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个年轻的生命,能否换来一次深刻的反思?
10月31日,河南一名“00后”小学女教师跳楼身亡。
根据家属提供的遗书,女老师称:
学校工作太忙,像进了“牢笼”、“喘不过气来”、“真的让人崩溃每天”、“每天提着最后一口气在工作”。
遗书中还表示:
“什么时候老师才能只做教书育人的工作?不幸福的老师怎么能教出来积极乐观的孩子呢?”
根据这份遗书,女教师的家人找到学校,但校方领导拒不认责,甚至拒绝家属进入校园,查看监控。
家属向媒体倾诉:
她今年23岁,是一名“00后”班主任,今年8月份刚考上教师编,没想到刚当老师几个月,就从6楼一跃而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女教师的姐姐说:
妹妹自从入职当班主任以来,多次跟家人谈心时,都曾提起任职学校给老师安排了太多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
“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情,是学校安排她写宣传稿,一连改了三遍才过关。我不明白,老师的任务不是教书育人吗,老师们已经很累了,为什么要安排一个任课老师一遍遍写宣传稿?”
说到宣传稿,我个人是比较有心得的,虽然一些读者指责我过于关注负能量事件。
但我在写正能量方面,其实更为熟练,属于《人民日报》、《读者》认证的那种。
关心民生之余,也会承接一些单位的正能量特约。
所谓“宣传稿”,其实一般老师真的写不好,因为他们忙于教学,不知道领导到底想要什么。
其实领导想要的,就是“成绩”。
一篇新闻稿的核心,就是要根据领导意图,满足他在成绩彰显上的需要(说白了就是仕途)。
当然,这种稿子也需要找到专业的人,支出一定合理的费用。
有的单位比较抠,不想花这个钱,而且学校这种单位,本身属于“人才济济”,大多数老师都有文科背景。
领导指定某个老师“平时带着搞搞”,老师也不好,也不敢拒绝。
但老师并不都擅长搞这些官样文章,很多时候理解有偏差,执行方向出了问题,难免要被领导要求改来改去。
时间长了,人是受不了的,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抗压能力没有那么硬。
当然,这不是我今天要说的核心。
我要说的是:
形式主义,已经成为校园年轻教师不可承受之重!
02
“教学外的工作”任务重,甚至超越了本职工作,成为了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吐槽。
这些工作有什么呢,根据我大量调研和接触经验,包括但不限于:
学习类app打卡,思想汇报,教师比赛,讲公开课,关注正能量公众号,发表正能量评论,各类公共安全知识竞赛,清廉学校,安全教育平台,体育打卡,阅读打卡,整理检查资料……
这些任务有些是和自己的职称级别相挂钩。
比如讲公开课,参加教师比赛等等。
有些则是上级发给学校,学校再摊派给老师:
比如app打卡,思想汇报,关注公众号,知识竞赛,法治宣传等等……
我举个感性点的例子。
比如,某市为获得“文明城市”称号,大力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搞了个“网络安全文化节”,请几个领导讲讲话,然后组织群众来一场巡河跑步。
问题来了,群众压根对这种活动没兴趣怎么办?
参与的人数太少,面子上说不过去,到时候上报成绩,数据拿不出手。
那就找事业单位的人凑。
想来想去,学校是最好凑的。学生一大把,教师一大堆,而且都很听话。
于是校长就接到了上级的电话,紧接着就是开会宣传、布置任务……
这种活动往往不是一个月一两次,而是杂七杂八一大堆,一个月好多次。
再举个例子,国家说要关注青少年健康,要求各教育部门落实。
下面就赶紧忙起来,什么心理健康问答,心理健康保证书,然后层层布置下去。
家长要填写学校的答题问卷,听讲座,打卡拍照传家长群。
老师则要写论文,论自己是怎么在教学工作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
这些具体工作,都是家长和老师干。
老师们还要搞思想汇报,思想学习,思想考试,应付各种检查……
渐渐地,教学成为了副业,行政工作成了主业。
而且,写材料、写报告这些事儿,往往会让年轻的新老师写,不为别的——他们还年轻,经得起这些折腾……
03
这些教学外的任务,也许初衷是好的,但是传递到基层,往往会荒诞走样。
有个老师朋友曾对我抱怨,不是他把批作业的任务给家长,而是学校里的各种任务导致他根本没有时间改作业了。
顶端新闻的问卷调查显示:
84.24%的教师认为,即使自己会及时批改作业,但占用的都是下班后的时间。
以前的老师大多只是教书,现在的老师要应付各种任务。
整体看上去都在积极向上,可实际上却和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中国近视眼学生数量世界第一a,学习量第一,老师工作量第一。
诺贝尔奖有几个?
形式主义少一些罢!
让老师好好教书,让教育回归正轨!
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是教书育人,逼着他们“不务正业”,就是在摧残孩子,摧残教育。
摧残中国的未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