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是某普通985高校的文科教师和科研人员,工作了将近3年,之前还在某主管科研的部委借调过一阵子,对文理也许都有一些观察和想法,说说自己的看法。
1、科研学术界首先是个利益共同体,其次是知识共同体,最后才是个道德共同体。
2、高中的文理分科确实可以取消,大学阶段除特殊情况外,都应该学高等数学、理工农医的通识性知识,比如欧阳莹之《工程学》那种难度。
事实上,我们专业今年考研就恢复了高数,我们大学也是要修四门高数的,微积分1-2,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此外还有统计学。说实话,让我重新上大学的话,我会更认真学这些。
同样,基本的文史哲、法律、经济、社会科学知识也应该普及。
3、现在文科确实应该缩招,政治、经济、社会、管理这类知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就是屠龙术,但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不会遇到龙的,更应该学一些如何拍死蟑螂的技艺。
4、政治学、纪检监察、党史党建、社会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新闻传播这一类,尤其可以缩减本科生规模,更多增加专业硕士名额。
让学生智识更为成熟,有了一定社会经历和实务经验后再来读,那样培养效率也会比现在好得多。
培养重心也可以偏向专业研究生,现在MBA、MPA基本成了学生刷文凭、学校赚外快的工具。
5、别觉得养文科老师花了多少钱,以我在借调期间的所见而言,根本九牛一毛、不值一提。
打个粗糙的比方,对文科而言,属于投入100元,收益50;但理工科也许是,投入10000元,收入3000。从收入来看,3000当然大于50,但如果算投入产出比,以及浪费程度的话,理工科的人员才更像是庞大的百万漕工和利益集团了。
我拿一个国家社科基金,20万吭呲吭呲干三年;见过的不少大佬,拿个自科重点、重点研发,最后层层下发,一个研究生带着几个本科生干完交差的。
这些年科技进步主要是市场竞争和企业创新的功劳,跟高校关系也许还真不大。
反过来说也是,文科毕业生的收入均值肯定不如理工,但如果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算一算,还真不一定。
6、那些整天高喊着文科无用、歧视文科的,其实恰恰是不如意到只能在文理鄙视链中才能寻得一点优越感,聊以自慰的。
更讽刺的是,这些人其实连自己的利益所在都看不清,也不知道何种政策取向有利于自己。
削减文科,恰恰是有利于文科生;扩招理工,恰恰不利于理科生。这是个基本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问题。
因为理工人才供给过剩,导致边际收益趋近于零、议价能力趋近于无,进而导致工作强度大、收入低,但这些人却在到处对文科生释放恶意,他们却没有想过,如果真像他们设想的那样削减文科、扩招理工,结果只会导致自身的境遇更差。
你们在自己勒紧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绳索。
每年如此大规模的理工毕业生,没有什么行业能够吸纳的,计算机、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就算有几个朝阳新兴行业,也很快会因为过量涌入而导致迅速压低价格。
这也是前面为什么说要开一些政治学、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原因。
因为这是个基本的劳动经济学常识,人也是生产要素中的一种,也是要遵循供需规律的。理工人才多了,自然也就贱了,偏偏很多人认不清这一点,还在通过鄙视另一个学科来自诩高贵。
政治学的基点在于权力,在这里,你要知道权力的双方是谁,不是理科生和文科生之间,而是掌握生产资料的人和两手空空只有一些技能的人,是前者在不断增加后者的供给,而非文科生怎样了理科生。
7、我自己作为上了车的人,虽然知道这样想很坏,但真的希望看到本专业缩招。
我自己的收入跟多几个、少几个本科生不挂钩,那点拨款对我们完全不算什么,巴不得少一点。
少一些人,也可以进行更为精细、认真的培养,对这些学生也是好事。
社会科学的科研,本来大多数人都是在营造生态,是无用的野草(包括我自己);极少部分是灌木,比如时下各种人才;最后只有凤毛麟角可以长成参天乔木,然后荫蔽很久,比如四大圣哲、马克思、韦伯、亨廷顿、金观涛这一类。
少一些人,也就少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人情世故,我们也许反而能够更踏实、更心无旁骛地,由着自己兴趣爱好、理想志趣做做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