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据网络上说,太原12天时间发生了11起跳桥事件,折射出个人在工作生活爱情等方面的压力和无奈,弱势群体难以为继的社会困境。
面对一个个生命的逝去,我很心痛。
但看完新闻,我更想问问,他们怎么了?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他们宁愿选择结束珍贵的生命,也不愿意活在这个世界上。
前一阵刚读完蔡磊的《相信》,看到了正在靠近死神的蔡磊,就算是不治之症、渐冻症晚期,也没放弃同命运抗争。
可能会有很多人说,那能有可比性吗?蔡磊多有钱,还有那么多资源,他哪有那么大经济压力。
可是蔡磊也是穷人家孩子出身,上学时失去了父亲,靠一路打拼,成为京东副总裁。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我不想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
但还是想说,普通人的生活里,很少是绝境,只是我们容易画地为牢。
01 人的生理结构一样,思维和认知却不同
知道那个调研鞋子市场的故事吗?
一家制鞋公司正在调研国外市场,前后分别派不同推销员到非洲一个国家了解市场,一个推销员考察后得出结论:“这里的人不穿鞋,没有市场。”而第二个推销员却说:“这里人不穿鞋,市场巨大。”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去分析判断,得出的结论却大不相同。用不同的判断指导行动,结果自然也会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将狗狗放在难以躲避的电击区域内,并且用笼子锁住,一开始狗狗在接受电击后,会非常“积极”地扒着笼子,希望逃避这种电击。
但是在重复电击,并且一直无法逃避这种情况时,狗狗们减少甚至不再逃避了。就算后来开始电击前,把笼子打开,狗狗也不再逃避电击。
这在心理学上叫习得性无助。
人们在以往的经验里遭遇一系列挫折和失败,就容易在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产生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会让人们的心里从试图逃避挫折,即使能够摆脱困难,仍然会心甘情愿的放弃。
习得性无助的出现和非常多的因素有关,生活的客观大环境、原生家庭、生活上的不良状态,不当的评价方式以及个人思维上不正确的归因方式,都可能产生无助感。
02 了解自己,改变认知和行为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是过去很多年在一定的环境下形成的,带着原生家庭的痕迹,也带着成长轨迹的积累。
在不出现重大事件的情况下,大部分人情愿看着美好的假象,也不会愿意去反思和面对自己的不足,更不容易去改变。
因为改变意味着突破舒适圈,意味着重新看待过去的一切,重新建立认知模式、思考习惯和行为模式。
这并不容易。因为人性追求快乐,避免痛苦。
但是,只有真正察觉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模式,看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看到自己的天赋与特长,才能达到真正的突破。
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会因为别人的话和外在环境给自己设限,也不会被困难挫折所阻碍,充分利用自己的天赋特长,发挥到极致。
03 多维视角,看到天地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看自己想看到的,相信自己相信的,放大这个世界带给自己的痛苦。
花开花落、弱肉强食、生老病死……可是这都是自然万物还有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
人的一生不是直线,总有起起伏伏。
如果当下觉得困难了,想想以前做了什么,现在怎么做才能避免未来类似的苦。
如果遇到挫折了,想想挫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心中装得下委屈,在不断受挫中塑造提高自己。
总结任何历史规律和个人经验,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时候,一定是遇到挫折最大和痛苦最多的时候。跨过去了就成了垫脚石,跨不过去成了拦路虎。
骑自行车的总是容易羡慕开豪车的富有,开豪车的可能也在羡慕骑自行车的自在。
从历史、未来、世界、他人,多维视角思考,也许未来还有很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