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拜訪一位「教育」領域的成功人士,被深深的「教育」了。
在昨天之前,我完全沒有想像過,現在的讀書與求學和三十年前相比差別有如此之大,這種對於知識追逐的理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在於學生,更多的是家長的期待實現。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A先生,當時他介紹:我是做教育領域的。內心油然而生敬佩之情,育人,畢竟是令人尊敬的,就像之前一位老師回答“你為什麼選擇這份工作”,給我的回答是“高尚”一樣,不僅老師自覺高尚,大多數人都會對老師高看一眼。
懷著期待去拜訪A先生,以為能夠多從專業人士身上學到些什麼。但我被深深的「教育」了。
A先生首先開始介紹他的事業-技巧答題。簡單來說,就是用20個小時教你一套方法,能夠在考試時大幅提高分數,你不需要懂這道題什麼含義,更不需要掌握這個知識,只需要用技巧選對了答案,即可。比如:選擇題ABCD,排除A和B選項時,就選D;英文填空題,逗號後面有一橫線,只要選擇帶「ing」的詞就是對的。等等、等等。只有掌握了這套方法,考試保證90分以上,甚至滿分!至於英文單詞,不需要背;至於數學公式,不需要背;至於物理學理論,不需要理解。只需要掌握這套答題技巧,你甚至不需要看得懂題目!
我驚呆了,以我的習慣,會追問下去。於是,有了這段對話:
我:如果這樣考試的話,學生都不需要學習了吧,只要考試考得好就可以了?
A:我們只針對初三和高三的,學習不好的學生,他們想考好學校,但是學習不行,用我們的方法保證能考上理想的學校。
我:可是,如果他們本身沒有學會知識,考上了好的學校,他們也會很吃力的吧?
A:那跟我們也沒關係,讓學生考上好學校,滿足了家長的期待,學生也有面子,上了學能不能跟上,不是我們的事兒了。
我:那麼有沒有可能這些學生用了這種「蒙題技巧」考了高的分數,會有一部分原本認真學習的學生被好學校擠掉呢?
A:會的,比如原本排第8名的學生考了92分,但是學習差的學生用我們的方法在高考時考了95分,那原本第8名的學生就可能被擠掉。
我:那有些不公平吧?
A:無所謂公不公平,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考到985、211呢?如果都想考到好學校,就都來買我們的課就行了,20個小時,8000塊,考上大學,也值了。而且,大學也就是老師劃個重點,帶個小條,抄一抄,很容易畢業的,無所謂。
我:買您這個課的人多麼?
A:非常多,所以我現在沒有精力再去開發利潤低的項目了,我們還需要再招聘更多的人來支撐這個項目的運營,比如答疑啊、帶著學生練習啊等等。
我:沒有問題了。
A滿臉的驕傲與自豪:我們的技巧,都是清華北大的人經過幾萬份考題的研究和驗證出來的,非常準確,屢試不爽、百驗百靈!
雖然我沒有再向A先生提出問題,但是我滿腦子的疑問。我不理解現在的「考上大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與我一直以來對於「大學」的概念有如此執拗的刻板認知,也許就像我一個朋友對我的評價:你就是一個裝在套子裡的人!
我是在套子裡,我在對知識傳統認知的套子裡,我在對道德傳統認知的套子裡,我更在對教育傳道授業傳統認知的套子裡。在我的腦海中,這些傳統認知也許跟不上潮流,卻是「教育」的根基,多麼希望這個根基沒有因為任何一種原因被打破、砸爛。
當人們步入中年後,往往都會越來越喜歡回憶。回憶中最美好的時光就是在學校,最簡單、最單純、最美好。不知道現在的學生日後會如何回憶他們的學生時代,是用一套技巧應付了考試?還是慶幸自己用這套技巧打敗了那些認真學習的學生?俞敏洪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說:“即使到今天為止,對於農村孩子來說,高考也是改變他們命運的唯一機會,因為高考不受權貴影響、不受金錢影響,現在剩下的唯一就是高考。”我想,也許俞敏洪現在要改變他這個想法了。因為在這一套答題技巧橫空出世之後,高考的公平性已經完全被打破,這個被打破絕不僅限於地域不同、學習資源不同,而是只要你的父母有8000塊錢,就能幫助你在不懂任何知識的情況下,打敗那些苦讀的孩子。
從A先生的辦公室出來,外面的寒風吹在臉上,我一直在思考,越想越感到恐懼。
這些「技巧」,這些「流量」,這些「教育」,到底為社會、為學子提供的是什麼呢?
教育,病了。
很嚴重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