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 文章总数:2508 篇
  • 评论总数:2803 条
  • 分类总数:18 个
  • 最后更新:3天前

死在出租屋的那位女孩,终究没有熬过这份倔强

本文阅读需要 12 分钟
首页 社会 正文

m02fidp4.png

最近,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在网络上悄悄传播,讲的是一个从西部山区走出来的姑娘,“饿”死在出租公寓里。

这个故事让我感触颇深,虽然我有点轻微的抑郁症,但看完后还是失眠了,直到凌晨三点。

一天一宿,我都觉得自己精神处于很崩溃边缘:到底是什么样的“稻草”,压死了她这匹骆驼?

这个故事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让人难以找到一个确切的致命点,是社会不公?家庭压力?还是个人性格使然?

这位姑娘,33岁了,出生在西部的一个穷山村,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她非常努力,考上了北京的一所211高校,她成了全家,乃至全村的“希望”,甚至在国考中多次取得笔试第一的优异成绩。

然而,命运并不眷顾她,每次国考面试都被刷下来。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孟加拉国的公职配额制。如果我们的国考真的择优录取,那就应该以笔试为录取标准。如果笔试第一都无法获得职位,那么这种竞争还有什么意义?

还不如像孟加拉国那样,定个配额算了。每年划定一个比例,比如50%,留给社会公开竞争。剩下的50%,随便你们黑箱还是白箱,爱给谁给谁。

女孩的父亲对此非常不满,认为女儿如此优秀,却总是被其他人挤下去。他心里的怨气可想而知。

至于,这姑娘除了考公,有没有尝试其他的工作,就不得而知了。

唯一确定的是,她没有经济来源。

除了房租,她还经常向父母要生活费。最后一次,家里实在没钱了,她也没办法。

这姑娘平时特别节俭,出门买东西从来不超过五块钱。电费也省得厉害,一个月才花二十来块。我记得我现在空置的房子,每个月冰箱和WiFi的电费都得50多块。你说她得省吃俭用到什么程度啊!

在她临死之前,房东催她交电费,“不交电费的话就要断电了,冰箱里的食物会坏掉。”结果她说:“知道了,冰箱里没食物。”

后来小区里就开始臭气熏天,大家找了半天才发现,这姑娘已经在出租屋里死了二十多天了,听说尸体都高度腐烂了。

一个人能活到33岁,都是有着强大心理防御机制的,到底是什么击碎她的防御,让她以一种极其残忍的方式放弃了生命?

最让人心寒的是,她在临死前拉黑了所有的亲人,是没脸见他们?还是带着仇恨?

总之,她最后一刻的骄傲和毅力,战胜了生理的极限,没有向这个廉价的世界屈服。

我猜想,那个姑娘面前大概是有一堵厚厚的、漆黑的墙,向上、向两边延伸的无限黑暗。

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去找份工作呢?哪怕送外卖、跑快递也行啊,总不至于饿死吧?

我相信,这是很多人的想法,包括她父母和亲友,可她可能不这么想。

我能理解她的心理和处境。

看过《罗马史》的朋友,应该对克拉苏这个人物有印象。他是当时罗马的首富,手里握着房地产和奴隶贸易两大产业。要是按现在的标准,他绝对是人生赢家,男人羡慕、女人崇拜的对象。

但克拉苏不觉得自己幸福,因为罗马人崇尚武力,看不起商人,只崇拜能征善战的将军。所以克拉苏放下家财和娇妻美妾,跑去中东征服安息帝国,结果战败被杀死了。

克拉苏死于什么?死于成功的标准太单一。

对这姑娘来说也是一样,她生活在一个资源匮乏的环境里,每个人都像沙漠里的骆驼一样,寻找绿洲是他们的理想。而她恰好是百里挑一的骆驼,掌握了通往绿洲的法门,成为了整个沙漠的骄傲。

所有人都注视着她,把她当成希望和榜样。

这个时候,她已经被所有人绑架了,无法接受自己不能成为人们期待的样子。

如果她没上过大学,没考进211大学,或许她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的平庸,在街头巷尾为生计奔波。

但当她的父母和亲友砸锅卖铁把她培养成高材生时,她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如果我们能代入她的情境,就能理解她宁愿饿死也不愿和解的原因。

但遗憾的是,她不仅没有回头路,前方还是一条断头路。

大家都清楚,改革与开放的红利已经压榨殆尽,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寒门学子太多的上升通道了。

当初那个国企改革、公务员下海、万众创业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是工业化退潮、资产泡沫出清、企业家哀嚎、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微妙时代。

换句话说,这姑娘就是当下千千万万个寒窗苦读、学成归来却人生与理想双双落空的年轻人的缩影。

为什么这个故事让人如此痛心?

因为类似的悲剧太多了。

就在这个事件前不久,社交平台上突然兴起了一个新名词叫“烂尾娃”。特指那些从小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精力、背负巨大期望却突然陷入毕业即失业迷途的年轻人。

而这姑娘无疑就是最悲惨的一个“烂尾娃”。

她努力了大半生,掏空了整个家底,却在饥贫交迫中饿死了。

她的死或许微不足道,但这个庞大的内卷绞肉机还要埋葬多少年轻人呢?

在任何国家,年轻人都是青春、活力和希望的象征。但又有几个国家的孩子,需要从孩童时代就开始埋头课业、孜孜不倦地投入到无意义的答卷比赛之中呢?

而现在,一个考入京城211的寒门女生,拿着笔试第一的敲门砖,在体制的大门外奋力叩击,却依然被拒之门外,最终含恨致死。

这难道还不够证明这种成功模式的残酷吗?

在其他国家,比如美国、德国和日本,即使是清洁工这样的工作,也能有不错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而这些国家的公务员岗位,却是无人问津的收入平平的工作。

而我们这里却截然相反,很多人为了争夺这些“平庸的岗位”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这种反差太大了吧。

试问这样的国家真的会有前景吗?

不能破除官本位,或许正是我们这片土地的症结所在。

这姑娘的死,也让我想起了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那篇《叶生》。

叶生出生寒门,却才华横溢,但科举生涯屡战屡败。后来他的才华得到县令的赏识,让他教儿子读书,结果县令儿子一路高升。这既证明了叶生的真才实学,也让他得以体面地衣锦还乡。

蒲松龄以此暗喻当朝科举的黑箱之嫌,更绝的是,最后叶生回到家,发现自己已经死了多年,只是魂魄还在继续未竟的事业。当他明白这一点后,躯体瞬间消散殆尽。

这段描写几乎是中国人描写体制文化的巅峰,把那种虐待人与自虐的艺术完美地糅合在一起,让痛苦和残暴都显得妖里妖气。

现在看来,这姑娘不正是当代的叶生吗?她的魂魄或许还在游荡正试着完成自己未尽的志愿。

但她永远看不到自己的牌位了,因为根据她们当地的风俗,未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入坟墓立碑的,甚至连骨灰都不能保存,要被丢弃。

如此,她将永远徘徊在人间,徘徊在考公的道上。

寒门学子,路在何方?

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去思考。

今天很艰难,明天更困难,后天很美好。但是,很可能,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有人说过,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有人说过,时代的一粒微尘,落在个人肩上就是一座大山。

别以为能做一个事不关己的看客,都是剧中人,早晚得上场。


UP主创作不易,点个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请配置好页面缩略名选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