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搞了重点学校制度,这一制度在文革中收到了批判,这是不是为精英服务的制度?
我想你说的恐怕有道理,就是这个少年宫就跟重点学校(类似)。像我在上西安中学,西安中学是重点学校,重点学校就是在全省你得考,对吧。——当然我是走后门进去的。
那么重点中学的特点就是它一方面有这些靠考试进去的,再一方面,就是他基本上高干子弟多,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多。就像毛主席批评那个卫生部是城市老爷卫生部一样。这些所谓重点,这里边有个不好办的、所以也是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制度至今也是这种——就是你学生上大学必须选你要什么系对吧、你要上什么专业。
这种方法是当时五十年代,中国五十年代苏联二三十年代,快速培养技术人员权宜之计。但是呢一搞起来以后,它就变成了一种既得利益了。它就不是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去搞。你看现在你要转学你要转系特别难对吧,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早期为了快速工业化做了一些权宜之计,那么这里边快速工业化的一个权宜之计之一就是搞重点中学,重点小学。你比如说你要培养外语人才,那你要学外语你就得从从小开始就是学外语,那这些人是哪些人,很容易使知识分子和干部子弟。所以这里边都是一个现实问题,你要培养外交人才你要培养科技人才,就是会外语的会科技的要快速培养,所以你就要搞一些重点的。但是一搞重点呢,那就很容易变成脱离群众的了。
所以这里边就像咱们刚才讲的,这个租买和造的关系对吧,就是从长远来讲咱们要造,中期咱们要买,短期咱们要租。所以培养人才也是,长期的需要培养全民的,搞赤脚医生,搞什么都是从长远利益出发的。但是短期呢你又需要一些尖端人才要培养所以这是个矛盾的,这是现实的矛盾。
那么这里边只有利益的纠结,所以一搞重点学校少年宫,它肯定不是为大众的,它是为精英的、要培养精英的。培养精英短期是不得已的,但是长期的它的副作用就是精英脱离群众。所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唉真是非常棘手。同样的问题,当时的供给制在解放以前在延安搞的供给制,那么供给制它本身又不能绝对的平均主义,所以它就有三六九等,那有吃大灶的,吃中灶的,吃小灶的。在延安整风期间不是有个托派就批判在延安有三六九等的供给制,王实味。
那这里边就存在一个现实问题,(我)有个美国的腓肠肌做的这么一个朋友吧,他也是在美国闹革命几十年了,反正就说他是要反对资本主义嘛,他的这个出发点他做好多事都是挺好的,但是他的思想意识形态里边有一些几座的东西。他就不懂为什么不能有绝对平均主义,我说你打仗的时候你有伤员,你这医药不够,你医药只够治一个人,你是治这个战士还是治一个指挥官?你不能绝对平均主义。就像在长征路上我们有有几匹马,几匹马我不能每个人都坐对吧,轮流坐也不行,那我们就要给那个伤病员,还有指挥员。为什么毛主席在长征基本上还是坐马,也走但是(走)多了就坐马上。因为你想想,你一个指战员他要是跟战士一样走路走路走路,到了休息点战士可以躺着休息了指战员还得想办法怎么去突破敌人的包围圈,人的能力精力是有限的,所以绝对平均主义必然导致红军的毁灭,所以你不能有绝对平均主义。
同样的,就说在刚刚建立的贫穷落后的一个新中国,那么你绝对平均主义那肯定是行不通的,那肯定发展不起来。所以你不得不有一些重点中学,重点小学,然后呢有少年宫,问题是怎么去,一方面有这些重点的,一方面又普及教育,然后最终取消了这些重点的,或者重点的不再是一种特权的。从爱好出发,有的孩子喜欢体育,有的孩子喜欢唱歌,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所以你可以有专门搞体育的学校,你可以专门搞画画的,有专门唱歌的学校,但这些都是从兴趣出发,而不能有任何特权。所以这里边呢是一个辩证法,是一个矛盾的过程。你不能高绝对平均主义,你又不能坚持这些特权,是个矛盾的过程。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然后怎么去承认矛盾,克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