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 文章总数:2700 篇
  • 评论总数:2825 条
  • 分类总数:18 个
  • 最后更新:8小时前
辰语AI

豫西农民小麦收成情况考察报告

本文阅读需要 48 分钟
首页 社会 正文

写在考察报告之前:收麦

最近家里在收麦,我想写一篇关于小麦收成情况的考察报告出来,先是花了几天时间通过查找网络资料、和田间的亲友叔伯打视频等方式问询情况,但深觉这样是浮于形式、成效不大。周末我请了假,抽出四天时间来帮家里收麦,同时也想做做调查,写一些东西出来。

m692k38q.png

每年河南的小麦收成情况都差不多:去年有雨,今年有风。都影响收成,一周前河南大风,小麦倒伏了不少,我刷到过不少相关的视频,弹幕评论区叹气声和怨愤声不少——但实际上这些叹气声我见的最多的就是在网上,田间地头是没有那么多的叹气声的。我爸妈、亲戚、村邻等面对小麦倒伏都很淡然,原因也很简单,你别看地里倒伏一大片,但充其量也不过几十斤麦,少卖几十块钱而已。几十块对于一般人来说都不是大数目,不至于心疼的不得了。但农村上了年纪的人除外,我奶奶一辈的老年人就非常心疼,你也能在田间地头看见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蹲在地里去拾倒伏的麦子(麦子倒伏不能扶,只能捡拾,一扶就断)。但老人毕竟不是种地的主力,像我爸妈这种四五十岁的人才是主力,他们农忙时操持地里,农闲时外出务工,不会对几十块钱太放于心。小麦倒伏影响的是收割,并非产量减少。今年麦价一块二一斤,相当于去年的一块零六分,上涨了一些,总还是喜人的。

m692k8sz.png

我写过几篇考察报告,《郑州搬运工人考察报告》、《豫西农村农民经济收入考察报告》、《河南农产品销售情况考察报告》等等,有不少同志私信问我写考察报告的方法,要学什么理论,要怎么做等等。其实我不懂什么理论,我只读过教员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寻乌调查》,别的都了解不多。那至于我的考察报告是怎么写的?我可以分享一下我现在写小麦收成情况考察报告的做法:你买一盒好烟,买几瓶水,最好再提一兜切好的西瓜,在下午四五点的时候沿着田间地头走,给人递一支烟点上,递一瓶水喝,跟人唠唠收成情况,这样你能获得非常多的一手数据,远比你网上书上看到的更加详实贴切。

但这样的做法(问法)只能写数据,你如果想知道农民对收入情况的看法、农民对土地的态度,还想在考察报告里融入人文情绪和感受思考,那么就必须去和人共同劳作了,你必须投入到劳动之中去,去和你所写的考察报告中写到的人物一起劳动,第一视角的体验和感受,胜过只问询记录那样效果的十倍。我非常乐意给人家帮忙(我干农活也是个好手),要不然你问了别人半天,人家收麦你再不帮帮忙,心里总是虚的。(他们看我是大学生,都对我能下地劳作感到新奇,你问什么,大家都还是乐意告诉你的。)

m692kfge.png

对于我来说当然不难,因为我家就是种地的,每年有空帮家里收麦和操持地,这也本来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但对于别人其实也没有多么难,你只需要在农民装麦的时候撑个袋子,帮别人推一下车,以切实行动帮助了别人,那么人家愿意和你聊的,就比你问一些数据问题得到的答案丰富的多了。

我还需要沿着地头走两天,大概到下周二,我应该就能写出考察报告来。与大家共勉。


豫西农民小麦收成情况考察报告

我自五月三十一日到家,到六月三日,四天三夜的时间,系统参与了豫西农村整个收麦的过程,并通过个人劳动、田间调查、问询采访等方式,记录了一些情况,所得数据和材料不少,故整理成潦草的考察报告,以供大家参考了解。

一、小麦粮食产量及农民收入情况

每年河南的小麦收成情况都差不多:去年有雨,今年有风,不确定的天气因素都会影响收成。一周前河南刮大风,小麦倒伏了不少。小麦部分倒伏造成的最大影响不是粮食产量减少,而是影响其余正常小麦的收割。如田间有部分小麦倒伏,农民会在收割机作业之前,拿镰刀把倒伏小麦手动收割,否则会造成机器碾压而造成部分减产。粮食浪费,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饶恕的事情。

今年小麦收购价为1.2元一斤,每亩地大概产千斤左右。如我家有四亩地,平均每亩产量为一千二百余斤,即每亩小麦售卖后有一千五百多元。小麦用收割机收割每亩需花费五十元,收割完后需自行装车运到粮站售卖。之后要紧赶着犁地(将麦茬打碎糅进土地)、播种(玉米种)、施肥(伴种肥)、浇地。几项完成以后,才基本结束夏初的农忙。

m692l3bg.png

自小麦从去年十月底种上开始,到如今六月初的收割,八个月的时间里,大概有如下几项支出统计:犁地为每亩三十元,种子每亩需四十元,化肥每亩一百五十元,追肥大概也这个价格,浇地需用水泵,水泵电钱每亩合约十五元(根据天气情况决定浇地次数),除草剂除虫剂增产剂等合计约为两百元......减去以上各项基本支出,每亩地净收入为八百元左右。去年小麦收购价为一块零六分,今年涨了一些,在产量变化不大的前提下,收入还是有所提高的(每亩地多收入一百多元)。

当然,以上这些支出肯定是抛却人工成本的,在计算收入过程中,我们一般不会将人力成本计算在内。拿我父亲叔伯等的话来说就是,人力是不能计算在里面的,这其中有一个人力的金钱衡量问题,你在厂里干一天一二百元,那半年多种一亩地,才余千八百块,厂里一星期就挣回来了,那照这么算肯定不如不种,但是不种怎么行?这是本业,你在外务工是因为农闲,老了后也待不到厂里,还是得回来,回来干嘛?回来家里好歹有个地,有个地,心里就踏实。

m692la2z.png

我在采访调查之时,会帮助农户一同收割小麦,当个帮手总归能起到一点作用,也能在劳动之余和人聊聊别的。在闲聊中我得知,今年小麦整体较瞎(瞎,河南方言,意思是干瘪不饱满),成色并不算好,但出乎意料的是,虽然单个小麦较瞎,但产量并不减少,故推断可能和喷洒的增产剂和近来天气有关。暮春以来,今年河南的天气较为正常,并未出现连绵阴雨天和暴晒天,这都是对小麦产量可造成影响的因素。但产量和麦种的关系倒是不大,附近几家农户的麦田用的麦种品牌并非统一,在产量上也并未有较大差异,故而可排除此项因素。

二、小麦收割流程

每年的五月末和六月初都是河南小麦收割之时,这段时间的天气因素对收割情况影响巨大。暴晒天倒还好,怕的是雨天和大风天。小麦成熟以后要在一周内赶紧割掉,最怕的就是下一场“烂场雨”,成熟了的麦穗本来重量就大,强降雨会让小麦成片成片倒伏。如果是长时间的降雨,空气里湿度大,小麦就会在地里发芽发霉,所以要抓紧时间让收割机下地割掉。去年这时候豫南地区因为强降雨造成小麦大面积倒伏发霉,许多农民欲哭无泪。

小麦成熟后农户会联系收割机(怎么联系这一点,将会在后文详述),收割机开到地头以后,收割机老板会丈量小麦尺寸,即用脚步量,量好之后报价,即一亩地收割为五十元,一亩五分地收割为七十五元等等。商量好支付完价格后,机器下地作业。收割机相较于人力效率极高,不仅能收割小麦,还能将麦粒和麦秆剥离。农户只需找一辆三轮车或货车盛置麦粒即可。一亩地十分钟即可收割完成。

m692lmgz.png

小麦收割时所荡起的麦尘和土尘很大,除影响视线外,对人口腔和肺部的侵袭尤为严重。但麦粒装车时必须人为操控,途中吸进过量烟尘也不可避免,笔者在帮忙时呛得直咳嗽,只觉鼻腔拥堵,喉咙发疼。农民大多对此已习惯,甚至还对我的“窘相”表示理解,他们打趣说这不是学生该干的活,说我不必帮忙。但我自然不肯听劝,我戴上口罩并递给周围人,一些叔伯接过口罩后戴上,也有一些叔伯会因为忙而表示拒绝,说“你戴吧,我不差这一会”。

小麦一般都在白天收割,夜晚照明不便,收割机司机白天劳累一天,晚上一般不出车,但有两种情况会出现夜割:一是因为天气原因,如第二天有阴雨天和大风天,那么夜晚收割是不可避免的,就需要争分夺秒,以最快速度在降雨大风来临之前完成收割;二是有的农户因为地偏且地少,或有遇到收割机不愿去的情况,农户一般会在夜晚收割机离地之前拦下,递烟送茶说好话,将其引到自家地里帮忙收割。有时收割机会忙到后半夜,也是因为特殊原因所致。

m692mnff.png

麦粒装车以后,一般直接会拉到粮站售卖,但也有农户将小麦存储到家里的情况。农户存储小麦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认为小麦价格不理想,故而想等价格有所浮动以后再行售卖;其二是按照农民思维必须储粮。为何必须储粮?用我奶奶的话来讲就是,不存点粮,饥荒来了,你吃什么?因而豫西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麦圈”,就是用铁皮和铝皮做成的大概三平方米底面积的可移动粮仓,高度可根据农户个人需要自行添加,因此储粮多少也可自行决定。麦圈占地面积较大,放置于屋中颇为不便,但往年在奶奶极力要求下皆有储粮。近年来在我的讲解下,奶奶认为“饥荒”情况不太可能发生,故而我们家中已不再储粮,麦圈也已空置多时。奶奶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对四十年代的饥荒,记忆犹新。

小麦售卖情况较为简单:车拉至粮站,车带小麦一起称重,之后车开进粮站仓库,卸粮,之后再称车重。前后计算,得出小麦产量,两两相乘,付款走人。父亲和叔伯售卖小麦时我皆跟随,他们得知小麦一块二一斤后的表现相当淡然,只是说相较于去年高些,语气和表情都看不出什么喜悦与忧愁,也并未表现出什么特别的情感。我在粮站蹲守半天,前来售卖的农户在得知价格后的表现也大致都如此。大家谈论小麦价格增减时的语气云淡风轻,像是在谈论昨天的天气。

m692mvsl.png

三、农户与收割机之间的矛盾

我在小麦收割的过程中,和好几位收割机农户主动交谈,得知以下一些情况:负责豫西地方小麦收割的机器,绝大部分来自于豫南地区,以驻马店和南阳为主。这些收割机会在五月时先南下至湖南江西收割,然后再一路北上,五月下旬在安徽湖北收割,五月末六月初在河南收割,然后继续北上,进入河北收割,直到在天津收割完毕后,南下返程。前后历经近两月,五月份和六月份,是收割机农户的主要的作业时间。

一台收割机需用一辆平板货车装载上路,故而收割机农户一般由一男一女两个人管辖,男的负责开平板车和收割机,女的负责记账收钱。笔者采访过两家收割机农户,皆是一男一女的组合搭配:一家是母子搭配,母亲近五十岁,儿子二十出头(和我年龄相仿);一家是夫妻搭配(二人皆四十来岁)。他们这两个月都要离家工作,白天进行收割作业,夜晚就住在平板货车的车厢里,一天不停一天不休,辛苦非常。在攀谈得知,他们今年的收割价格统一为五十元一亩,往年有六十元、七十元的情况,但整体波动不大。他们属“外地人”,因为收割作业来到异地他乡,和地方农民之间的矛盾相当复杂,值得着重记录。

m692n5s3.png

矛盾一,收割机与土地面积之间的矛盾。这一点表现为土地丈量上,收割机下地作业前,一般由农户自行参报土地面积,如我家有几亩地,几亩地几分地等等。假若说一亩地整,那自然不用多说,五十元即可。假若说一亩地五分地,那也不用多说,七十五元即可。但问题就在于土地并非统一规整,一亩地七分地、一亩地八分地的情况也常有出现。如若农户如实报,那自然按照价格严格收取,但如若农户少报,那情况就复杂许多了,毕竟报的多收割费用就高,报的低费用就低。

农户少报的情况分为两类:一是故意少报,即想占收割机的便宜,这一类占比较少(收割机农户原话);一种是不知情的少报,分地时就是这么点,但后来因为开荒或者修路等,土地面积发生略微增减,也不可能严格拿尺子去丈量,只能用脚步大概估算。前一种情况虽然较少,但遇到了也只能据理力争,遇到好说话的农户自然也能协调好,遇到胡搅蛮缠的农户则可能引起争执。后一种情况遇到较多,但收割机农户也一般不多计较,多收割一分地无非也就是少收五块钱,大家也不会因此有什么异议和矛盾。

矛盾二,收割机与农户个人之间的矛盾。这一点表现在对偏远土地收割上面,有些农户的土地并不和村里土地连成一片,可能是因为林地改耕地、果园改耕地等情况额外多出一块,也需收割机作业。这类地因为偏僻而收割机不便于行驶,往往“夜割”(前文已有解释)。一般农户想让收割机帮忙“夜割”,都以递烟送茶说好话的方式,但也有极个别农户霸道行事,为了“夜割”而有拦路不放行的情况(收割机老板原话),这和地方无关,每个地方可能都会有这种胡搅蛮缠之人,遇到了也往往只能吃个哑巴亏。毕竟收割机还有作业任务在身,不能在一个地方过分耽搁,明年倘若再来,避开就是了。

m692negc.png

矛盾三,收割机与地方“中介”之间的矛盾。有的地方村里,会主动有“中介”给收割机介绍农户客源,方便收割机成片作业,但每亩地需拿五元或十元提成。这类中介是收割机农户最热衷于见到的,因为他们介绍的作业区广泛且事少,不必单独和个体农户打交道,作业速度自然快捷。但也有地方中介所要提成过多、甚至少报收割土地面积的情况,这一点让收割机农户颇为头疼。如若退一步则自己收入折扣,如若不退则难免影响作业。收割机农户在与我谈到这一点时不禁哽咽,她声音沙哑,表情疲惫。

以上三种矛盾皆存在,但并不多,占据收割作业中的一小部分内容。与我交谈的两个收割机农户也多善良敞亮,他们如遇到村里有五保户、低保户等实在困难的家庭,帮着收割也就割了,也不需要为着几十块钱而过分纠结。在我问询过后他们对我支付采访报酬的行为极其抵制,坚决不收,再三拉扯之下我只得妥协,只好买几瓶水和一兜面包送之以示谢意。

四、农民对于土地的态度

农民对于土地的态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我父母为例的四五十岁的农民;一类是以我奶奶为例的老年农民。前者对于土地的态度很淡然,他们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去到过大城市见过世面,也能踏实在土地上辛苦劳作。因为见得多,自然对土地很淡然,比方说因为大风天气而导致部分小麦倒伏,他们并不会对小麦产量的减少而表现出忧心——你放眼望去一亩地倒伏一片小麦,但那充其量不过几十斤,几十斤无非也就几十元。在厂做工一天少说也能赚上百元,自然没有必要对于几十元的损失过分忧心。对土地的感情谈不上热爱,只是因为无法离开,无可奈何在其中占大多原因,只是生而如此,抱怨无用。这片土地上的人,也多以乐观度日。

m692nnrv.png

后者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对于土地的态度则明朗许多,即相当重视。他们重视小麦的倒伏、重视机器收割过后地面上可能遗落的部分麦穗。他们会在小麦倒伏后拿镰刀去割而不会弃之不顾(倒伏的小麦不能扶,只能割,一扶就断),他们会在收割完的麦地里弯腰寻觅,看见麦穗了就拾起装袋,从早到晚,一天充其量也只能拾取五六斤,也就是七八元钱。我沿着田间地头走,采访过一位在地里拾取遗落麦穗的老人,她近八十岁,虽然腰腿皆有疾病,但仍然精神矍铄,很是健谈,她的一些回答,或许能够为我们带来些许参考。

用她的话说,她早上天没亮就到地里捡拾麦穗不是为了钱,也不是过分心疼粮食,而是“闲不下来”,她一天中必须做点事情,即使这两天不来捡拾麦穗,她也往往会沿着县道走一大圈,总之一定要做点事情,只是最近恰好可以捡拾麦穗而已。她说老年人就怕躺,一旦躺了,那疾病往往就跟着来了,人是靠吊着一口气活着,这口气就是指做一些事情,或大或小的事情,对于她来说就是劳动。她不能容忍自己过多时间躺在床上,她认为让她整日整日躺在床上不如直接死了直快(原话),那样既拖累子女也折磨自己。这位奶奶对于年老时劳动的看法和我奶奶如出一辙,我奶奶八十七岁了,即使腿脚不便,但也必须要做一些小事情,哪怕刷个碗擦个桌子,不能闲着,“人一闲就要出病,自己做点事能有点用,也不枉又多活了一天”。

m692nvd6.png

河南农村的老人们是这么看待自己的年老生活的,即不能闲着。“不能闲着”的外在表现就是对于土地的执着与爱惜上面,他们会去地里捡拾麦穗,会在自家院子开辟一小块菜园打理等等,这是他们对于土地的态度,就是对于自己年老生活的态度。

不管是四五十岁的如我父母般的农民,还是上了年纪的老一辈农民,他们对于我这一代的态度十分明确,即要努力学习,考出去,不再种地,不再当农民。他们对于辍学肄业的子女是十分痛心的,对于我这一类“考出河南”的子女则不吝赞赏。即我虽然未能考出山河四省,但只要出了河南,只要离了土地,都是可以被称道的榜样,这也是他们所期望看到的。

五、农民对于“我”的态度

我做调查记录的方式不复杂:你买一盒好烟,买几瓶水,最好再提一兜切好的西瓜,在下午四五点的时候沿着田间地头走,给人递一支烟,递烟是态度,但不要点(天干,还是在麦地里),给人递一瓶水喝,跟人唠唠收成情况,这样你能获得非常多的一手数据,远比你网上书上看到的更加详实贴切。

m692o49g.png

但这样的做法(问法)只能写数据,你如果想知道农民对于收入情况的看法,农民对于土地的态度,还想在考察报告里面融入人文思考,那么就必须去和人一起劳动了,你必须参与到劳动其中去,以第一视角去劳作,胜过只采访记录那样效果的十倍。我非常乐意给人帮忙,要不然你问别人问题,别人回答了,别人帮了你的忙,你却不帮别人的忙,你心里总是虚的,踏上土地,唯有劳动,心才踏实。

我在帮忙的过程中,大多数农户都是说,来体验生活呀?他们都这么说。体验生活?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他们又为什么异口同声这么说?原因也很简单,他们认为我这一代就应该远离土地远离耕作,不要我们也承受种地之苦,我们不懂耕作不参与耕作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的劳作也是为了让下一代不至于步其后尘,这就是他们朴素的愿景,也是他们对于我的态度——我不该出现在麦地里,即使是我出现了,也只能算是“体验”。而并不是人生命题的本身,他们把我择开看,他们认为我不该在这里,这不是我该做的活,这是他们的命,而不应该是我的命,如若我的命也是如此,那么他们就白辛苦白培养了,所以我是来“体验生活”的,而并不应该是我的生活本身。

m692od0i.png

六、总结

在家的四天三夜里,我几乎没有落下任何一处收麦的环节,我经历了中午头排队等收割机下地的几个小时,在收割机扬起的麦尘下咳嗽,“夜割”时蹲在路边和收割机农户交谈,夜深后在收割机农户离开前跑着去给人送水,早上四五点起床去地里“占泵”浇地,又在晚霞出现的时候抱着浇地的水管回家......我从未如此设身处地理解和感受过父母的苦农民的苦,我也从未经历过面对过收麦的阵仗和起早贪黑为了抢收的慌忙,我父母叔伯他们已经经历了半辈子,我奶奶她们已经经历了一辈子。他们都早已习以为常,他们也不太理解为什么我专门请假回来,在田间地头拿着纸笔跑来跑去,这个地方似乎应该是被遗忘的角落,不应该是我刻意回来观察和记录。

我清楚这篇考察报告会因为个人理论不足、时间的仓促、和文笔能力不够而缺陷过大,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我回家参与整个收麦过程也本就是分内之事,没有广泛调查和实地采访的隆重与真实,故而所写内容粗陋较多。实是抱歉。大家如有什么好的建议,或对报告内容有什么补充,烦请在评论区告知,谢谢大家。


写在考察报告之后:河南农民就在于一个“熬”字

最近河南旱天多,已有俩月未下雨,我父母白天需摆摊售卖西瓜,晚上要紧赶着去排队用泵浇地,玉米苗几欲旱死。我在和我父母通话时,能明白他们的态度,他们并没有对地里干旱的情况多加上心——少浇一次地无非减产些,如若为了浇地而累出热出病来,那是相当不划算的。唯一对土地收成过分上心的,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这一点在前面的《报告》中有提到。今天是6月27号,天气预报说明天河南有雨,我们都在盼望着雨能下大下荫(荫,指雨能浸湿农作物根部的程度),若如不下雨或者雨小,那么就又要扛泵连夜赶着浇地。如在浇地我也会跟着去(前段时间因为毕业不在家),到地里走走,和农户一起浇地,同时也唠一唠,写一篇河南旱灾情况调查实录出来。在写这一篇实录之前,我们先来谈谈上一篇考察报告的不足之处和那些未曾言及的部分。

m692ouot.png

考察报告有个很明显的缺失,即缺乏目的性。报告通篇看下来,客观陈述居多,主观思考也夹杂其中,但就是缺少目的性。我们以往读到的教员所写的考察报告,不管是《寻乌调查》还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都有很明显的目的性,是为了解决某项问题而深入其中调查研究的。我的这篇《报告》提到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农机手和农户之间的三个矛盾,这一点可通过购买GPS定位仪,由村干部收割时出面协调等方式解决。其二是种地收入少、农村老年人爱惜土地,中年人对土地感情寡淡却脱不开身,老年人和中年人鼓励年轻人早早脱离土地奔向城市,三代人面对土地有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因而产生了不同矛盾。这一点,值得我们着重思考。

在调查途中,我和许多个老年人坐在田间地头交谈,他们并非真的热爱耕作,年轻时是因为大家都耕作,自己也这么着耕了几十年,到了年老,则是因为“闲不下来”和过分的节俭了。这种节俭向来都有且相当深刻,翻垃圾桶捡瓶子和弯腰在地里捡拾麦穗没有区别。他们说“闲着也是闲着,一块两毛钱也是钱”,他们说“得活动活动,那就拾掇块菜园吧”,他们说“那瓶子恁好,扔了多可惜,那麦穗恁散,不要了多可惜”,他们说“你没有经历过饥荒啊,恁表舅爷的伯就是饿死的啊......”等等等等。他们没有怎么出过远门,没有怎么见过外面的世界,一辈子没有吃过什么好的东西,守着土地,守着老屋,一天天过去,谈不上热爱,也谈不上厌倦,更谈不上怨天尤人,他们言语中充满平静与乐观。故而如我奶奶这般的老年人,她们对于土地对于耕种一辈子的态度,即是一种坦然和完全接受了。

m692p1vw.png

如我父母般的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们对于土地的态度也足够明晰——想脱离但又不得不耕种。他们上过学,但是是考学的失败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辍学(辍学更多是因为客观原因),年轻时或也南下打过工,但终究是又回到土地上了。不管是种地也好,放羊也罢,他们一开始继承老年人的生活光景时可能还会有抗拒,但一年两年过去,孩子出生以后,他们就脱不开身了。他们二三十岁时或许还有别的想法,但十年二十年过去,有想法也被磨没了,但是他们又不想把自己年轻未实现的理想强压到后代身上,他们只能和自己的父辈一样,尽力把第三代,也就是我这一代赶走。最好的赶走方法是考上大学,即使是辍学了,也希望我们能够在城市找工作,而不是守在土地上继续一天天的熬。他们也不太清楚现在城市里的内卷和躺平,但他们很清楚一点,即不能让年轻人一直待在地里,不想年轻人也和他们二十多岁一样因为无奈而回,回来后触了地就扎了根,然后就又是一代人的循环。

m692p6v7.png

河南的特产有胡辣汤、揽锅菜、烩面等等,这些饮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熬”,需要文火慢炖、慢煨、慢熬着。生活也一样,就是“熬”。熬什么呢?熬光景吗?熬小麦收割?熬牛羊成群?熬孩子长大?或者说不是在熬具体的什么事,而是对待生活本身的态度就是熬。你把羊群赶到吃早的地方后坐在树桩子上,你蹲坐在地头看着浇地的水管喷着水,你依靠在老树上看着收割机转来转去,远远看去你有一种疲态,但在疲态之中还有一种平淡,你说不清楚是在熬什么,太阳逐渐偏西,小麦绿了又黄,总之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疲态是一直都有的,只不过是年少年老的区别而已。在这种生活的“熬”中,谈不上发愁,也谈不上喜悦,因为再大的苦难来临还是一个熬字对付,再大的喜悦过后还是一个熬字为生。这不是麻木,也不是逃避,这像是一种被束缚太多的无奈之举,是一种方法,或者说,是一种解释,一种对平原的解释。

m692pj0d.png

在之前写《豫西农村农民经济收入考察报告》时,我和小时候一样随我叔伯放过几天羊。叔伯放羊的时候把羊赶到斜坡上,然后自己坐在一根枯木桩子上(有时坐在地上),有时一坐就能坐一个小时。我问他,你坐在那在想什么?他说他没想什么,有时候坐时间长了都忘了自己是在坐着了,还以为自己在放着羊赶羊呢,但一愣神过来自己确实是在坐着,但那赶羊的好像另有其人一样。叔伯这种放羊时的出神,和农民在地头时盯着麦地发呆的出神是一个性质,都在于进入了“熬”的精髓,把自己熬成了旁观者,似乎从事繁琐和沉重劳动的不是自己,而是另有其人一样。自己在劳动之中置身事外了,但自己的手脚又确实肌肉记忆般地在忙着走着,偶尔的思想精神的游离,是他们面对几十年如一日的“熬”不多的一种放松方式了。这就是中年人对待土地的态度。

m692ppj1.png

到了我这农民三代,也有着对于土地的态度,即小镇做题家,要考出去,要不负所望,要远离土地。我们有幸考出去了,逃离了耕种的土地,又希望能有自己的土地,即有编制的安稳的工作。我们单纯的认为,考出去离了土地,就能摆脱“熬”的命运,但其实不然。“熬”有很多种表现方式,或以平原上望不到头的麦田为表现,或以做不完的题海战术为表现,或以改不完写不尽的报表稿子为表现。河南人在熬,年轻人在熬,除了那些春风得意的人,其余的都在熬,内卷或躺平,都是在熬。你拼命读书拼命刷题拼命内卷,又拼命提高认知拼命体验外界,这些都只能减少“煎”的程度,但“熬”丝毫未减。

m692pv25.png

但农民在这种“熬”中,又有一种豁达和乐观,他们在与你交谈时并非愁容满面,疲态是有,但笑容也很多见。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可以把自己熬消极,也可以把自己熬精神,甚至也可以把自己熬乐观。老年人能够通过纵向对比,即对几十年前苦日子的对比来印证当下的好,从而对当下生活持乐观和感激态度。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她们见识不多,没有对城市的养老金横向对比,也就不知道差距的所在,另一方面是因为她们对生活本身的泰然态度,这种泰然处之的态度并不是出于乐观和幸福,而是因为她们几乎所有负面情绪早已被现实生活消磨殆尽。

在写几篇考察报告的途中,我和不同年龄段的人交谈并同为做工,据我对我自身和同龄人的审视、对父辈亲戚的观察和与祖辈的接触,我发现人的情绪变化随着年龄成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三十岁之前的情绪早期,这期间人的喜怒哀乐非常分明——愤懑、恼怒、嫉妒、愁闷、忧虑、鄙夷等等情绪都十分分明,对于人或事都有着非常明朗的态度。第二是三十岁到五十岁的情绪中期,这期间人的情绪感知开始模棱两可,变得不那么被人看出来,高兴或愤怒都表现地不那么明显了,喜乐的情绪开始弱化变淡,怒哀的情绪开始杂糅合一,总之就成了一个字,熬。

m692q1nh.png

第三是中老年阶段的情绪后期,这期间人的情绪开始变得开明和坦然,这种开明和坦然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足够多的风浪和阳光,一方面也是真的打心眼里不想计较那么多了。不过这种看似与现实泰然处之的生活态度并不是正面的,可以说是一种安之若素,是一种妥协了。从另一种角度看,这也是一种和解。我在与老年人一起劳动或交谈时,能够深切感知到这一点。

我在考察报告中提到的放羊的农户、种地的农民、卖菜的中年人、瞒珊的老人等等,他们的情绪基本都处在第三阶段。我在和他们一起劳动之余多问一些问题记一些记录,他们的回答也多半是无心之举。你只能从他们的回答中听出疲惫,听不出情绪如何,所以你很难通过他们的情绪来判别他们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当下现实的看法。既然不好判别,那你也自然无权去代表他们发出什么呼吁表达什么愤怒,你只能做个客观的记录,做些力所能及的物质上的帮助。这一点,是我在考察报告中未曾提及的,但也是尤为重要的。


UP主创作不易,点个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请配置好页面缩略名选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