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 文章总数:2508 篇
  • 评论总数:2804 条
  • 分类总数:18 个
  • 最后更新:4天前

“养命钱”的缺口太大了

本文阅读需要 20 分钟
首页 观点 正文

“房屋养老金”刷屏了,谣言满天飞,真搞不懂,有一些人明明文件都没看,看到个名词就瞎猜胡说,为了一点点流量等根本不值一提的利益,就大肆造谣,到底图什么?
一会说是财政没钱了,把主意打到了房屋维修基金上;等到相关部门明确辟谣,说清楚钱是由财政出,结果又造谣说“压力测试”,言下之意是,本来出这个政策是想着从老百姓这里收钱,结果看反对声音大,所以临时改了。
这种荒唐的言论,竟然还真有人信?
上周其实不仅仅是“房屋养老金”,其实也谈了老百姓自己的养老金,全国社保基金会党组书记丁学东发了一篇文章,《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社保基金事业改革创新发展新局面》,这篇文章比较隐晦的点明了,未来全民“养命钱”存在巨大缺口。
按理说后者跟老百姓切身利益更相关,但网络上却没什么声音,就连谣言都没有。或许是后者在谈的时候比较隐晦,不像前者一下子推出来三个与房子有关的制度,也就是“房屋定期体检、房屋保险、房屋养老金”,而房屋跟养老金放在一起,确实很吸引眼球。
不过,小镇今天不准备谈“房屋养老金”,让谣言再飞一飞,小镇也好多搜集些有疑惑的点,再进行科普,有想了解的,或者从别处看到的与"房屋养老金"有关的观点,欢迎文末留言。
而且“房屋养老金”仅仅是刚刚启动试点,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也没这么着急,就算是考虑到未来10年中国大量房子寿命过半,迫切需要解决房屋维修保养资金的问题,但毕竟还有更紧迫的。
那就是老百姓的“养命钱”。
先做一些简单科普。
中国社保也就是养老金是以现收现付为基础,把同期缴费者的钱发给已经退休的老人,但问题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退休者的数量增长一定超过缴费者,直到大量老人去世,人口结构重新实现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资金缺口。
这也是全球所有建立养老金制度的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从国际上,一般有两种解决方案。
第一种:节流,量入为出,完全或部分放弃确定待遇制度。
所谓“确定待遇制度”,指的是国家在居民缴纳社保的时候,明确承诺的退休可以领到的金额,而且一般养老金需要逐年上涨。
现在有很多网友老说,凭什么年轻人收入不涨,而退休的老人养老金年年涨,2024年已经连续20年上涨,因此有很多人说干脆不交了,又或者要求养老金下调,当然,体制内养老金过高,是最被诟病的,这是另一个话题,不过多展开,否则会影响本文要谈的重点。
但是养老金待遇确定,这是社保体系的根基,如果国家放弃确定性的待遇承诺,这反而会令大家对社保体系产生怀疑,不想交的就更多了,那么这套体系崩溃的就更快了。
所以全世界建立了社保体系的国家,只要有可能都不会去改变,而且必须保证养老金上涨趋势,但是,实在没办法的时候也只能调整。
比如瑞典在1997年进行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确定待遇模式改为确定缴费模式,“待遇”两个字改为“缴费”,也就是说,根据缴费收入的规模来确定当期养老金支出,这就从理论上消除了养老金缺口问题,但这就会导致养老金是波动的,而且会出现下降,比如2021年养老金就下降了4.3%。
瑞典这样的国家终究是少数,而且只要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国家,轻易不敢这么调整,于是就有了第二种方法。
第二种:开源,设立战略储备金。
这是目前更普遍的做法。
既然现收现付模式随着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出现养老金缺口,这个缺口需要等到“婴儿潮”一代的老人去世才能解决,重新回到基本平衡。
那么从现收现付出现入不敷出,到重新实现平衡,只要想办法把这段时间的资金缺口填上就行。
比如美国,在1983年里根政府搞养老体系改革后,建立了社会保障信托基金,来弥补养老资金缺口,但里根这套体系预计在2040年左右会开始入不敷出,于是美国在2000年克林顿政府时期决定通过财政注资来扩充战略储备金。
这就是美国的“跨世纪遗产计划”,准备从2001年开始,将未来15年的财政盈余的62%用于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争取在2017年形成1.7万亿美元规模的战略储备基金,从而解决1946-1964年婴儿潮一代退休带来的养老金缺口。
其他国家也搞了类似制度,启动时间也差不多。比如法国1999年立法建立了法国国家养老储备基金,计划通过财政注资到2020年达到1万亿法郎的规模,然后开始支出补充养老金缺口,计划到2040年全部用完,预计届时法国能够达成新的人口平衡。
还有新西兰在2001年建立的养老保险战略储备基金,基金积累期是2001年到2030年,从2031年开始向外支出弥补养老金缺口。
但是以上国家的这些规划,基本都失败了,因为这些国家做不到长期坚持,就像美国,克林顿政府之后,美国财政很快就开始出现巨额赤字,根本没有可能补充战略储备金。
中国也是差不多时候开始的,2000年建立了中国的养老战略储备基金,也就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这个基金的理事会,在2018年机构改革之前,一直是直属国务院的正部级事业单位,理事长一般由财政部部长担任,但是2018年机构改革后,就调整为财政部管理的事业单位,虽然没有明确行政级别,但一般认为是副部级。
所以现任理事长就是由财政部党组成员刘伟兼任,不再是财长担任,同时还设有党组书记,目前是由丁学东担任。
从2001年开始,还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障这一战略储备金的发展。总的来说,全国社保基金发展还不错,根据去年理事会发布的年度运营报告显示,年均投资收益率达到5.44%,其实在2020年之前,平均投资收益率更高,能够接近8%,最近这几年亏损比较严重。
2022年,全国社保基金总规模达到2.6万亿元,基本上政府注资跟投资收益大体各占一半。
说到这,需要补充一个“常识”,那就是社保基金的钱从哪里来?
搞清楚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就回应了关于“房屋养老金”的一些谣言。
社保基金主要有三个来源:财政补贴、国资划转、投资收益。
这几个都简单谈谈。
第一块:财政补贴。
很好理解,就是每年财政直接拨款,大致有三部分: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彩票公益金部分划转、国有股权减持等收益。每年稳定都有的就是前两个,最后一个只有个别年份有,比如2019-2021年都没有,而2022年有188.71亿元。
但这一块很难增加了。比如中央预算拨款,其实一直有声音,希望国家改为按比例拨款,目前中国采取的是定额划拨,每年200亿,但是2001年的200亿跟现在能一样吗?
更何况,国家是真的没钱了,所以原本是定额划拨的,这几年也开始削减,2018年是最后一次足额200亿注资,2019、2020年跌到100亿,2021年至今只有50亿。
真正的主力军变成了彩票公益金部分划转,按照2006年财政部《关于调整彩票公益金分配政策的通知》,彩票公益金按照50:50的比例分配给中央和地方,中央拿走的50%被称为“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其中有60%划转给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顺便说一句,剩下的40%,按照30%、5%、5%的比例分别给到专项公益金、民政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所以别看体彩卖的很火,实际上体育总局拿到的并不多,大概是扣去奖金之后的2.5%。
但这一部分也很难增长,因为每年发行的彩票公益金收入比较稳定,所以能划转到社保基金的基本在每年300-400亿元左右,2020年一度跌到200亿冒头,但很快就恢复了,2022年达到402.4亿元。
所以财政拨款这一部分,很难增加了。这能看出,国家财政是真的非常非常缺钱,否则财政部也不至于把主意打到社保基金上,把坚持了快20年的每年200亿降到50亿。
第二块:国资划转
这个是目前的大头,也幸亏有强大的国资,所以在财力紧张的时候,还能比较方便的筹集资金。比如前几年财政非常紧张,就让部分央企利润还有央行历年积累的全部利润,一次性上交给财政,央行2022年一次性上缴了超过1万亿元。

m0btu4sp.png

国有资本划转进社保基金,也经历了些波折。
一开始是在股市搞减持售出,卖出国有股票的钱划入社保基金。2001年国务院有一个文件《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当时规定凡是国家持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或者增发股票的时候,需要按照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出售收入全部划入社保基金。
然而这个文件被解读为重大利空,当年股市大跌,仅国有资产市值损失超过1万亿元,所以这个文件实施仅仅4个月,就被紧急叫停了。
后来就不搞减持售出了,而是改为变更股权所有者,也就有了现在的“国资划转”。按照实际发行股份的10%转给全国社保基金,这样可以避免造成股票市场的波动,到了2017年,又把“增量划转”改为了“存量划转”,规定统一划转央国企国有股权的10%,来充实社保基金,当年开始试点,2019年7月国常会决定全面推开。
但是实际执行很有难度,各家企业的进展并不一致。毕竟光搞清楚家底,这就需要很长时间。
第三块:投资收益
这个就简单了,社保基金能投什么都比较清楚,分为固定收益类投资和权益类投资,前者就是银行存款和国债,后者按设想是去资本市场投资,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
但是有一个很尴尬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的金融机构们,实在太不能打了。原本按设想,是准备搞一个投资机构清单,让一些符合标准的第三方机构拿着社保基金的钱去投资,只要确保完成增值任务就行。
但实际上,到现在还是以社保基金直接投资为主,以前金融机构还挺不满,觉得不信任他们,但这两年,没人再公开反对了。
这种能力的不足,也导致中国的社保基金盈利基本属于国内切蛋糕,没有做大蛋糕,这也是跟西方先进国家相比最薄弱的。目前社保基金境外投资占比还不到10%,而且就这10%还主要来自于“以外汇形式上缴的境外国有股减持所得”,本质还是国资划转。
反观一些西方国家,比如澳大利亚的同类型基金超过80%是境外投资,加拿大接近90%是境外,挪威的全球养老基金甚至全部投资于境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大财富,当然也不能盲目学习,比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等国,经济体量还是比较小,所以国内也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也只能搞境外投资。
但不跟别人比,只跟我们自己的目标比。按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规定》,设想的境外投资比重是“不高于总资产20%”,还差得远。
因为大家可能对社保基金了解不多,所以用了大量笔墨铺垫,接下来的结论就比较简单了。
中国目前处于中等老龄化阶段,现收现付目前仍然有盈余,但是用不了几年,一定会出现缺口,就得动用社保基金这个战略储备金进行填补,也正因此社保基金也被称为“养命钱”。
预计到2035年中国会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而在此之前,预计2030年,全国社保基金就会从现在的净流入变成有进有出。
这就带来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全民的“养命钱”远远不够。要想继续维持目前的养老金体系,确保不违约,那到2035年全国社保基金必须达到10万亿规模,然而现在才只有2.6万亿。
靠投资增值显然不行,按照去年公布的年均投资收益率达到5.44%计算,2.6万亿在2035年也只能增值到5万亿元,才仅仅一半。
而且,目前说的这个年均投资回报,根本不能作为参考,主要是2006年、2007年的实际投资收益率过高,分别为27.51%和38.39%,把平均值拉上去了,剔除掉这两个,剩下的年份年均投资收益率还不到3%,如果按照3%计算,到2035年才只有3.8万亿,刚高过三分之一。
所以,未来10年,需要解决至少7万亿的资金缺口,这就需要进行改革。
无非两条路:
一是想办法找到一笔巨大的收入来源。可能是加速国资划转的力度,这就涉及到央国企改革和利益分配。
二是改革社保和养老体系。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只能打破养老金待遇的确定性,压缩部分高收入退休老人的养老金,还要改革养老金分配机制,多缴多得。
至于指望中央财政增加预算投入,那太不现实了,未来10-20年,不仅人的养老问题非常严峻,房子的养老问题也要解决。
正因此,怎么可能再去搞大放水,去救一些早就出现问题的行业,太缺钱了。


UP主创作不易,点个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请配置好页面缩略名选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