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高中取消晚自习、实行双休”的政策一石激起千重浪,引发舆论风暴,
江苏、广东、湖南、河南等地已经开始实施,即将逐步推广。
当八小时在校制撞上高考指挥棒,政策浪潮下的众生反应各不相同,出现了各大主体的撕裂与博弈。
国家意志,素质教育的破局
教育部以“睡眠令”“双减2.0”等政策持续加码,目标直指重塑教育生态。
2025年长沙市教育局严禁节假日补课的强硬表态,折射出国家破除“时间军备竞赛”的决心。
首先是保障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
双休制度和八小时在校时间可以保障学生和教师的休息和健康,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和教师的工作负担,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生活质量,减少因长时间学习和工作导致的身心疲惫。
近年来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应该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的特别重视。
北大精神科医生徐凯文曾在演讲中说到:
“我做了20年精神科医生,我刚做精神科医生时,中国人精神障碍、抑郁症发病率是0.05%,现在是6%,12年的时间增加了120倍。这是个爆炸式的增长,我觉得这里面有非常荒唐的事情。
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教育,对不起,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能要得罪各位,我们的教育是在帮助孩子成长,还是在毁掉一代孩子?
清北,似乎是很多鸡娃爸妈的终极目标,但是,可能大多数鸡娃爸妈并不知道下面这组数据。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心理问题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室外活动、课外活动太少。
我们看网上广为流传的中国最著名中学的作息表,学生在校时间学习的时间接近十五个小时▽
这十五个小时里,学生的作息安排精确到分钟。
要求他们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晚上认真写作业预习,不允许玩手机。
大人们来试试,看看能撑过多久。
我自己开会,顶多一小时就会分心,两三小时的那种会,开完已经精疲力尽。
上课可比开会累多了。
工作了的大人强烈要求八小时工作制,可不能双标,应该把八小时制先还给孩子们,把活泼健康的课外活动时间还给孩子们。
其次是减少无意义的重复劳动。
近年来AI软件涌现,特别是年初DeepSeek出现,使用过的人都应该有体会,AI在逻辑推理、知识储备等维度已超越人类,反复读背、机械记忆这种能力要求,已经被AI代替,教育目标被迫转向“不可被算法替代的能力”。
当前仅有7%的学校系统性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多数仍陷于“用AI训练应试技巧”的悖论。
当技术能够替代知识灌输,教育的真谛愈发清晰。
双休和八小时在校制度释放教育改革信号,不是培养更高效的“人形数据库”,而是孕育具有独立意志、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完整人格。
未来需要的不是只会刷题的学生,而是创新和思辨能力的人才。
这些能力都不是拉长在校刷题时间能够培养出来的,而需要更多的社会实践。
但政策落地面临深层矛盾,既要打破“唯分数论”,又需维系高考公平性,这场改革犹如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更换轨道,难度可想而知。
学校面临的困境,升学率与合规性的生死博弈
长沙某重点高中校长坦言:“我们比家长更焦虑。”数据显示,实行双休制的学校本科率平均下降3.8%,而坚持补课的学校仍通过“自愿自习”打擦边球。
部分学校尝试创新:北京十一学校推出“5+2弹性制”,工作日压缩课堂时间至35分钟,周末开放实验室供深度学习,试图兼顾政策与成绩。
对此有些网友们的回应是:现在还在贩卖教育焦虑的都是什么人?以后可能就七百万的出生能人口,零分都能上一本,不笨就能上211,聪明一点的可以上985。鸡娃这种畸形现象目测三年内可能就结束了。
教师群体,从“燃烧的蜡烛”到“精准的园丁”
山东教师张敏的经历极具代表性:取消晚自习后,她每日备课时间从2小时增至4.5小时,“必须把知识点提炼成子弹,40分钟课堂要像电影般紧凑”。
而年轻教师群体则普遍支持改革,某90后教师直言:“终于不用在晚自习批改作业到23点,可以进修心理咨询师课程。”
不上晚自习、双休后,教师也从为了别人的孩子忘记自己的孩子,变成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和家人,皆大欢喜。
家长分化,撕裂的民意战场
家长们对不上晚自习、双休有分歧。
红网发起的《长沙高中双休节假日严禁补课?家长您怎么看?》投票,参与人数超过18万,其中支持双休制的占55%(约9.97万票),担忧学业压缩的占40%(约7.33万票),其他观点占5%。
1.支持派略占上风。以长沙18万投票数据为证,支持的家长们认为双休制能缓解学生抑郁倾向,不上晚自习和双休后,学生平均睡眠时间可以得到增长,体育锻炼的时间增加,近视率会有所下降。
对家长的忧虑,接送压力可能需要全社会协调努力一起解决。
不上晚自习、双休对在学校学有余力,想要发展特长爱好的学生非常有利。
三行最近和一位男孩子聊天,他读高一,喜欢AI技术,经常只能在周末的晚上,很多培训班完结之后,写自己的代码,做一些插件,他说自己的插件有时候还可以根据客人的需求定制,只是时间不够,帮助更多人。
他觉得在学校上晚自习,因为有不能带手机和电脑入校的规则,很影响自己学习AI技术。他很希望晚自习可以自由活动,发展自己的爱好,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看着他如数家珍眉飞色舞谈论怎样学习AI技术,生命力好旺盛。
像这位孩子一样,希望在电脑技术、AI技术有所进步的同学,是不可能在一天学习十五个小时的学校里有发展空间的。
他们需要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空间。
目睹许多名校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加上教育的投资回报率逐年下降,还有AI智能风起云涌,很多有前瞻性的家长,已经把孩子周末学科类补习,转向运动、艺术、博物馆、野外考察等素质教育的学习和培养。
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及时调整教育目标、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确保学生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AI时代中脱颖而出,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2.反对派的忧虑。反对的家长担忧“周五接、周日送”的接送压力,尤其是双职工家庭,更恐惧不上晚自习后“别人家孩子偷偷补课”的隐形内卷,进一步加剧阶层分化。
课外上补习班的效果因人而异,如果补习花了很多钱,成绩也没有起色,还不如不去补课。
补课班提的那点分数,和孩子因为压抑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相比,得不偿失。
不过这个问题可能比想象中复杂,因为有些县中是全寄宿制,很多学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孩子自己在家乡读书。
有些学校可能离家比较远,很难当天往返。
如果不上晚自习、双休,这些孩子可能无法每晚回家,放任自流很可能就去网吧通宵了。如果还是学校组织学习,那仍旧是回到了上晚自习和单休变相补课的老路。
如何进行管理也是考验智慧的一件事。
或者可以参考洛阳疫情期间封闭管理经验,允许学生自愿申请留校,配套开放图书馆、实验室、文体场馆,并引入社会实践项目,如社区志愿服务、职业体验,将参与校内活动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与升学推荐挂钩,提升学生主动性。
周末的话可以联合乡镇文化站、青少年宫开设托管班,提供免费网络学习室与兴趣课程。
“学校不上晚自习,是方便了校外培训班”这样的观念可能需要与时俱进。
部分家长处于职场内卷的环境,内心充满生存竞争的焦虑,紧抱着19世纪标准化考试的陈旧思维不放,希望孩子在学校机械地背诵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点,通过一次考试改变终生命运。
这就好像在工业时代,还在强迫孩子们苦练骑马射箭一样,不仅与时代脱节,甚至可能会让孩子错失适应未来的关键能力。
除了在学校上课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其他什么都不会也不感兴趣,在家里只是玩游戏的孩子,这种除了听课刷题什么都不会的孩子,正是AI出现后最容易取代的孩子。
可能家长需要的不是把他们送到学校去养大成人,而是应该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孩子能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被AI淘汰。
不上晚自习和双休,不一定就要送去培训班。
学生有了空余时间,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安排晚上的时间,可以自主学习、参与社团活动、运动和健身、娱乐和休闲、参与社会实践和兼职……
对于有兴趣爱好和自主性的学生来说,是天大的好消息。
自主学习把孩子从狭隘的刷分系统里解放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去发展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能在AI时代中保持独特的竞争力。
3.少数中间派提出折中方案,如高三单休、高一高二双休,但遭教育局以“违反教育公平”驳回。
学生群体,被裹挟的沉默大多数
也许最希望取消晚自习、双休的就是学生了。
某匿名调查显示,68%学生渴望双休,但其中52%担忧“周末会被家长塞满补习班”。
他们还害怕部分学校将作业量转移至周内,某学生日记记录:“周三数学卷子从10页暴增到22页,凌晨1点还在赶工”。
一名高二学生写道:“我们不是不想休息,是害怕休息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奔跑。”
破局之路,在镣铐中起舞的教育革新
南京实行弹性学时制,推行“核心课+选修课”模块化教学,必修课集中在上午,下午开放实验室/讨论室。
上海引入智能手环监测学生作息,强制22:00后禁用电子设备,进行一场睡眠保卫战。
浙江践行多元录取通道,评价体系也在进行革命,试点“学科特长档案”,机器人竞赛冠军可折合高考分数。
针对家长们担心的上下学通勤问题,长沙试点“学生专车”,构建共享接送系统,家长通过APP拼车接送,成本降低60%。
北京进行周末托管革命,开放高校实验室、企业园区作为高中生实践基地,破解学生周末“无处可去只能打游戏”的难题。
教育不是一场零和游戏
当八小时在校和双休制撞上高考指挥棒,我们需要的不是非黑即白的站队,而是构建弹性化的教育生态系统。
真正的减负,不是单纯做减法,而是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算法。
这场改革注定伴随阵痛,但或许正如破茧成蝶,唯有经历撕裂,才能获得飞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