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作文的题目之一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AI时代,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先不说,但至少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探讨:高考还有没有必要存在?
高考考察的方式,是分不同科目出题,以学生给出的答案评分判卷。具体而言有以下特点:
- 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构成了一个封闭的手段-目的框架,学生需要在此框架下解题,而不能自行突破框架。
- 答案是确定的,在给出题目的同时,也定下了正确答案和评分标准。阅卷时,与答案相符就会得分,不符不能得分。有些题目,比如作文,虽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但也有详尽的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尽量限制考生和阅卷者的自由发挥。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完全确定的方式。哪怕再怎么改革高考,科目变,题目变,题型变,但考试的封闭性、确定性却没有什么变化。正因如此,猜题,刷题,以及各种针对应试的技巧才有用武之地,应试教育才能大行其道。无论如何,猜的也好,背的也好,能符合标准答案就行了。
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高考关注的、分数体现的,都只是工具人的价值而已。没错,工具人。其逻辑就是,我给你一些资源(条件),你给我解决一个问题,要让我满意。除此之外,你就不要东想西想,自由发挥了。
培养工具人,在以前显然很有必要,毕竟大多数人都不得不从事工具般的工作,其中不乏千篇一律的重复性劳动。和刷题类似,反复训练,熟能生巧,高效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在现实中也会带来明显的优势。
但是,AI时代不期而至。我们发现,应试教育也好,高考也好,工具人的任务也好,恰恰是AI最擅长的事务。AI虽然不是万能的,但给它一个问题和一些必要的提示,它就可以搜索现有的知识资源,迅速给出一个答案,其速度和质量秒杀绝大多数回答同样问题的人类。而且AI还在不断地发展中,答案也会越来越正确、完善,越来越让人满意。
在这方面,人类相对AI,那是望尘莫及,甘拜下风。那么,一心致力于把学生训练成类似于AI的高考和与之相关的应试教育还有必要存在吗?
简单地说,这就类似于在电子计算已逐步普及的情况下,还孜孜不倦地教学生练珠算一样。虽然在训练某些能力(据说珠算可训练手脑协调能力)方面可能有好处,但作为大规模培训和选拔人才的方式,高考显然已不可取了。就像珠算,哪怕列为必修课,人人要考试要过关,最终也会因为性价比太低而被淘汰。
AI时代的教育应该是怎样呢?其实,人归根结底不是工具,AI帮助人类承担一些工具性的事务(脑力方面的工具性事务)当然是好事,由此释放的宝贵人力资源,可用于其他更能体现人的特性的工作。
实际上,人在现实中面临最重要往往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与AI能处理的完全不同。人所要做的,首先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上发现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及能够利用的资源究竟是哪些?这本身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简言之,人并不是在确定的框架下解决给定的问题,得到预先已知的答案,人确定框架本身,并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新资源,随之修改框架,修改答案。这不但需要敏锐的眼光,还需要猜测,预计和创造。
在这种开放性的环境下,即使一个人深思熟虑,也很可能没有掌握所有的相关情况,或没有将之纳入考虑,所以错误总是难免的。但另一方面,每个人也可能发现其他人的错误,并以自己的行为修正其错误,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从AI发展的历程我们也可以看到,早在好几十年前,人工智能就已经吸引了许多人从事研究,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一些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的研发方向无疾而终。可以说,不要说几十年前,就是几年前,也没有人能确切预料到现在AI的发展和应用情况。而以后会如何,同样不可预知的。
就算AI可以回答再多的问题,AI也不能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发展AI本身,这是人发挥才干之处。如米塞斯所说,人的行为本质上就是要应对不可知的未来所带来的根本不确定性,因此不可避免是创造性和投机性的。
所以,现代的教育应该训练学生在不可知的世界中发现问题以及错误,尝试去解决问题或纠正错误,而现成的答案根本就不存在。在这方面,应试教育恰恰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我不是说,高考成功的学生都没有创造性,但至少创造性不是来自猜题刷题的应试教育。而且,长期应试教育下,做题家们往往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过分看重确定性,认为人生早已有了标准答案。
近年来,中小学生抑郁甚至自杀都不再是新闻了。题海无边,回头无岸。对标高考的应试教育本质上违背人的天性,舍本逐末,买椟还珠,这是广大学生痛苦之源,厌学之源。好在以ChatGPT为代表的强大生成式AI横空出世,使得目前这种高考和应试教育的消亡,成了一个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