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跟一朋友谈话,她跟我说:
最近跟家里打电话,讲到工作压力有点大,觉得有点累。
这本来是一句无心的吐槽,结果得到了这样的回应:
累,谁不累?
让你早点考公务员你不考,现在给人打工累是正常的。
听到这种话我就想笑,什么叫「谁不累?」
周公子/北极鲶鱼们可能真的没我们这种累。
2
累,成了现代生活的常态。
我下班后比较闲的时候会喜欢在街头看形形色色的路人,根据我的观察大家脸上的表情都是僵硬皱巴着的。
自然舒展的表情,只存在于学习压力不大的小学生和幼儿脸上。
当带着这种表情打开手机,随机点开一个app,都会感受到一种错觉: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惨的人。
在某书中,可以看到一种现象:
每年展示的豪车提车仪式,数量竟超过了该车型的年销量;
奢侈品背包的晒单,比全球鳄鱼皮还要多;
每个人都仿佛轻而易举地能够承担数百万的留学费用/几十万去美国生孩子的费用;
每个人都像是成功人士,慷慨地分享他们奢华的生活和致富的经验。
有个段子:
在台湾,一度想禁止该app。
因为它让台湾同胞看到了大陆的富饶/民主/自由:一群看似不劳而获的人,却拥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财富。
但当我们被这些虚假的繁华所迷惑,将其视为现实,生活便变得沉重:
富人似乎无处不在,我为什么不能成为其中之一。
曾经,我不理解为何如此多的人会追捧这些明显虚假的东西。
现在我明白了,这一切不过是场精心设计的戏码:
对于某些人,你即使口袋空空,也要装出有钱的样子。
这些人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当听说别人赚了多少钱,或别人享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时,他们会不自觉地与自己的现状作比较,情绪难以自抑。
当情绪盖过理智时,人便会变得盲目。
而在这些人情绪高涨之际,另一群人开始转型成为网红,教化妆、减肥、攀附富豪的经验。
就这样,一茬又一茬的“韭菜”被割,而且似乎乐在其中。
3
在写这篇文章时,
我回想起刚工作时填写面试表,有一栏目写着:你的爱好。
尽管我努力回想,却发现自己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
留下空白显然不妥,于是我只好勉强填上“看书”。
我相信,许多人也曾自问:我到底有什么爱好?
通常,答案是模糊的—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定的爱好。
那么,爱好究竟是什么呢?
一朋友说,他的爱好是穿着工作服,钻进汽车底下敲敲打打。
尽管身上沾满了黑漆漆的机油,他却感到无比快乐。
拥有兴趣爱好,工作和生活似乎都变得更有目标和意义。
那么,我们为何不去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呢?
一方面,兴趣需要时间和努力来培养,而从小我们就被灌输了所谓的“标准”。
我们并不是拒绝拥有兴趣爱好,而是拒绝那些被认为“无用”的爱好。
小时候,你可能热爱打篮球,常常投中三分球。
但父母可能会告诉你:“做点正经事,别浪费时间在这些无用的事情上,它们帮不了你考试。”
到了大学选择专业时,你可能想要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但周围的人会劝你:“选择一个有用的专业,那些你感兴趣的专业未必有好就业。”
…
“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似乎成了人生的不二法则,我们的人生列车似乎从未有过停歇的机会。
此外,那些追求爱好、活出自我的人往往会被视为特立独行,成为异类—如果没有坚强的内心,这显然是难以持续的。
换句话说,
大多数人的追求相对单一,他们每天的想法比他人活的好,而不是活好自己。
努力让父母满意,寻找理想的伴侣,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这样才能感到内心的踏实。
每个人都生活在他人的期待之中,同时也在要求他人遵守同样的规范。
大家都被一种无形的框架所束缚,以至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常常被忽视。
如果说不感到累,那才是不正常的。
4
活得累,似乎成了东亚的标志。
在韩国与日本,这两个国家的人们承受着沉重的生活压力:
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强调秩序与稳定,社会规则似乎只为领导阶层服务;
资本与资源的快速集中,导致了阶级的固化,使得底层民众的生活艰辛,不断追逐着生活的脚步;
中产阶级在瞻前顾后中感到焦虑,担忧自己的社会地位会不断下滑;
即便攀登到了社会的高层,“人上人”也难逃那份杞人忧天的焦虑;
即使到了退休年龄,仍旧为子孙后代的未来操持着“千岁之忧”。
…
想要活得轻松,关键在于不受他人评价的影响。
但这并非易事,
思想的转变是最为艰难的,每个人所承担的所谓责任,无疑是沉重的。
当然,并非人人都生活在压力之下。
在我们看到的有些人轻松的背后,总有人在默默承担着那份“累”。
因此,
我不仅祝愿大家早日实现财富自由,更希望大家能够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活在当下,为自己而活,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