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魔幻现实。
一边是海淀鸡娃搞自媒体的某某妈妈,怒喷三年级小学生6000单词量不值一提。
一边是,就在离海淀300公里之外的乡镇中小学,中考连选择题都懒得填。
50人的教室仅仅10人抬头,睡倒一片。
上课玩手机,考试交白卷。
连选择题都懒得填。
听天由命,玩世不恭,自愿成为中考和高考升学时庞大的分母。
农村教育早已经塌陷了。
旷课、打架、早恋、打手游、刷短视频,沉迷社会摇和慢脚文化。
中国有两千个县城,承载了50%的学生。
可县城以下的乡镇中小学,这样让老师管也管不了的学生比比皆是。
因为整个学校氛围都是那样——你拼命学习,反而会受到嘲笑,甚至是校园霸凌。
上课一大片都趴着睡觉,不睡觉的都在课桌里搞小动作,刷视频,打手游。
老师们只能选择无视,要不然每天跟学生起冲突,还得不到家长理解。
许多孩子初中毕业后就选择辍学,小部分人勉强读到高中和职高,因为初中学习不扎实,后续也很难考上本科,考上大专的也不多。
老师放弃学生,学生放弃自己。
我就是从这样的乡镇初中毕业的,曾深入骨髓地体会过这样的教育现场。
二十多年来,这样的情况似乎是越演越烈。
乡镇中学“选择题都不填”的现状,是源自于这学生生源的空心化。
源自于对教育价值无声的反抗。
我出自鄂西北的小镇,身边的同学、好友、亲戚,还有主要社会网络,大多数都来自于乡镇或者远郊农村。
我们镇三个初中,虽然现在虹吸了周围七里八乡所有的生源,可早已经面临合并的压力。
而镇上的小学,早已经完成对周边农村的村小合并。
可以这么说吧,这几十年中考和高考,像筛子一样,把家境盈实和有教育意愿这两类家庭的孩子们,早就筛完了。
家境盈实的孩子,要么水往高处流,早就去了县里,去了市里,去了省会。
在我们那里,相对比较熟悉邻居里面,都知道,现在的相亲行情是,小伙子娶媳妇,女方都要求起码县城一套房,结婚生孩子后,婆婆还要再去县城帮忙带孩子,未来下一代都会在县城就读。
最不济也会随着打工大潮,跟着父母随迁子女,去了广东许多地方就读。
去不了的,其实留在农村就是大多数,也就是打工家庭的留守子女。
那些有教育意愿和经济能力的家庭,比如我乡镇初中班主任家的孩子,乡镇公务员家的孩子,镇医院大夫的孩子等等,父母都接受过一定的教育,早就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这些孩子要么高考金榜题名远走他乡,要么早早地定居城市,这样的家庭孩子,绝对不会在这一代还留在小镇和县城的。
2025年了,这两种家庭在我们小镇当地还真的是不多了。
层层筛选,层层筛选。
既选学生,也选老师。
好一点的师范大学毕业生,会到我们小镇上的乡镇中小学任教吗?
县城里的中学稍微好一点,但是有几个家长会让自己考上名牌师范大学的孩子继续回到县里生活?
是毕业后找不到我们那个四五线的小城市里的学校吗?
水平高一点的教师,就算没有办法通过调任离开乡镇学校,还去不了市里或者经济发达地区的私立学校吗?
你们可以想象一个非贫困地区,没有支教老师的情况下,进不来优秀师资,流失速度还非常快,你可以想象师资队伍建设该有多难。
于是,老师工资低,能力也低,升学率一年不如一年,简直不堪入目。
于是又加剧了一轮学生家庭的“孟母三迁”,稍微有条件的,租房子也要去市里借读。
又是一轮又一轮的马太效应。
剩下的都是什么孩子了?
与前面说的相反,家庭条件不好的,还有父母根本没有教育意愿的。
大多数孩子是家庭条件又不好,父母还没有教育意愿的。
就是那种每天传扬“上大学找不到工作”,“读书没什么用”,“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工”,“女娃嫁人得高额彩礼”的农村家庭。
他们会为了孩子的手机被老师没收,闹翻学校和课堂,却从来不认为孩子读书能改变命运。
这种家庭的孩子从来都看不到任何读书带来的正面收益,而且身边社会网络缺乏这样的正面样本。
“连选择题都不填”,因为现在读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努力。
近墨者黑,在大家都不学习的环境里,想学习都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努力。
有良心、有能力的老师,也基本上被“劣币驱逐良币”淘汰掉了。
可以说,只有靠学生自己的挣扎和努力,还要用尽力气去屏蔽这些连选择题都懒得填的同学给予的负面影响,借助那些有良心和能力的老师的教导和帮助,才能有一点点的机会去到市里重点中学读高中,去博取公平竞争的机会。
双重负面BUFF,任君挑战。
他们的对手则是那些城市里多重增益BUFF的孩子们,他们在鸡娃的宇宙里疯狂内卷。
小镇做题家,马上就快灭绝了。
作者丨Aeronaut 做一个有趣的人
公众号丨并不稳定的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