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 文章总数:2410 篇
  • 评论总数:2651 条
  • 分类总数:18 个
  • 最后更新:昨天 20:17

不被看见的中国孩子

本文阅读需要 18 分钟
首页 社会 正文

m3u4bkuc.png

前段时间看《十三邀》,采访北师大教授林小英。她长期研究中国的县域教育,写过一本书《县中的孩子》。

她在一席的演讲里说,支撑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年轻人们,大多数都来自县城,我们的教育真的对得起他们么?

对于那些没有上大学的孩子来说,高中就是他接受的最后一次教育,我们真的给了他们应该给的东西了么?

出一个清华北大是不是高中唯一的目的,是不是可以掩盖这个学校其他教育上的失败?

难道没有考上好学校的学生都是炮灰么?他们明明才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多数啊。

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其实内心没有什么波澜,问了多少年,还是老问题,反省了那么多年,还是无从解决。

除了无力,还是无力。

我是个师范生,毕业的时候身边的同学大多当了老师,刚工作的时候有同事问我,你怎么没当老师,我说,因为我比较自私吧。

他没听懂,我也没解释。

是的,我比较自私,我害怕自己要逼着孩子们做一些我觉得毫无意义的事情,比如背课文,比如总结中心思想,比如在读完一篇文章后猜一猜作者是怎么想的。其实我知道,逃避不是强者的行为模式,一个真正想要解决问题的人不应该这么想问题,总要有真的有情怀的人加入教育行业,这个行业才有希望,哪怕只能做出一些微小的改变。

所以我看着我的同学们在朋友圈里记录她们和孩子们的日常,孩子们送给她们的亲手叠的小星星,写的小纸条,我知道这些宝贵的心意是给勇敢者的奖励,但我也从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因为我知道自己和解不了。

其实很长时间,我都觉得自己是应试教育的既得利益者,一路走来好像都是所谓的好学生,我太习惯学校的这套规则,我只需要乖乖的,顺从的,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获得认可,获得赞美,获得关注,获得想象中关于未来的美好的一切。

但成为大人以后才发现,那是一个被构建起的楚门的世界,那些习题,那些试卷,深夜下自习回家的昏黄的路灯,隆冬的清晨感受到的刺骨的冰冷,他们只是在一个少年的心中种下了对未来的幻想,很多的痛苦毫无意义,它们根本无法把我们带到渴望的远方。

有时候觉得中国教育真的很残忍,我们把一个个身体健康,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与想象力的小生命送进学校,用学习填满他们所有的时间,我们把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这些可以建立与身体、与精神链接的让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科目称为副科,主科老师可以理所当然的占用这些课让学生自习,我们鼓励学生通过战胜他人来获取成功,告诉他们要做人上人,只有优秀的人才配有幸福的生活,我们不断强化大脑与智识的作用,我们给他们的人生设置唯一的目标——考个好大学,我们让孩子们留同样的发型,用丑陋的校服将他们包裹起来,尽可能的模糊他们的性别,让他们习惯于隐藏在人群之中直到羞于说起自己的姓名。

在这个世界里,规则是简单的,有人会填满你所有的时间,你不需要思考方向,不需要为你的选择负责。在这个世界里,你只需要管好你自己,不需要和他人合作。在这个世界里,除了学习都是浪费时间,包括吃饭,包括洗衣服,包括锻炼身体,包括所有的生活琐事。只要身体还没废,就应当用来学习。

而一个人幸福生活所需要的特质: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和什么样的人呆在一起,如何与情绪相处,如何恋爱、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生活的routine,如何建立好的支撑体系,我们的教育几乎全都没有涉及。

白衬衫、微风、照进来的阳光,女孩之间的小小心事,那些让我们追忆的美好,不过都是时间的漏网之鱼。
人类是如此容易被塑造,从进入幼儿园要求每个学生都把小手背到后面开始,驯化便开始了,孩子们从不适到习惯到麻木到自圆其说到路径依赖。早日说服自己的人早日解脱,说服不了的就滑向抑郁的边缘。

当孩子们压抑自己的天性适应了这一套规则之后,忽然发现,真实的生活遵循的是与之相反的另一套逻辑。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人给你安排具体的事情,你需要自己把握自己,人生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人类的本质是合一的,只有利他才能活得更好。

前十八年学习到的规则只负责到高考之前,更可怕的是,孩子们不仅习得了一套错的价值体系,还失去了健康,早早的患上了神经衰弱、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近视眼.....

家长们费尽全力培养孩子,最后的结果却是让他们拖着一副残躯开始他们真正的人生,然后让他们发现越把这套价值体系当真的人在具体的生活中被捶的越惨,反倒是那些所谓的差生,阴差阳错的实现了林小英所说的“脱嵌”,而部分的幸免于难。

最近看了一本书《如何养一只神气猫》,很喜欢这个定语,神气。

神气,就是生命力。我们用很多评价体系去评价一个人,学历、财富、名利,唯独不衡量生命力。

我自己也养猫,而且是一只非常高需求的猫,在我忽略它的时候就焦躁地叫个不停,我跟它说,我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你玩啊。不过后来我发现,很多时候它并不需要我一直陪它玩,只要它能感受到我的关注,他的情绪就变得安定,然后吃饭、跑酷,释放自己的生命力。

猫尚且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但很多中国人的一生都是不被看见的。

什么叫被看见,就是你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你的独特性是被承认被尊重的,你喜欢社交还是喜欢独处,你喜欢吃什么口味的东西,你偏向理性思维还是感性思维......所以为什么各种测试在中国大行其道,塔罗牌、星盘、mbti测试、人类图...就是因为大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被看见,即使被分门别类的看见不如作为一个个体被看见那么深刻,但也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被看见的渴望。

不被他人看见的人也很难被自己看见,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都是从他者那里学来的,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会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自我价值感,一个不断被打压的孩子很难发展出自信的人格。如果不觉察和改变,我们就只能在无明中因循旧例生活着,看着自己一点点变成曾经最讨厌的大人的样子,厌恶父母的生存模式却莫名活成他们的模版。

我们耗费了体力、脑力与心力,却与幸福南辕北辙,我们的心被无穷的焦虑、恐惧装满,由于没有看到真实的自己所以无法活出真正的热爱,于是生命的主要课题就是面对生老病死这些必然要降临的恐惧。当一个人足够享受生命的时候,他其实应该可以更加坦然的接受恐惧,但当一个社会不被鼓励发现热爱与实践热爱的时候,生命中的恐惧便被无限放大。

林小英说,一个人为谋生做的事越少,他就越幸福,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只是为了谋生,那他的一生就是个苦役。

在这次采访里,那些曾经让我感到恐惧的东西变得更加具像化。她采访的是她曾经的母校,单拎出这段录像,说是十年前、二十年前也毫不违和。

眼睛里没有光的少年,即便在排练合唱也依然低头背着单词,站起来问问题的时候不愿提及自己的姓名。

他们自己写了一首歌“我们站在时光交汇的分岔路口 在茫然而又理所当然选择 再见吧那些不切实际的梦 那并不是你想要的人生”

这是一群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在人生最应该肆意的年纪,却只能被困在对信息的机械性记忆中,只能在痛苦中自我怀疑自我劝解,最终只能告诉自己:那些你想要的并不是你想要的人生。
心终于输给了头脑。
在林小英的记忆里,这曾经是一座非常松弛的学校,体育课是最重要的,刮风下雨都不能阻挡体育课,如果天气不好就在室内上体育课。她的体育成绩一直不好,老师说,林小英你光学习好体育不好有什么用。学校里禁止过度学习,下课如果还在教室里学习要被轰出去。老师总说,只有会玩的人才会学习,当你玩的直流黑汗的时候你自然就会学习了。

我想起自己,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办法让自己安心的享受生活的闲暇,在地铁上等待到站的空白甚至是一种煎熬,我需要用这些时间来看书,背单词,像高中时一样,跑操的时候手里也要拿个写满知识点的本子。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希望能有一本书可以让我看看标准答案,我不怕在过程中吃苦,但害怕吃无用的苦。可是人生到底该走哪条路,没人教过我,没有明确的方向感让我恐惧。我也不愿意花时间尝试,因为那意味着失败的可能。生活怎么能是这样的呢?生活难道不应该像上学时一样,只要你多看书多做题就能有好成绩,生活难道不应该遵循这样简单的逻辑么?

采访中,林小英当年的同班同学在礼堂里调试音响设备,她邀请他上台来,他说,我很羡慕我的大学同学,但是我不自卑。

我觉得这就是成功的教育。

他可能一辈子没有离开那座小城,但是他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深刻的体认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就是教育的功能。

让一个人可以自洽的活着。

名校、大城市、精英......这些title到底有多少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有多少是别人编织的谎言?我们可以在头脑中装满别人告诉我们的故事,但骗不了我们的心。

柴静说过一句话,我不关心体制,我关心体制里的人。

我曾经一度把这句话奉为圭臬。

年龄渐长,愈加感觉到其中的逻辑是有问题的,人是环境的产物,别说摆脱体制,周围人的眼光都无法摆脱,人太脆弱了。不同的体制会激发人不同的面向,每个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要通过模仿其他人来习得活着的方法,靠他人的评价来建构自我的价值,控制欲强的父母养不出松弛的孩子,在一个看不见个体的体制里,人很难感受到自我的重要性。

看过很多期十三邀,很少见到节目最后,摄像、制片人都会出镜和嘉宾探讨,这一期的最后,他们都无法自抑的想要表达些什么。

自上而下的改变很难,但能感觉到互联网在不断的松动着原有的固化的标准,人们定义自己的标签可以变得如此多元,名校、大厂可以是一种标签,大专、脱口秀演员也一样是一种标签。

在教育中没有被看到的个体,在互联网中被看到了。
今天问单位的实习生,毕业以后想做什么,她很认真的说,想去开挖掘机。我说为什么,她说小时候就很喜欢玩和挖掘机有关的玩具,感觉很有趣。
真好。至少,我们还拥有看见自己的自由。


UP主创作不易,点个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请配置好页面缩略名选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