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 文章总数:2302 篇
  • 评论总数:2529 条
  • 分类总数:18 个
  • 最后更新:3天前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史教学大纲》

本文阅读需要 52 分钟
首页 知识 正文

(1974年5月17日教研室会议通过)

俞长彬、钱学敏(译)

说明

苏联列宁格勒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史教研室编写的这份教学大纲,是校内用书(非卖品),1975年在列宁格勒印了一千册。为了给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提供资料,现将该大纲全文译出,供内部参考。请勿翻印或公开引用。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

1980年9月

第一篇

垄断资本主义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第1题(绪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思想史上所实行的革命变革;这一变革的实质、社会政治基础与思想理论前提。哲学的社会作用和任务的根本变化。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史的对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高级形式。这一过程的最本质特征: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思想的国际主义特征,理论和革命实践的统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其它组成部分以及与自然科学和一切社会科学成就的有机联系,在同资产阶级的和修正主义的哲学思潮与社会学思潮的斗争中彻底贯彻党性原则。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史科学分期的原则。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史发展的基本阶段。

批判现代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史的伪造(马克思学、苏维埃学、反共主义)。

第2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激化,欧洲一些国家革命形势业已成熟,无产阶级运动和社会对新的哲学世界观的客观需要。

德国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19世纪30-40年代德国社会中经济矛盾和政治矛盾的激化,30一40年代意识形态的斗争,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费尔巴哈及其在思想斗争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前提。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崭新的哲学的创始人。1844年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观点形成的基本阶段和特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早期著作中(马克思的《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关于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及怀疑派哲学史的笔记》;恩格斯的《乌培河谷来信》以及反对谢林的文章)的革命民主主义和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整个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原则的批判态度。马克思哲学史观的独特性,它与黑格尔哲学史观的区别以及在新哲学形成中的意义。

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的文章(1842-1843年初)及恩格斯论英国的文章(1842-1843年)开始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以往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学思想的必要性;对费尔巴哈的态度。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国家观和唯心主义辩证法(《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

1844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观根本转变的一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文章证明他们最终转到了共产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立场。

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对于制订新的哲学是个重大贡献: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主义的态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发现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作用,把哲学视为改造现实的真正武器,批判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其精神产物(宗教、道德、法权、哲学)。

马克思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于论证唯物史观、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的意义。马克思利用异化范畴来解决唯物主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本性、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阶级性、认识的社会性和人的认识能力、各种意识形态的社会基础。全面批判黑格尔哲学。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态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1844年)。《神圣家族》在论证唯物主义的社会理论、在制订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以及在批判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分子的唯心主义等方面的作用。马克思阐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青年黑格尔分子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理论根源,揭示17-18世纪哲学发展的规律性;17-18世纪哲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史、以及与现实的社会历史、与社会的物质发展和阶级斗争的联系。论证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以及实现这个使命的革命道路。研究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及其对于制订唯物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意义。恩格斯制订社会学研究和具体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恩格斯的这部著作对于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的意义。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新世界观的概述。马克思对以前的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证唯物史观。把唯物主义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应用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前提、基本规律、结构。探讨国家与革命的问题。论证意识形态的社会性、阶级性、类型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能动作用。批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各种形式的空想社会主义。开始批判"伦理社会主义"。

马克思在同蒲鲁东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贫困》一书)。

批判蒲鲁东主义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形而上学方法与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一次系统地阐述关于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的学说。制订唯物辩证法。进一步论证唯物主义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无产阶级的作用和共产主义革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及其在哲学史上的意义。

批判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伪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

第3题

1848-1849年革命至1871年巴黎公社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848-1871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特点。西欧一些国家1848--1849年的革命、革命的特征和动力。各民族为争取社会制度的民主化而斗争。民族解放运动。

1848-1871年无产阶级运动的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创作与工人阶级革命实践的联系。国际工人协会的产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组织、巩固与发展国际工人协会方面的作用19世纪60年代后半期西欧一些国家工人运动的复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争取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在工人运动中的胜利、反对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和巴枯宁主义而斗争。德国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爱森纳赫派1869年)。

从1848到1871年资本主义社会思想状况的某些特征:在自然科学中辩证法自发地代替形而上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治:各种形式的实证主义的出现及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泛滥,哲学和社会学中的庸俗唯物主义工人运动中宗派主义的空想社会主义。

从1848年到巴黎公社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特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从理论上总结1848-1849年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并使之具体化(《新莱茵报》、以及马克思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恩格斯的《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德国农民战争》等著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革命学说的发展:革命的型式、不断革命、革命政权在改造社会中的作用、革命展开以后阶级力量的新对比。

马克思制订国家理论:关于人民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关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及其主要成份的理论、关于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奠基人论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的哲学意。列宁论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的哲学意义。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发展辩证法:辩证法的历史准备,它的基本要求﹣﹣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具体的历史主义原则;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在辩证法中抽象与具体、综合与分析、归纳和演绎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论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意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表述;社会经济结构学说的发展;基础与上层建筑,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革命转变。

列宁论《资本论》中的辩证法。马克思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与《资本论》的方法的根本区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制订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结构和它的发展规律的理论,关于总结资本主义结构发展的概念辩证法的理论(政治经济学史);发展关于革命地推翻资本主义的理论,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特征与规律。

马克思发展关于共产主义结构的学说、发展关于在资本主义内部已经形成共产主义结构的前提的学说。

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中及马克思和恩格斯19世纪50-60年代的通信中有关科学和技术进步的问题。

第4题

巴黎公社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巴黎公社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特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无产阶级群众运动的高涨,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出现;第二国际的产生。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形式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斗争。修正主义的产生。开始反对从哲学上修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特点:在从理论上总结科学知识的成果及无产阶级运动新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化和进一步发展。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第3-4卷,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关于历史唯物主义问题的发展:革命理论﹣﹣不断革命、工人阶级的同盟者、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时期的领导作用,国家理论﹣﹣无产阶级国家的实质和形式、国家机器、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的特点、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消亡,阶级斗争理论,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的结构与阶级斗争理论,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的结构与相互作用,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学说、共产主义形态的规律性。

在恩格斯19世纪70-80年代的哲学著作中(《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和系统化,是从哲学上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的状况,并从科学上证实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性。恩格斯制订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运动的基本形态、历史上的某些思维方法、关于科学认识中发展的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批判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关于生理学的危机及其克服的途径,等等。

恩格斯制订唯物辩证法:作为科学的辩证法,辩证法的对象和任务,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质和量的相互关系规律、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的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与自由)。恩格斯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关于认识的阶段、真理的具体历史性、认识过程的矛盾性、实践是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恩格斯论不可知论、不可知论的原因及其克服的途径。批判形而上学地解释认识的过程。反对回到康德主义和黑格尔主义对真理的解释。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科学的发展。恩格斯制订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观点并使之系统化。恩格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方法论原理(阐述哲学发展过程的规律和原则)。批判地阐述世界哲学的基本哲学形态以及阐述德国的哲学。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家。

恩格斯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信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意义。恩格斯在信件中论述历史中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相互关系问题,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上层建筑各种成份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上层建筑结构的复杂性。恩格斯批判哲学修正主义。

批判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歪曲巴黎公社以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

第5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各国的传播与发展

工人运动的特点。巴黎公社以后大批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与发展。国际性的机会主义的出现。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反对宗派主义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反对国际性的机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者和宣传家狄慈根、李卜克内西、倍倍尔、梅林、拉法格、拉布利奥拉、布拉戈耶夫、普列汉诺夫。

狄慈根(1828-1888)的哲学著作在发展和论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批判庸俗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在论证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党性原则等方面的意义。列宁论狄慈根哲学观点的意义。

倍倍尔(1840-1913)的《妇女与社会主义》一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问题。倍倍尔论道德、道德的发展规律、道德的范畴。倍倍尔对未来社会的论述。

李卜克内西(1826-1900)的著作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发展。

梅林(1864-1919)-﹣德国工人运动中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家和捍卫者。梅林捍卫和论证历史唯物主义(他的著作《论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莱辛的传说》)。梅林是哲学史家。阶级观点是梅林论述全部哲学思想史,特别是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的最重要的原则。梅林的著作《马克思传》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意义。梅林反对哲学修正主义的斗争。列宁对梅林的评价。

拉法格(1842-1911)-﹣法国马克思主义的捍卫者和宣传家。拉法格宣传历史唯物主义。拉法格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则和范畴的发展。拉法格著作中的宗教史问题和无神论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方法分析当时的历史时代(《美国的托拉斯。它们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意义》)。拉法格对资产阶级社会学中实证主义观点和进化论的批判

拉法格著作中的认识问题(《认识问题》、《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拉法格对不可知论的批判。拉法格著作中的唯物辩证法问题。论辩证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对景变转化为质变规律的一些解释。

拉布利奥拉(1843-1904)--﹣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意识形态斗争的特点。拉布利奥拉的著作《唯物史观问题》及其在捍卫和论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面的意义。拉布利奥拉反对柯罗齐主义和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

普列汉诺夫(1856-1918)-﹣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和捍卫者。普列汉诺夫从革命的民粹主义思想向马克思主义的进化。普列汉诺夫的政治活动和理论活动的基本阶段。

普列汉诺夫1883-1903年所写的著作对宣传和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列宁对普列汉诺夫这个时期创作的评价。普列汉诺夫在同自由主义民粹派的斗争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论一元论的历史观问题》、《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等):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一元性,论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客观性,论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与自由,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对象和内容结构。普列汉诺夫批判民粹派的主观主义社会学。列宁论普列汉诺夫对民粹派批判的功绩和局限性。

普列汉诺夫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的学说:论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复杂的相互关系,上层建筑的各种意识形态成份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政治、法权、社会心理在上层建筑体系中的作用;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阶级性,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史中的继承性和传统。

普列汉诺夫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通俗化。普列汉诺夫反对从哲学上修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问题。列宁对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方面的作品的评价。

普列汉诺夫是俄国哲学思想史家和俄国社会思想史家。普列诺夫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观点阐述俄19世纪的哲学思想。

普列汉诺夫﹣﹣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之一。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哲学史作品的评价。

柯罗齐·贝奈戴托( Kpove , Behenetto ,1866-1952年)是意大利资产阶级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者,历史学家,文艺批评家,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译者注。
第二篇

帝国主义时代、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社会主义社会日臻完善与资本主义总危机加深的时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第6题

列宁主义的产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阶段,这个阶段发展的特征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时代、世界社会主义体系产生的时代以及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列宁阶段的历史前提。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特征。俄国是列宁主义的故乡。

19世纪末欧洲哲学思想的斗争及其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列宁阶段的自然科学前提。列宁主义是俄国和世界文化的最高成就。

列宁主义的国际性。列宁主义发展的历史特点。在新的时代里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时期。

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家和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阶段的伪造。

第7题

为在俄国创立马克思主义政党而斗争的时期以及俄国第一次革命的年代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发展(1894-1907)

I 、列宁反对自由主义民粹派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俄国社会民主党和列宁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斗争。

自由主义民粹派的哲学和社会学的阶级根源和理论缺陷。列宁批判自由主义民粹派的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列宁在反对自由主义民粹派的斗争中发展唯物辩证法:关于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唯物史观的意义。

列宁反对自由主义民粹派的斗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问题,关于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社会学意义;社会经济形态范畴,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在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斗争中工人阶级与农民的联盟。

列宁在批判自由主义民粹派中有关哲学史科学的问题: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与社会学中所完成的革命变革;关于对待进步的哲学遗产的态度。

II、列宁在反对"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和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中的哲学问题

列宁论俄国的与国际的修正主义的阶级本质和理论来源。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马克思主义斗争的特点。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的统一性。

列宁研究社会决定论、客观规律性和自觉活动的统一、必然与自由的关系、哲学的党性原则等问题。批判形而上学的自发论和资产阶级的客观主义。

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关于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关于阶级与阶级斗争的思想。列宁反对修正主义斗争的国际意义。

III、在俄国第一次革命的年代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1905-1907)

1905-1907年革命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革命前夕和革命时期布尔什维克反对孟什维克的思想斗争。孟什维主义的思想理论观点以及在列宁著作中对这些观点的批判。

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理论:关于资本主义进化的类型,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两条道路的斗争,关于自觉的阶级斗争在最终确立资本主义发展类型中的能动作用。

列宁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论证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和道路,关于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列宁对革命理论所做的贡献的国际意义。

列宁的战友们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

第8题

从俄国第一次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发展(1908-1914)

第一次革命以后俄国的哲学思想斗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面提到了首位。列宁的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最重要的阶段。

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来源,俄国修正主义者的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的特点。列宁对经验批判主义、新康德主义以及其它唯心主义流派的批判。

19世纪末一﹣20世纪初自然科学的革命和物理学的危机。由于自然科学的革命和对马赫主义的批判列宁发展了哲学基本问题:关于物理学危机的实质、它的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以及克服的方法,关于物质的不可穷尽性;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

列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统一性;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

列宁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感性认识问题、真理问题、关于真理的标准。批判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列宁制订辩证唯物主义的范畴:物质和意识、运动、空间、时间、因果性、自由和必然。

列宁在反对经验批判主义和其它唯心主义流派的斗争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统一性。

列宁在反对舒里雅齐柯夫的马赫主义和反革命"路标派"意识形态的斗争中探讨哲学史科学的问题:关于对帝国主义时代反动的资产阶级哲学进行批判的原则,以科学的、历史的态度来评价过去时代的哲学思想,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哲学的进步意义。1908-1914年列宁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

普列汉诺夫在批判马赫主义、寻神说和造神说中的作用。瓦·瓦·沃罗夫斯基、米·斯·奥里明斯基和其它人反对哲学修正主义的斗争。

第9题

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发展(1914-1917)

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化。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年代里工人运动的特征。第二国际思想的破产,中派对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危险。考茨基主义和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列宁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的折衷主义和诡辩论。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

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关于两种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平滑的进化论之间的根本对立,关于辩证法的"实质"、"核心";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的统一;关于辩证法的规律、要素、原则和范畴。

列宁对认识论的发展:关于辩证认识和辩证思维的特征,认识的特点是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感性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在认识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于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对辩证逻辑问题、概念和范畴的矛盾性的探讨。

在世界大战的年代里列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关于社会决定论、利益在历史进步中的作用,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的阶段、帝国主义的规律和矛盾、帝国主义时代阶级斗争的特点、革命的形势和它的基本标志。列宁制订新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发展;关于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科学的发展:关于唯物辩证法和哲学史科学的相互关系、唯心主义的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根本区别。科学地评价亚里士多德的哲学、18世纪的唯物主义、以及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哲学。

列宁在世界大战的年代里所制订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学思想对于现阶段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意义。

第10题

苏联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发展(1918-1937)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胜利。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开始及其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生活的影响。苏联过渡时期的思想斗争。列宁和苏联共产党反对唯心主义哲学和社会学、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变为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为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斗争。揭露转换路标派、资本主义复辟、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左"右倾机会主义者的唯意志论。克服苏联哲学中的机械论和形式主义思潮。

列宁和苏联共产党发展作为科学的唯物辩证法。新时代中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在革命实践中进一步探讨与运用辩证法、逻辑和认识论的规律和范畴。为争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史科学、无神论及其它社会意识领域中的胜利而斗争。列宁的著作《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作用。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列宁的著作和苏联共产党的决议中的历史唯物主义问题: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成的规律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般规律与具体特点的相互关系,关于过渡时期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关系,关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下的阶级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及其苏维埃联盟的形式,民族关系问题和把各民族由资本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问题、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与主观前提,社会主义社会中主观因素作用的增长,在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性的发展,关于苏联实现文化革命的道路、规律性和特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意识形态成为苏联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著作中和苏联共产党的决议中有关哲学史科学的问题:关于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列宁阶段及其国际意义,关于俄国的和世界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的进步传统及其在劳动人民唯物主义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杂志的决议(1931年1月25日)及其对克服哲学中机械论和形式主义思潮的意义。

第11题

苏联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时期和社会主义变成世界体系的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发展(1937-1955)

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并开始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和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对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方面作用的增长。

苏联共产党为在苏联实现列宁的发展哲学科学的纲领而斗争、为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盟面斗争。探讨作为科学方法的唯物辩证法问题、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进一步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它范畴。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和社会学。进一步研究哲学史科学。

苏联人民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胜利以及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研究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社会主义体系反对资本主义体系斗争的哲学问题。

1947年的哲学讨论会、其它知识领域的方法论问题的科学讨论会,这些讨论会对于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和哲学史科学的意义。个人崇拜对这些讨论会的性质的影响。苏联共产党为恢复和创造性地发展列宁的原则、为克服个人崇拜的后果而斗争。

苏联共产党论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中的作用,论苏联建设共产主义的道路和方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共产主义建设中利用这些规律。批判主观主义和宿命论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形成以后人民民主国家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和社会学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和社会学思想。

第12题

苏联全面建设共产主义时期、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发展时期、殖民主义瓦解和资本主义总危机加深时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1956-1970年初)

苏联共产党第20次和第22次代表大会对于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历史意义。苏联共产党探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设问题:关于不同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形式的多样性、社会主义的全面的和最终的胜利、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成长为共产主义的辩证法、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两种形式及其互相接近的途径。苏联共产党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纲领、论社会主义成长为共产主义的规律,关于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社会主义的国家组织。

6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第23次和第24次代表大会以及苏联共产党中央全会的文件和决议及其对于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和社会学的意义。科学地分析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辩证法。资本主义矛盾进一步深化的规律性和特点,资本主义阶级斗争尖锐化的规律性和特点,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增强和巩固的规律性和特点,世界革命运动发展的规律性和特点,当代意识形态斗争的规律性和特点。

苏联共产党第24次代表大会论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特点,论进一步建设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的规律性和特点,论社会关系进一步完善的规律性和特点,论克服工人阶级、农民与知识分子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本质差别的规律性和特点,论社会主义各民族互相接近的规律性和特点,论新的社会共同体(苏维埃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性和特点,论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规律性和特点,论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和共产党在共产主义建设中作用增长的规律性和特点。进一步丰富苏维埃人的精神面貌。

苏联共产党为争取和平共处、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而斗争。在这些条件下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反对资产阶级哲学和社会学、反共主义和反苏主义、右的和左的修正主义而进行的思想斗争的意义的增长。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在争取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统一方面的作用。

在苏联哲学家的著作中创造性地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和社会学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对象和结构,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意识形态和科学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发展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的规律和范畴,进一步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进一步发展自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法、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民族关系、人与个性等问题。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纪念列宁诞辰100周年、马克思诞辰150周年、恩格斯诞辰150周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50周年而通过的文件和决议,这些文件和决议对于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和哲学史科学、对于批判资产阶级哲学和社会学的意义。

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社会主义友好国家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学思想。

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


UP主创作不易,点个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请配置好页面缩略名选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