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公众号订阅,“痛别”、“定了”、“刚刚”、“重磅” 等标题从官媒的推送中扑面而来,不点进去你根本不清楚文章到底写了啥,有悖于新闻规范性。当主流媒体也开始用这类吸睛标题吸引流量,我们不禁要问:新闻专业主义的底线在哪里?
流量焦虑下的 “集体沦陷”
这种现象并非一日形成。早在 2017 年1月,人民日报就曾批评部分民间媒体为追求点击量,将严肃新闻标题 “轻浮化”。然而,看看今天人民日报的发文,回旋镖的含金量还在上升中。
近年来,随着各自媒体平台崛起,注意力争夺愈发激烈,流量成为衡量媒体价值的重要指标。大家为了在 “流量锦标赛” 中胜出,将编辑记者的考核与阅读量、点赞数直接挂钩,甚至出现 “零薪压力” 与 “高薪诱惑” 并存的畸形机制。例如共青团会发布各个共青团的公众号数据,其中一项就是阅读量,为此做什么都不要惊讶。
从 “专业主义” 到 “流量至上” 的蜕变
传统媒体时代,标题制作讲究 “题文相符”,追求简洁准确。例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样的标题,虽不花哨却直击要害。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标题党” 却呈现出 “病毒式进化”:从早期的 “跪求体”“震惊体”,到如今的 “悬念式”“蹭热点式”。
“雷军被处分” 这类刻意误导公众的标题,点进来才发现被处分的最高职务人名叫李康。是不是他要是叫李达康的话,那标题就是“李达康、雷军等4人同日被处分”了?
这种转变背后,是平台算法与商业利益的双重驱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指出,当媒体过度依赖第三方平台分发内容时,不得不屈从于 “点击为王” 的逻辑。为了在手机屏幕上 “抢眼球”,标题被压缩到 26 字以内,新闻要素被简化为一个悬念或符号,严肃报道逐渐让位于娱乐化、碎片化内容。
标题党的 “毒瘤” 效应
主流媒体若长期沉迷于 “标题党”,将透支公众信任,陷入 “塔西佗陷阱”—— 即便发布真实信息,也会被质疑动机。这类行为不仅破坏新闻真实性,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激化矛盾。这种信任危机在 "胖猫事件" 中呈现出 "蝴蝶效应":网友将事件与 "北极鲶鱼"" 周公子 "等历史事件串联,形成" 权力庇护 - 财富转移 - 宠物炫富 "的叙事闭环。即使官方出具完整财产证明,仍有 大量网友认为有失公允。
破局之道:重建专业价值坐标系
要遏制标题党泛滥,需多方协同发力。监管部门应强化《互联网新闻信息标题规范》的执行力度,建立 “标题党” 监测模型,对违规内容限流或下架。
媒体自身则需重构考核机制,将内容质量、社会价值纳入评价体系,而非单一追求流量数据。正如环球网所言:“君子爱流量,取之应有度。”
对公众而言,提高媒介素养是关键。当我们看到 “重磅!刚刚!” 等标题时,不妨多一份理性思考;遇到明显失实的内容,及时举报而非 “贡献点击量”。唯有让标题党的生存土壤逐渐贫瘠,才能倒逼媒体回归内容为王的正道。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标题的价值在于传递真相。当主流媒体放下 “标题党” 的捷径,以专业精神深耕内容,才能真正赢得受众的尊重与信任。毕竟,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优质内容永远是稀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