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那是H吗?那个字母英文没有,诺特京同志。
这里边其实我要说的东西不太多,毛主席说“斯大林根据商品是一种可以转让所有权的产品这个理由,说苏联的生产资料不能列入商品的范畴,这值得研究。”我也觉得挺怪的,因为拖拉机那是生产资料你不卖出去,不给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它又不生产铁锹,它不生产锄头,那么这些也是生产资料,难道国家也不允许集体农庄拥有吗?毛主席说“在我们这里,很大一部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这就是在全民所有制范围内调拨的产品。也有一部分生产资料是商品,我们不仅把拖拉机等农业生产资料卖给公社,而且为了公社办工业,把一部分工业生产资料卖给公社。这些产品,都是商品。国家卖给人民公社以后,它的所有权转让了,而且在公社与公社之间,还可以转让这些产品的所有权。”
所以我挺困惑,斯大林为什么不把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而且你看毛主席这里边讲到,就是说:我们不光把拖拉机卖给人民公社,我们还把一些比如说一些轻工业,工业品的生产资料啊啊卖给公社。所以当时你看改开以后,江浙一带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它的基础就是毛泽东时代的公社里边的,公社所有的企业,这个底子在这对吧。所以我觉得这个还是,就是说除了生活用品是商品以外,因为有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我们还有一部分生产资料也是商品,所以毛泽东时代有两类商品,一个是生活资料,一个是一部分的生产资料。有人说他了解就是在苏联当时呢有着不同的派系,那么主持工业的不愿意其他的能挑战他的势力范围,这个意思。但是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动了谁的奶酪,我想不出来,就是这个理由还是挺怪的,对斯大林有研究的可以科普一下,希望将来有人科普一下斯大林当时为什么不愿意把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这个理由挺怪的,要么教条要么有些奇怪的原因,这个还是有点不可思议。不知道什么时候,对苏联的历史确实了解的不够,我也没太花时间。然后呢他说“斯大林说为了准备在实际上过渡到共产主义,至少必须要实现三个基本的先决条件。第一个先决条件,必须确实保证‘全社会生产的不断增长’,而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要占优先地位。”这倒不见得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先决条件,这就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第二,必须用逐渐过渡的办法,把集体农庄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也用逐渐过渡的办法使产品交换来代替商品流通。”这个说法好像有点,我的感觉好像不太确切。不光是个产品交换替代商品流通,最主要的还是把这个按需分配的成分提高,按劳分配的比例越来越少。按劳分配的这个数量可能不变,但是它的比例越来越少,变成了一个无所谓的东西。“
第三,必须使社会达到高度的文化水平,保证社会一切成员全面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使社会成员能自由地选择职业,不终身束缚于某一种职业。”这个挺有意思的,因为这第三条,西方自由派攻击毛泽东时代的,就是说人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那么我也享受到了到美国来以后选择职业的自由,因为你被解雇了你失业了,你只好去自己找职业对吧。所以享受选择职业的自由,这个自由是个双刃剑,就说你有选择职业的自由,雇主有随便解雇你的自由,当然有工会的他有一些条款了,但是基本上人家不要你了你就不能在那。所以同样的,即便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你要选择你的职业,你也需要根据人民的需要。你要选择一个人民不需要的,那你对社会做不出任何贡献。那么在毛泽东时代也存在着一个选择职业受限制的问题,这里边受限制呢,最主要原因还就是因为毛泽东时代它还是一个生产力非常低下的,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那么这里边呢很多人都想到城市,把农业户口变成城市户口,压力是非常大的。那么这个户口的限制呢也导致了很多的悲剧,你两个人相爱结婚,结果呢两个人要么不在一个城市,要么一个在农村一个在城市,哎呀这里边呢好多问题,特别实在的问题。那时候呢慢慢慢慢可以想办法克服,两地分居的往往可以调动工作,调动工作调到同一个城市来,或者调动一个住的比较近的地方,但是这里边就需要协调。你想调到这个工厂里边,人家工厂要不要你对吧,也存在这种问题。改开以后呢实现了择业自由了,我们现在就有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农民工的背井离乡,农民工的现状他就是妻离子散、背井离乡,还达不到家破人亡,但是呢妻离子散这个是非常普遍的,留守儿童。所以这个自由,选择职业的自由,必须考虑它的代价是什么,必须考虑要权衡这些东西。所以毛泽东时代户口限制是一种权宜之计不得已的,并不是一种原则。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小,那么选择到哪个地方工作了就比较容易了,就像今天的中国户籍政策限制比较严的是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户籍政策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限制了。当然有些县城盖了好多商品房为了让人们去买商品房,他把教育资源全集中在县城里边,那么你要不在县城里买房,不允许到县城里边上学,那么教育资源全在这里边,那么农村的人就不得不,稍微有点富裕的人就不得不在城里买房,让自己的孩子去在城里上学,变成县里边的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高中等等,对吧。所以资本主义有资本主义的办法,就实现职业的选择,很自由,代价也就是妻离子散,太普遍了。
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是农村的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
我的理解呀,这也是参考在七一年我们去大寨,我父母我们一家在大寨,然后跟陈永贵交流,当时产生的一种理解,我的理解跟70年代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这里边我是顽固不化的活化石。我的理解就是说,就是为什么当时要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就是因为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下,劳动的付出和劳动的获得必须比较直接。咱们上次讲过就是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这些东西都是和这个,就说你的生产过程是什么样子的,就影响着你到底核算单位怎么做。如果集体经济发展了,这里边集体经济不光是小队的,但是小队能搞的集体经济是有限的。那么一个大队一个村几百户人,那么大队呢可以搞一些食品加工,深加工啊,养殖业呀,甚至一些小工业啊。那么这时候你就看到了,就是说如果大队的所属的企业呀,养殖业呀,他的收入占村民的收入的一多半了,那么这时候从小队为核算单位转变为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就比较自然了。因为你的收入的大部分是靠生产大队生产的东西,你想想生产大队也可以这么想,过去小队是用锄头去锄地,种地呢是耕牛拉着对吧,那么你生产大队买了拖拉机了,你想想一个大队拖拉机能把整个所有小队的地翻地播种,全都能做起来了,那你还坚持小队所有就比较荒谬了。因为拖拉机是全大队的,那么拖拉机手不是哪个小队的人了,那么在在大队生产食品加工,养猪场,这个养猪场属于大队的了,那么越来越多的人他所从事的工作属于大队范围的,那么大队的收入占人的收入的比例就大了,这时候还坚持小队就比较荒谬了,就说不通了。这个大队办的养殖场,他需要人,人来自于小队,那么他属于大队的人了,那么他的分配是按小队分呢,还是按大队分呢,养猪场的收入属于哪个小队的还是属于大队的呀对吧。所以你可以看,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的就变成了按小队分红就是说不通了,大队的生产越来越占主流了,这个核算单位就从小队变成大队了。那么同样的再进一步,公社里边它会有各种工业,什么纺织业呀,大的养殖场,水库养鱼对吧等等。你可以想象各种各样的,就像当时搞的乡镇企业,那都是公社一级的,他的人员来自于各个村的人都有,不能说就属于这个的,所以公社办的企业他的人员来自于全公社,全乡里边的不同村里的人,那么他的收入也是要分给各个村。那么公社一级的集体经济越来越壮大,收入越来越多,从业人员呢越来越多,就是公社一级的收入,从业越来越多,那么还坚持大队核算也是比较荒谬了。这是实现了公社一级的集体核算,走向国家(一级)的是什么情况下呢,就是说这公社一级的经济发展起来了,还有好多小工厂,小矿山,树林,鱼塘等等。那么这些企业生产不能允许它和国营经济竞争,所以它一开始呢国家通过合同和这些公社经济去做(交换)。其实就像在毛泽东时代有一些城市里边的集体经济,城市里边比如说家庭妇女组织起来了,生产搞一些工厂的废料,边角的这些东西,做一些附加工的集体经济。那么这些集体经济,它要壮大起来呢就会纳入到国家的全民所有制的计划经济内了。所以农村的这些集体经济也可以同样的,就是他们生产的工业品要纳入到国家的计划里边去了,他的市场是全国的,他的原材料国家可以提供对吧。所以慢慢地这种集体经济的工业发展起来了,他也就必须纳入到国家的全部的规划里边去了。当然这里边有一个全国的计划,和省里边的计划,和地区的计划,所以这都是一步一步来的。
大队或公社建立的工业比如化肥厂通,过什么途径纳入到国家计划中,变成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
有人提到就是当时村里边办化肥厂,办化肥厂不管是村里办的是乡里边办,你要你要搞化肥厂那么你就会需要一些原材料,那么当地有可能没有原材料,所以这里边就需要协商,这就是什么要计划经济。就说你要生产化肥,你要生产机器等等,这些东西呢,它需要一个是市场,恐怕就是你本乡,你规模小你光当地用,你规模小的经济效益不行,你必须规模大一些。那么这就需要协商了,就需要好几个乡在一起,县里边去协商对吧。你这公社生产化肥,供全县用,那么你这个原材料它需要化工原料等等,那就需要从其他地方去调拨,所以这里边就需要计划经济。所以它要申请,申请什么意思呢,就是要纳入规划里边去嘛。所以计划经济的意思就是这样,就是把各个厂家之间的协调,原材料也好,市场也好把它协调起来,我们需要多少化肥,我们要权衡生产化肥呢,还是生产轻工业品呢,还是生产食品深加工呢。这里边人员有限,资金有限对吧,各种都有限,所以我们需要协调。所以这就是一步步能把集体经济变成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这是我当时71年在大寨学习参观的时候,我们当时的想法,我觉得是对的。
好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