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铮拍《逆行人生》,争议比正片来得快。
8月9日电影正式上映之前,一张海报已经引起了观众的不适——徐峥等演员饰演的外卖员在前排笑容灿烂,没有名字的外卖员在后排面无表情地忙碌。还没进影院大家已经得出结论:快乐是富人对穷人一厢情愿的想象。
在片中,徐峥饰演的大厂高级别员工遭遇裁员和年龄歧视,加上父亲突然病重,这个家底在P2P爆雷中被洗劫一空的中产家庭无法再应付高额的房贷,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他不得不当起了外卖员,慢慢学习和适应他们的工作机制。这样的外来者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外卖员的真实工作强度和生活现状,却无法满足观众的更高期待,即对更深层的问题进行探讨,比如,贾冰饰演的外卖站长教育骑手遇到保安阻拦要“刷!冲过去!”而他当保安队长时对外卖骑手的制胜方针是“咔!拦下来!”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冲突被以段子的形式一笔带过。
其实如果真的看过电影,人们会发现海报中的笑脸,是外卖平台向骑手发起的一项考核——随时可能弹出的微笑拍照测试,骑手即使摔倒在地也不得不进行“微笑打卡”。电影呈现了这种系统设置对人性的无视,但接下来叙事却走向了骑手如何通过努力和自我说服最终适应了系统。
这对于观众来说当然不够。或许徐峥本人确实无法做到完全共情底层,因为他从来都不是,中产焦虑才是他的舒适区。
徐峥擅长演中产,也擅长拍中产。《囧》系列里的中产形象不能说不典型,一张得体但疲惫的脸、永远是商务舱的机票、一团乱麻的亲密关系,以及不上不下的处境。他怎么也不至于是坏人,最终也会成为好人,在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后,进入草根的世界体验一番、接受来自底层的教育,迎来知错能改、阖家团圆的大结局,每个人都有光明的未来。
彼时电影市场的消费主力军,仍是欣欣向荣的一批新中产,尽管徐峥电影中的狗血段子不少,但还是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审美趣味。自此之后,从《我不是药神》(文牧野导)的成功,再到《逆行人生》的话题度,我们可以看到“徐峥式中产宇宙”的进步,它正无限趋近我们当下的现实——从帮扶讨薪民工到成为外卖群体中的一员,中产们完成了质疑普通人、理解普通人、成为普通人的“蜕变”。
《逆行人生》中最能引人共情的部分,也恰恰是导演徐峥和演员徐峥拿手的中产视角。所谓中产生活在一场人事约谈之后即刻瓦解,这一点拍得很真实。你看,中产还不起房贷,中产交不起孩子学费,中产也没有本事不生病。
平心而论,《逆行人生》比《囧》系列成熟得多。只是徐峥进步的速度,赶不上时代变化和观众成长的速度——《泰囧》中徐峥饰演的成功人士告诉王宝强饰演的葱油饼摊主可以开葱油饼连锁店,展现出区别于草根的创业思维,然而到了《逆行人生》中,前大厂程序员研发出“路路通”小程序,只是方便了他更好地成为算法机制下的牛马而已,这是中产也无法逃避的残酷现实。
片中有一句话说,“脱下孔乙己的长衫,还没有成为骆驼祥子”,但凭什么就一定要接受当骆驼祥子的命运呢?外卖员的苦累血汗皆因送餐倒计时而起,片中爆发了一场外卖员之间的冲突,长期占据“单王”位置的大黑被其他外卖员联合攻击,因为他的速度使得平台提高了对所有人的要求。显然外卖员的难不是由一位跑得更快的同行造成的,我们这个时代无尽头地要求更快更快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然而电影无意在此恋战,一顿大酒,冰释前嫌,所有人还是拼了命地“准时送达”。
尽管将“敢说能说”的责任交给一部电影未免太沉重,但人们仍期待在“不成功是因为你不够努力”的精英说辞之外,能听到一些真正宽慰人心的声音,比如不想笑的时候其实可以不笑,跑得慢一点也没有关系。对我们来说,徐峥式的中产变形记常有,片尾彩蛋中的普通人声音却很少被真正听见,他们的面目在发展的浪潮里变得模糊。有多少正奔驰在路上的外卖员,能有时间抬头看那一束阳光呢?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恺哥
责编 杨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