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爸爸辅导作业气到心肌梗死”上了热搜第2。
40岁出头的杭州张先生,除了工作,生活重心几乎都在儿子身上。
儿子面临中考,张先生更是焦虑,额外给了很多高难“加餐”,导致父子经常争执。
这天,“80后”与“00后”再次爆发争吵,张先生只觉胸痛难忍,呼吸困难,妻子拨打120送医,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孩子崩溃、家长坍塌,都是当下内卷环境的一个缩影。引发我们思考的是:
教育何以变成了这样?如此卷法有出路吗?
01
当下教育与未来背道而驰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人工智能正以雷霆之势改变世界,极其迅猛,且不可逆转。
今年两会期间,“人工智能+”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AI)教育。
然而现实中,从一间间教室,到一所所学校,还在用过去的方式培养未来的人。
一位位辛勤的园丁在加班加点,一个个风华正茂的孩子在题海中挣扎。
多少大学生寒窗10多年,最后沦为快递员。美团300万外卖大军里,本科以上文凭已占到了 30%。
985、211的骄子被企业低工资、烂岗位各种PUA。北清斯坦福剑桥毕业生,也为了一个街道办事员的编制打破脑袋。
辛苦播下了龙种,收获了一个个跳蚤。
身边很多职业的消亡已经呈现加速度。拷问我们的是:
靠刷题能培养出AI干不掉的能力吗?
校园里的多数孩子,将拥抱未来,还是充当炮灰?
02
孩子生命力被过早耗竭
人类学家项飙在今年提出“生命力”这一概念,指出教育系统正在大范围“捕获生命力”。
通过无止尽的上课、刷题、考试等捕获学生的体力、长期注意力及意义赋予能力,只是为了获得高分。
这种“捕获”是无声的、巨大的,又是持续不断的。
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已稳居世界第一,近20%超重肥胖。有数据表明: 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以及耐力等各项身体素质全面下滑。
弃学、厌学人数日多,低幼比例增长。数据显示,现在的中小学生厌学率超过70%。
我国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0%,小学生抑郁检出率为10%。
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
千姿百态,自由舒展,相互依存,彼此辉映。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但现实的教育成了一片速生林,整齐划一,拼命朝一个方向生长,相互绞杀。
看起来又高又大,其实外强中干,用途狭窄,来点风暴、病虫害则全军覆灭。
校园的监控已经全方位覆盖,教学楼装上了密集的防盗网、限位器,让人分不清里面是学生还是囚徒。
这些孩子活着,物质条件优渥,却内心荒芜,感受不到与世界的联接。
他们被层层包裹,却被无力感淹没,找不到生活的意义,生无可恋。
03
无闲暇不生命
学者马国川有一个观点认为:
在当代社会,自由比勤奋更重要。
因为未来社会更重要的不是体力劳动,而是创新和创造能力。
休闲不是无所事事,浪费生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闲暇出智慧”。
剑桥大学有喝下午茶的习惯,喝着喝着就喝出了奇思妙想。剑桥大学布罗厄斯校长曾不无骄傲地说:
“瞧,喝下年茶就喝出了60 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那些顶尖的科学家,大多有过顽劣不堪的童年,在野地里疯天疯地。
或者亲自孵蛋,或者养毛毛虫,或者痴迷于发光的水母,甚至动手解剖一只校长家的狗。
这其中自然生发联想、求异、发散、归纳、演绎,孕育着未来的伟大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能自主掌握的时间。”
闲暇的状态,恰是智慧的产房、创造的温床。
但我们的孩子却在“朝六晚十”中年复一年,在“两点一线”中把生命局囿在四角的天空下。
他们的时间安排以分为单位,美其名曰“争分夺秒”;他们的口号是“生前何必久睡,死后必定长眠”。
每一年,“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的话题都会上热搜。
这些“带病生长”的孩子,会成为大学里的躺平学生,以及社会上的空心人。
北大曾对00后大一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测,发现30.2%的学生厌学,40.2%的学生认为人活着没啥意义。
教育学者黄灯发现,如今的大学里,男生们竟然不再追求女生了。
她说:
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抗生素、激素,到了大学时代,终于结下了漠然、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的恶果。
这不是偶然,这是必然。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不知闲暇为何物,就不知生活为何物,生命为何物。
我们不是没有孩子,而是被催熟成白发苍苍的老人。
我们不是没有大师,而是被过早搞死在了起跑线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教授姜伯驹认为,关键还在基础教育出了问题。
不要老埋怨别人卡住我们脖子,主要还是我们的教育卡住了自己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