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 文章总数:2508 篇
  • 评论总数:2803 条
  • 分类总数:18 个
  • 最后更新:3天前

下午察:大城市地铁上的“板凳族”

本文阅读需要 10 分钟
首页 社会 正文

m2zy2eg2.png

地铁上的“板凳族”又回来了。中国网民近日晒出多张图片,显示在上海拥挤的地铁线上,不少乘客撑开携带的小板凳,插缝坐在车厢内。

照片中,有的“板凳族”倚在角落闭目养神,有的则优哉游哉地看手机刷剧,还有的直接打开电脑,开始现场办公。

虽然“板凳族”姿势形态各异,但他们都是同一个诉求,那就是太累,想休息。

据中国媒体引述一名“板凳族”乘客称,自己从苏州昆山的花桥地铁站出发,到上海市中心的徐家汇上班,路途需要一个多小时。他直言当“板凳族”的原因就是“累”。

累是缓解了,但“板凳族”的出现也给其他地铁乘客造成不便,甚至带来安全隐患。

上海地铁官方微博10月8日发文提醒,乘坐行程较长的线路确实非常耗费体力,但自行携带小板凳不仅会阻挡其他乘客通行,占用较大车厢面积影响其他乘客站立,同时,在晃动的车厢内也容易跌倒或绊倒其他乘客。

上海地铁明确:不提倡在地铁车厢内使用小板凳,希望乘客文明乘地铁,勿做“板凳族”。

这不是上海地铁首次提醒“板凳族”。据统计,仅在去年10月,上海地铁的官方微博、微信已发布相关提醒七次。

上海地铁去年10月还曾发文说,当月共发现“乘客携带小板凳乘车”相关事件76起,且都集中发生在路线较长的11号线和9号线。

这两条地铁线路均在广播中播放“请勿使用自带小板凳”的语音提示,车厢内也贴上了“请勿使用自带小板凳”的警示标语,让“板凳族”在一段时间内有所减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板凳族”又重新回到了地铁上。

m2zy2lwz.png

一些上海地铁车厢内贴上了“请勿使用自带小板凳”的警示标语。(互联网)

有照片甚至显示,有的“板凳族”干脆就坐在“请勿使用自带小板凳”的标语下面,对官方提示视若无睹。

各大城市“板凳族”屡见不鲜

“板凳族”不是上海独有。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一线城市和不少新一线城市地铁上都有他们的身影。和上海情况类似,“板凳族”往往出现在从郊区至市中心,耗时较长的地铁线路上。

比如一些在杭州工作的年轻人,选择把家安在房价相对低的市郊,每天要在主城区和郊区之间通勤。

杭州地铁工作人员今年8月回应媒体询问时说,“板凳族”大多是年轻人,上下班来往杭州主城区和郊区之间,如果没有座位,一站就是一个小时,有些需要换乘的乘客甚至更久。

对此,杭州地铁工作人员坦言:“在没有明令禁止的情况下,我们以劝导为主。”但工作人员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虽然地铁不用担心急刹车,但车厢一旦拥挤,由于车辆惯性,还是有可能出现挤撞、踩踏的危险。

广州地铁集团官微早在2022年就曾发文提醒勿做“板凳族”。文章说,在人员密集的车厢内自带凳子,会挤占空间;阻碍其他乘客通行的同时,也有被其他乘客撞到和踩到的危险。且列车启动或停车时,凳子上的乘客也可能会由于惯性摔倒。

m2zy321d.png

中国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地铁上都有“板凳族”的身影。(互联网

文章补充,高峰期携带凳子搭乘地铁,会影响其他乘客上下车和列车开关门;人多拥挤,坐在较低的位置,也会使站着的人感到尴尬。

北京部分地铁线路上也张贴了“请勿使用自带椅凳”的标识,车厢内也出现相应的广播提示。北京地铁客服热线工作人员告诉媒体,虽然乘客可带小马扎、小板凳等进入地铁,但不建议在车厢内使用。

“板凳族”为何屡劝不止?

在市中心工作的上班族们身心俱疲了一天,回家前还要在地铁上历经长达一小时的站立,确实太辛苦。

m2zy3jj8.png

北京拥挤的地铁车厢,促使一些上班族变成“板凳族”。(法新社)

上海地铁的“板凳族”去年被反复提醒后,有乘客索性变成了“坐地族”,直接坐在车厢地上。可见人在非常疲惫的状态下,如果有一种方式可以得到休息,往往也就顾不了其他因素。

另一方面,中国地铁相关条例没有明文禁止携带板凳上车,地铁工作人员既不能明令禁止携带小板凳,又不能对板凳现象置若罔闻。因此他们只能采用提醒、呼吁、建议的方式,而这一招在通勤疲累的现实面前,收效甚微。

“板凳族”是否合理也在网上引发争议。一些网民对“板凳族”表示理解,认为上班路途太远,身体太疲惫,带上板凳也是无奈之举。有网民说,“如果不是线路太长,站的太累,谁会想这样做”。

但也有观点认为,这种做法不文明,对市容市貌有影响。还有人指出,上班早高峰期间,“这么多人都没地方站,还有人坐地上、坐小板凳上,太自私了。”

有市民则把矛头对准地铁设计,希望地铁能更人性化一些,设计更合理的座位安排,提供更多乘客可以倚靠的位置,以及班次再开多一点。

“板凳族”背后的大城市病

有市民为此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建议,增加上海11号线高峰时段的“特别快车”、“快车”和“通勤快车”数量,同时也增加特别快车的班次,缩短发车间隔,以优化乘客出行体验。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对此作出的回应是:暂不具备条件。因为11号线两个方向均为单根股道,未设置越行线或复线,加设数量也无法越行;而在高密度行车的情况下,开行大站车将造成通过车站站台乘客的候车时间增加,反而导致运力进一步降低。

地铁运力不足,是许多大城市在公共交通管理中面临的共同挑战,相关部门需要更细致地协调,思考如何构建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相互支撑,如何利用综合交通体系缓解地铁压力。

但地铁带来的治理挑战,反映的不仅是交通系统的不堪重负,还是一种“大城市病”的典型表现,涉及到住房成本、区域规划、公共资源的分布配置等。

要缓解眼下“板凳族“的问题,或许得从便利性和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制定出一个符合多方利益又切实可行的方案。这对地铁部门来说,是一个考验。

而“板凳族”问题的根源,是中国一二线城市普遍面临的“大城市病”,地方政府要如何规划、如何布局、如何分配资源,是一个更大的考验。


UP主创作不易,点个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请配置好页面缩略名选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