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乌鸦校尉
前几天,网易推出的旗舰手游《逆水寒》正式公测,在微博平台上,一度冲上微博超话社区总榜第一位。
然而仅仅几小时后,逆水寒手游官博突然被标记为“因违反社区公约,该用户目前处于禁言状态”。
逆水寒发布了声明,是因为自己广告费没给够,所以才被拿下的。
同时,逆水寒官博还附上游戏工作人员与新浪某销售人员的微信聊天截图。微博工作人员表示,“冲榜的服务分 500、800、1000 万三档……这样曝光和热搜都有了”,但遭到了工作人员的断然拒绝。
这下连玩家们都坐不住了,表示“张口就要一千万,下手太黑了”。大家纷纷明白,不愧是玩平台的,只要“保护费”没交够,再高的热度也都给你压下去,弄急了直接封号处理。
平台、热搜、保护费、禁言,这些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有一股强大的势力在操控人们的舆论。
今天的社交网络上,共识与共情这两样东西,早就已经破碎了,只剩下无休无止的恐慌与仇恨情绪。
只要打开手机,每个人都觉得戾气太重了。
从女幼师避孕药,天津大学盖头饭,到男司机碾死妻子,女司机撞死男司机,性别对立的话题,一时间铺满了网络每个角落,一场声势浩大前所未有的性别战争几乎就要燃烧起来了。
而两性的互撕还没结束,把清华大学污蔑成“侵华大学”的风又刮起来了。清华被人骂成“卖国贼”,黑心作者们还考据历史,说成立时作为留美预科班,是在为美国培养人才,污蔑其为“内奸培训基地”。
在无声无息中,大众变成了一句句提线木偶,被背后的力量紧紧拿捏着,最后在排山倒海的势头下,变成一了场场网络猎巫和残酷处刑。
一轮接一轮的社交媒体恐怖运动,究竟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背后会有人在操控吗?
这就要内容社区的时代演变和来龙去脉说起了。
1
20世纪末至21世纪的前10年,天涯、猫扑、贴吧等泛社交性、综合性网络社区论坛相继崛起,共同开启了BBS的黄金时代。
那时候,一个平平无奇的ID背后,或许藏着一个专业博士或者文学高手。网民们经常可以看到,突然冒出一个人,发表一篇震撼的帖子,然后突然消失,引来无数的跟帖讨论。
2002年,28岁的郝群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在成都开始了第一份销售工作,闲时就混迹网络。
他在舞文弄墨版块,写了一个6000多字的《唐僧情史》。郝群以唐僧的口吻写道:“很多年以后,我无比想念桃花林里那个妖精。
底下第一条评论就写道:“挺好的,只是这个题材写的人多了。”
那就换个思路,不久后,天涯上出现了《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创下了近十亿的点击率。
2006年,一个名叫“就是这样的吗”的人,来到了天涯最负盛名的历史区——煮酒论史,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很好看。
于是,他打下了第一行字。
“一切的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
很快,这位网民,在工作之余的夜晚,随意发出的帖子,造成了巨大的波澜,彻底打破了煮酒论史的宁静。
没多久,他把“就是这样的吗”改名为“当年明月”,而帖子带来的轰动,直接引发了著名的“明月门”事件。
捧红当年明月、十年砍柴、芙蓉姐姐等初代网红,引领发酵山西黑砖窑、方韩大战等社会热点事件,孙志刚案、朱令案成为社会焦点,以及艳照门、奇葩小月月等引起全民关注的现象级事件。
这就是曾经的天涯论坛,不仅是知识分子们的发声阵地,更是广大网民的精神家园。
当时还没写出《武林外传》的宁财神,在天涯杂谈版块发表了《天涯这个烂地方》,以正话反说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个最具人情味社区的钟爱。
如果说天涯主打严肃议题,是网民的饕餮正餐,那么贴吧的出现,则为他们打造了一片快乐的冲浪阵地。
在贴吧建立不久以后,有一个球迷为中国著名足球运动员李毅,建了一个李毅吧。
最开始来到这个吧里的都是李毅的粉丝,但2005年,媒体曲解了李毅的一句话——我护球像亨利,众多网友乐开了花,用文言文写了一篇明捧实贬调侃李毅的文章,叫《李毅大帝本纪》。
以此为开端,李毅吧涌入了大量以黑李毅为乐的球迷。黑完李毅后,大家又接着黑中国足球,黑完中国足球后,又接着对体育、人文、社会现象等发起了群嘲,并由此开启了具有独特内涵的帝吧文化。
那些年流行的众多网络热词热梗,最早都诞生于李毅吧,贴吧就是那个时代的现象级社区。
当互联网的黄金时代已然到来了,危机却也暗暗来临,伏脉千里了。
2006年2月28日,网民“碎玻璃渣子”在网上公布了一组虐猫视频截图。
不久,名叫“12ookie_hz”的网友,把有关“踩猫”事件的网址放到猫扑。同时,“天涯社区”上也贴出了踩猫女人的照片,并做成一张“宇宙通缉令”。人们纷纷捐出猫币、人民币悬赏捉拿凶手,连猫扑官方都设了官方悬赏,赏金从1000元涨到5000元。
仅仅6天时间,当事人的详尽资料就被扒出来,虐猫事件的三个嫌疑人基本确定,效率之高,不亚于警方办案。
经此一事,猫扑就此打开人肉搜索这个潘多拉的魔盒,后续还开设了专门的人肉搜索版块,这种吊诡的链接互联网和现实世界方式,开始流行起来。
直到几年后,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娱乐至死的疯狂年代,撕碎了人们的一切共情。
2
从2011年开始,事情开始起了变化。
2011年7月27日上午九点半,姚晨在新浪微博的粉丝突破一千万,成为微博上首个千万级博主。
名人效应带来了大量的关注度。上线66天,用户数破了百万,2010年10月,用户数达到了5000万,平均每天发布超过2500万条内容。2011年3月,用户数突破了1亿。。
“今天你围脖了吗?”一度成为网络流行语,相较于推特,本土化的微博已经不是单纯的社交工具,而是与新闻媒介融合在了一起,通过人际传播的接力,实现信息的广泛告知。
在收获人人围观的同时,那个曾经的潘多拉魔盒,就要开始释放到整个互联网了。
“金庸,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点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请转发哀悼这位武侠大家吧!”
2010年2月6日,这条帖子惊现新浪微博。消息迅速被不明真相的网友疯狂转载。
当日晚上,该虚假新闻被中国新闻周刊的编辑邓丽虹看到,并用中国新闻周刊新浪官方微博以“即时新闻”的形式发布。
尽管事后有人纷纷出来辟谣,但这则假消息在网友的信息传播接力赛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件事只是一个开始,微博传播谣言与辟谣的战争仍将继续。
2011年,一名叫“郭美美Baby”的微博用户,发了一条微博写着“小白限行把小MINI开出溜溜~开着有点不习惯”,她口中的小白,是一辆白色的玛莎拉蒂。
她的微博里全都是炫富帖:出入各种豪车、豪宅和头等舱,天天参加高端趴体,集齐彩虹色的爱马仕包……
令人们出奇愤怒的是,这个刚刚20岁的姑娘,微博认证上赫然写着“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
一时间,中国红字会陷入了巨大的舆论漩涡,尽管后来红十字会多次声明没有“红十字商会”这个机构,更没有郭美美这个人,甚至以虚构事实和扰乱公共秩序为由报警、邀请审计署入驻、召开新闻发布会,但民众的信任还是崩盘,筹款数额暴跌。
比谣言更可怕的事物,来自于热搜,它的出现,彻底把互联网搅成了一潭浑水。
2010年,新浪微博上线热搜功能,直接将平台上最多人搜索的热词呈现到用户眼前,一时间广受“吃瓜群众”好评,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标志性产物。
而由于实时热搜几乎是微博上的舆论风向标,在反映正在讨论的议题的同时,更具备强烈的引导性。
2016年度热搜榜显示,“郑爽过去一年119次登上微博搜索榜,42次问鼎热搜榜第一位,创造15亿搜索热度,霸屏138670分钟。”
郑爽胖了、郑爽瘦了、郑爽哭了、郑爽吃饭了、郑爽唱歌了、郑爽爸爸、郑爽妈妈等等,这些鸡毛蒜皮的花边新闻,都冲进了热搜榜。
这就是热搜最著名副产品,饭圈。
2014年,微博上线明星势力榜,明星势力榜下设内地榜、港澳台榜、亚太榜、欧美榜四个地区榜单,虽然初衷是为了反映明星综合热度、公益正能量传播力,而结果却事与愿违,南辕北辙。
对年轻偶像的粉丝来说,为了迫切希望提升偶像们的排名,不仅要花费大量时间,更要实实在在地花钱。
刷榜公司和饭圈联动之下,明星相关的大小事宜,在热搜上屡见不鲜。
为了做数据,粉丝们要购买微博小号,组成真实的“水军”,目的是尽快让偶像冲进地区榜单,分量更重、关注度更高的“内地榜”。
2021年5月,网络流传出一段视频,一群中年人在一条沟渠旁边忙碌着,他们将一箱箱牛奶拆开,然后拧开瓶盖,将牛奶倒进沟里,瓶子扔在旁边。
他们要的不是牛奶,也不是瓶子,而是瓶盖,这瓶牛奶对他们最大的价值,就是瓶盖上的二维码。
因为扫描这个二维码,就可以给《青春有你3》的选手们打榜投票,投票越多,舞台上的“哥哥”们就越有人气,出道希望越大。
而被倒进沟里的,除了牛奶之外,自然还有这几年偶像选秀梦寐以求的流量。
当未成年粉丝从生活费里省钱去为偶像专辑的销量做贡献,当粉丝们拧开瓶盖倒掉牛奶去给投票打榜,当粉丝为偶像的种种行为保驾护航,损失的不仅仅的他们的金钱,更是扭曲了人生价值观。
明星势力榜作恶已久,终于引来了有关部门注意,在下线的前一天,官媒刊文评论:在当下中国“饭圈”,串起了“偶像—粉丝—商业平台—娱乐经纪—营销机构—广告商—厂家”各个利益集团,无所不用其极,收割大量粉丝特别是未成年粉丝的“钱袋子”。
除此之外,一旦登上热搜,由于有海量的流量曝光,从中自然就诞生了许多“商机”。
2018年年初,南都记者调查发现,在微博运营体系中,做“热搜生意”的不在少数。
从购买热门关键词、广告推荐位,到修改认证、购买粉丝、转评赞等,每项数据生意都可以明码标价,甚至还有专门的课程传授这项“技术”。有卖家宣称,热搜前十的售价仅为2万元,而关键词广告位等均可购买。
这些话题登上热搜后,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热度,最终却会导致平台内容质量下滑的恶性循环。
尽管国家已经出门约谈平台,已经尽力去治理,但潘多拉魔盒一旦释放,想要关上就太难了。
一旦公共事件爆发,或者出现了大的社会问题,不同群体之间既缺乏沟通的渠道,也缺乏沟通的意愿,整个网络完全饭圈化、原子化、暴力化。
而随之造成的舆论战争,至今仍在持续。
3
微博崛起后,从此中国互联网的风向开始转变,微博最大的革新就是短小精悍,以前论坛、贴吧、博客等社区,都鼓励大家发有营养的精品贴,网民都围绕精品贴进行讨论。
而微博直接打破了这一规则,它对字数进行了限制,最多只能140字,这种对短平快的追求大幅降低了内容的质量,人们倾向于吸引眼球而不是讨论问题。
这就是内容快餐化。
在快餐化的同时,微博还带来了商业化,微博的商业化程度极深,充斥着各种营销号、水军和广告。
这种商业化最大的恶果就是让公共讨论变成了赚钱的工具,以前在论坛和贴吧,大家讨论时事,只是就事论事,人们分歧是观点上的异同。
而如今,很多大V完全是为了赚钱,为了赚钱他们往往故意挑唆矛盾,制造事端,他们甚至会说出和自己真实立场完全相反的话。
最终,商业化、流量至上、私密性最终形成了今天网络的格局,大家被分成了一个又一个圈子。
在微博平台中,大V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微博的“关注”机制,使不同地域、身份、层次的人在某一喜好或观点上达成共识,通过共同关注同一个性的大V,这些用户形成一个个持续性的虚拟网络群体。
微博大V的影响下,受众通过关注、评论、转发等行为形成群体意识。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会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
在互联网的虚拟群体暴力中,个人并不认为自己有责任。网络暴力事件频发,与越来越显现的身份标签关系紧密。
比如在陈赫离婚事件中,一位女网友在陈赫微博下进行了批判性评论,被陈赫点名回复,导致陈赫众多粉丝围攻该女网友,在其微博下辱骂,多达70万的谩骂令人触目惊心,随后该网友还被人肉搜索出来。
这些事情最后都汇聚到了一个中枢大脑,那就是热搜。
而一个极端事件的传播,就有了这样的路径,首先有人刻意制造出热搜,进而媒体跟风,大V跟进,短时间造成爆炸性的流量,最终形成一场全民狂欢,而热搜必然起到了中枢指挥作用。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概念,那就是新闻霸权。
2013年10月16日,美国广播公司(ABC)电视网播出了一个称为“儿童圆桌会议”的节目。当主持人问到:“我们欠中国1.3万亿美元债务,怎样才能还清?”一个6岁美国男孩的回答是:“我们绕到地球的另一边,杀死每一个中国人”。
这位主持人一本正经地回复:“杀光所有中国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点子。”他可以辩称为“调侃”,可一个6岁的孩子能理解这是“调侃”吗?完全不可能。
接着这位主持人高声问孩子们:“我们是不是应该容许中国人活着( Should we allow the Chinese to live )?”有孩子大叫:“不容许 ! ”对此,他居然一笑置之。
ABC电视网借小孩之口公然播放“杀死每一个中国人(kill everyone in China)”,这种赤裸裸的纳粹极端主义言论,激起在美华人的大规模抗议,抗议持续了一个多月,并在全美27个大城市游行,但美国主流媒体全都装聋作哑,不予报道。
这又一次印证了西方的“新闻自由”原则屈就于冷战意识,演绎成为选择性报道新闻的自由。
热搜就是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霸权,因为它可以选择性将哪些放上去,哪些不放上去,哪怕是最极端的言论和事件,在意见领袖的带领和媒体跟风下,也会爆成为一场悲剧的导火索。
时至今日,微博在突发事件、热点新闻和热点话题的持续发酵能力上,仍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然而天堂向左,地狱向右,它该往哪里出发,却是人们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