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 文章总数:2821 篇
  • 评论总数:2873 条
  • 分类总数:18 个
  • 最后更新:10小时前
辰语AI

高中双休,强省等不及,弱省来不及

本文阅读需要 13 分钟
首页 观点 正文

m8l2wkkz.png
“高中双休+取消早晚自习”的事情已经发酵了一段时间。

不少省市也出台了相应政策,我大致看了一下,五花八门。

首先,这个政策实施对象明确就是高中。

所以各位小学、初中的孩子家长暂时可以放心。

其次,从这些五花八门的通知里,我似乎看出了一些门道。

执行政策越彻底的,响应越积极的基本都是发达省市;执行了但留有弹性空间,处于拉扯状态的基本都是中等省市;反应比较迟缓的,做法小心翼翼的基本都是欠发达省市。

总结起来就是:强省积极响应,中省一拉一扯,弱省谨小慎微。

典型的“三级分化”现象。

今天我就来详细聊一聊在教育制度“软性改革”的背景下,考生们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我浏览了一下网络上的评论。

学生不用说,清一色都是支持,毕竟他们是政策的直接受益者。

主要是家长们,旗帜鲜明地分为两队,支持和不支持的人各占一半。

当然,评论区属于抽样调查,实际情况谁也不好说。

不过,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我发现支持双休的家长IP地址基本上都集中在江苏、广东、浙江、北京等地区。

而不支持双休的人IP地址就很多了,全国各地都有。

这种情况还蛮有意思的,咱们先来聊聊支持的家长。

我本人是江苏人,那就以江苏为例。

从2004年开始,江苏就实行分卷考试,也就是不使用全国统一的试卷,然后又出现了小高考这种制度。

这里给外省的朋友普及一下什么是“小高考”。

举个例子,我选的政史班,那就有化学、物理、地理、生物四门课需要提前高考,一般是在高二的下半学期,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级,虽然不计入高考总分,但却是拉开差距的第一道分水岭。

如果有一门课拿到A,恭喜你,高考总分额外加5分,你已经领先对手整整5个操场的人数排名了。

如果四门课都是B,那就无事发生。

但假如有一门是C,你就要和你心仪的大学说再见了,因为很多重点和一本是明确不招收小高考成绩有C的学生的。

如果要是拿了D,对不起,高三对于你来说就是垃圾时间了,趁早考虑填哪个三本或者大专吧。

残不残酷?说是“地狱级难度”没有骗你们吧。

当然,这是十几年前的情况了,但掰着手指头算一算,现在当家长的人,基本上都是经历过这种模式的人。

他们当年淋过雨,所以特别能理解孩子的心情。

于是,一放开高中双休政策,这些家长们自然会举双手赞成。

除了江浙沪和北上广的家长们等不及,地方政府其实也等不及了。

尤其是最近这几年。

但凡关注一点新闻的人都能明显感觉到,中国正在科技赛道上弯道超车,这背后需要的就是大量人才作为支撑。

有人会问,那以前实行填鸭式教育是因为不需要人才吗?

当然不是!

只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快速提高GDP。

恰好那个时期,全球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经济态势。于是,大量廉价劳动力夜以继日地生产商品销往全球,终于把中国扶上了“制造第一”的宝座。

但廉价劳动力不会凭空产生,谁家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高中毕业就进厂拧螺丝?

怎么办?只能通过高考分流。

把理论型人才用分数筛选出来,剩下的就是廉价劳动力。

听起来很残酷,但这就是事实。

也正因如此,你才会看到动辄几百元一节课的培训机构遍地开花,睡眠严重不足的学生顶着乌黑的眼圈像流水线工人一样应付着每一门课。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全球经济处于低迷状态,中国的新生人口数量也大不如前,两个促成“填鸭式教育”至关重要的因素都已经消失,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的路肉眼可见地走到头了。

而AI技术的井喷则是挥向理论型人才的另一把刀。

除了高精尖技术行业,现在还有多少岗位具备不被AI替代的核心优势?甚至AI干的比你效率更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前段时间的民营企业座谈会。

传统行业的大佬要么没来,要么后排,能坐在前排的都是站在科技风口上的人。

这其实就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了。

在这里,我不得不给为“双休”欢呼的孩子们泼一盆冷水了:

你的人生可能不再由试卷决定,而是由你的天资决定了。

从目前的科技发展形势来看,浙江远远走在了其他经济强省的前面,以至于在deepseek出来之后,江苏省政府对南京发出了“灵魂拷问”,为什么江苏作为经济第二大省没有出现这种科技公司?

毫无疑问,一场“科技竞赛”已经在各个强省之间开展起来了。

当下赢不了你,那就赢在未来,而赢在未来的关键就是储备人才。

小镇做题家已经成为历史,能玩出花来的人才是未来。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强省能迅速反应归根结底还是有钱。

可其他省呢?

中等水平的省份还好一点,排在后面的兄弟该怎么办?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具有很明显的滞后性,而且这种滞后性造成的代差保守估计也在10-15年之间。

也就是说,这些地区仍然需要依靠中低端制造业来发展经济。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行双休会提供更多劳动力,这应该是一件好事。

但问题在于,欠发达地区之所以缺人,根本原因是产业不足。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很心酸的评论:“河南的孩子生下来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走出河南”。

诸如此类的还有云贵川等相对偏远的省份。

对于他们来说,政策倾斜是无法弥补地理条件制约的。

而且,全国除了江苏以外,还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一个省的省会具有极强的虹吸效应。

的确,双休会催生出很多劳动力。

但这些劳动力大部分都只会流向省会,显然只会加重城市的虹吸效应。

更不用说省会城市能不能容得下这么多人。

所以,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填鸭式教育”就像是一个缓冲垫,在最大化人才率的同时,又能保住年轻人口。

但这条路总有走到头的一天。

当低产业率遇到低生育,叠加的负面效应将会对欠发达地区造成“釜底抽薪式”的打击。

那么,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真的就没有机会了吗?

并非如此,机会其实就藏在“双休”里。

上文说过,“填鸭式教育”能造出人才,但留不住人才。

久而久之,欠发达地区只会沦为经济强省的培养皿。

放开教育一定会面临阵痛期,比如升学率降低、师资压力增加等,但如果还是着眼于眼前,那么发展代差将会永远存在。

首先,欠发达地区之所以不发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地理条件,这是无可改变的。

你不可能为了发展经济去移山填海吧。

其次,这也是一柄双刃剑。

独特的自然资源是很多经济强省没有的,这些资源不缺价值,缺的是能去开发它们的人。

很多人一听到自然资源,第一个想到的是旅游。

其实不仅仅是旅游,像河谷、山脉这些东西往小了说具备经济价值,往大了说那就是具备战略价值。

要想开发它们,缺的是有想象力、有创造力的人。

许多地方政府一听到开发资源,立马就要去强省找专家,找人才。

殊不知,从小就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人难道不比专家更了解它们吗?

再回归到经济问题。

双休可能会降低升学率,但提升的却是整个社会的活力呀,社会有了活力,还怕搞不好经济吗?

至于家长们担忧的成绩问题,我认为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说到底,这个政策只是把本就属于孩子们的权力还给他们而已,并不是说取消高中或者高考。

说得再直白一点,该是学习的料无论怎么样都能学进去,不是学习的料,你就是把007模式套到他身上,他也学不上。

最后,我还有一句话要送给所有学龄的孩子们:

国家并没有关闭你们的学习之门,国家只是把钥匙交到了你们手上。


UP主创作不易,点个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请配置好页面缩略名选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