已检查12次,出事还得倒查“为什么没第13次”。
于是,干部们不得不把精力从“解决问题”转向“制造痕迹”。

  1. “政策打架”让基层左右为难
    环保要求拆除养殖场,乡村振兴却要考核畜禽存栏量;
    国土卫片要求复耕,农业部门却推广经济作物种植。
    我们像陀螺一样在矛盾指令中旋转,最后只能用“阴阳台账”应付。
  2. “指尖减负”正在制造新枷锁
    某村支书展示手机:23个政务APP,每天要完成:

党建云签到;
河长制巡河轨迹上传;
综治网格事件上报;
学习强国人均45分…
他自嘲:“现在下田都得带充电宝,不然‘新时代农民’考核不及格。”
四、写在最后:请相信我们为何而来
八年前,我揣着选调生录取通知书来到乡镇时,笔记本扉页写着:“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今天,我的抽屉里锁着三份辞职报告,但始终没交出去——因为看到:

暴雨夜,老书记蹚着齐腰深的水背出瘫痪老人;
95后选调生偷偷垫钱给贫困户买药;
疫情时,全体干部连续40天睡办公室,群众送来热水饺时我们集体泪崩…
我们不怕吃苦,怕的是无意义的消耗;
我们不惧压力,痛的是被形式主义绑架的无力感。

中央文件里说“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其实我们要的从来不多:
少一点“机器属性”,多一点“人的温度”;
少一些“对上表演”,多一些“对下负责”;
让那些真正想干事的人,能把力气砸到老百姓需要的地方。

减负三年,我们仍在等待——
等待某天清晨走进办公室时,不用先打开13个系统填报昨日数据;
等待走访群众时,能放下手机好好听他们说说话;
等待年终总结不再需要“创新词汇包装”,而是堂堂正正写下:
“今年,我们修了6公里路,救了12条命,让83个孩子吃上营养午餐。”

这,才是基层干部最想要的“减负”。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如有雷同,或许我们曾在某个乡镇大院擦肩而过)

后记:文章发到同学群后,收到37条私信:“你怎么敢写这么真?”统一回复:如果连说话都要“美化”,减负就永远到不了最后一公里。


UP主创作不易,点个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 泡泡
  • 阿呆
  • 阿鲁
  • 蛆音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