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 文章总数:2508 篇
  • 评论总数:2804 条
  • 分类总数:18 个
  • 最后更新:4天前

骂老板走红之后,她为什么背刺打工人?

本文阅读需要 12 分钟
首页 观点 正文

这两天有人说王妈的塌房了,和猫一杯类似,这位博主全网1000多万粉丝, B站也有200多万,但是我不怎么看这种竖屏短视频,所以出事了才知道有这么个人,我也顺便给大家介绍下。

出品公司叫荒野文化,他们拍了部短剧,《重生之我在霸总短剧当保姆》,主角就叫王妈。在剧中,“王妈”人设为不当受气包的爽文保姆,靠从普通人视角出发反霸总套路,收获了千万粉丝。

博主在自己的视频里面演普通打工人王妈的觉醒年代,而公司则算得上杨白劳化身,不但不保证双休,居然还得自带电脑。最好笑的工作室底层打工人月薪不到6000,戏内保洁工王妈都能拿到7000块钱,戏外王妈扮演者已经喜提保时捷卡宴了。每次视频还能有个好几百万播放,我们这种臭底边键政人做视频,能有个100万播放都算爆款。别说普通打工人,我看了也不平衡。

嘴上心疼打工人,背后让打工人心绞痛。拍视频时候,一个月薪七千你给老板卖什么命,戏外主打一个剩余价值率拉满。任何双重标准背后必然有着统一的价值观。

当然, 如果按照常规来讲,我可以从朱一旦聊到王妈,再聊到我自己,谈谈在互联网上做内容多不容易,最后跟大家痛批一下无良老板,呼吁包容理解,人民日报针对这件事的评论显然也是这么干的:

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让崇尚劳动蔚然成风,让涓滴努力汇聚成国家向上、民族向前的浩荡江河。

但这种批判显然只是一种程式化的表演,不痛不痒,更容易沦为一种,唉资本的同义反复,要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我们要看资本主义自身的历史:

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马克思讨论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宁、葛兰西、卢卡奇讨论的垄断资本主义,以及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媒介的发展而导致的后组织化资本主义。

在马克思的时代,商品化的物质生产统治社会关系,马克思在观察这个社会之后,解释了资本如何通过商品拜物教统治个人,如何把人变成和他相异化的东西,如果大家还不懂,看看自己城市中心金光闪闪的商场大厅就能理解了,那里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物对人支配的集中体现。

随着工业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特别是当代大众传媒的兴起,商品社会开始转变为景观社会。德波的《景观社会》开篇断言:

“现代化生产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堆积。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这句话作为整本书开头第一句,也是最脍炙人口的一句,可能不少朋友都听说过,但这句话听起来很虚无缥缈,神神叨叨的,像哈利波特里的预言玻璃球子。

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里景观太多了,互联网上早已经充斥着这些事件,只是很多普通人不知道如何形容和分析。从毫无征兆爆红的天水麻辣烫、怀旧风滤镜主导的火车站直播、十块钱三条雀巢的阿姨手冲咖啡,这些被各个平台所主导的媒介事件,一方面构成了一部美好的媒体图景,足够让每一个观众都感到神魂颠倒,头晕目眩。而这些事情又足够鸡毛蒜皮,不知所谓,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存在与消失都不影响绝大多数人的普通生活,存在于公共空间的唯一价值就是作为字面意义上的景观被观赏,在最终告终之后,又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这些事件聚集在一起,就构成了所谓的景观。

人是对真实的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权利,但景观的影响让人丧失了对本真生活的渴望与要求,而资本主义系统则依靠控制景观的生成和变换来操纵整个社会生活。

这样说如果还是有点复杂,那还是看看理塘丁真吧家人们,人们对其的厌恶和嘲笑一瞬间点明了景观的本质。

电子屏幕上面呈现的那种眼花缭乱,在这种引导之下,真实的物及其使用价值不再重要,要的是被符号建构出来的物的意象,消费的过程首先是对意象的消费。必须网红,必须打卡,必须发朋友圈,必须自我展示,必须从常规的消费当中跳出,进入一个被许诺的虚构世界。

在马克思和列宁的时代,虽然物化统治着一切,但物毕竟还真实地存在着,福特车和大豪斯看得见,摸得着,也有实际的功能。到了景观社会中真实存在的首先是虚像,至于真实的现实世界是否如媒介所说的一样。已经不再是主要问题了。景观吸引了绝大多数注意力,正是这种追求又反过来保证景观社会的自身的稳定统治,这柔性统治所制造的幻觉是非暴力的,德波将其归结为:说谎者就是我们自己。

而微短剧和短视频则是这种柔性统治的集大成者,从美食到旅游,从穿搭到购物,从健身到游戏,我们经历的一切都成为了视觉符号的呈现。我们不再需要去经历现实,只需要接受那块电子屏幕呈现给我们的拟像,拟像即真实。

王妈背刺打工人的深层原理就在于此,剧里边宣泄打工人情绪只是一个拟像,但这种拟像对观众是超真实的,不少人自然而然地认为博主会对自己的员工能相当怀柔。当屏幕上的温情和关怀一结束,一切又重回现实,和剧情就会产生巨大地断裂。

在本质上不论这些微短剧表达任何主题,它们本质上已经景观化了。

安抚无产阶级心灵的文化产品本身就是压榨无产阶级的产物,这段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无产阶级被压榨出来的产物,反过来作为精神安慰起去填补无产阶级的内心。在景观灿烂的光环背后,弥漫的是普通人身上被指配的平庸,普通人越平庸,景观就越诱人。短视频里的王妈之所以光亮耀眼,恰恰是因为平庸大众的反衬,这是一种他者认同的辩证法。

扮演牛马、超越牛马、压榨牛马,这种冲突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景观社会的存在:景观—观众的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秩序的牢固支座。观众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抗,现在也成为了一种可供把握、可供利用和咀嚼的热门话题,时尚单品。无论再怎么强调打工人在职场的进退维谷,追求独立自主和反抗精神,这种短剧在生产的时候所遵循的规律和歪嘴战神,龙王赘婿一类的作品没有任何不同。一切会发生在其他商业公司里的里的事实,都会以同样的规律复制在拍摄王妈的公司里。它们的作用也不会有任何区别:那就是不起到任何作用。

我们再回到居伊德波的那句开场白: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堆积。这些竖屏剧根本没有作为文化产品的打算,生下来的唯一目的就是制造商业价值后被消耗掉,被遗忘,成为堆积在角落的尸体。和期货死人置气,仿佛又有点小题大做。

王妈剧组背刺打工人恰恰带来了一片红药丸,给了打工人回到现实生活的机会,从景观带来的逃避当中意识到自己的现实地位。

当然,我在这里通过写文章指责景观,也不免会部分地变成一种景观,我们不可能完全逃离景观,但至少,幸运地看到这的你应该意识到并反对它的存在。


UP主创作不易,点个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请配置好页面缩略名选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