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认为“反映百姓疾苦就不是好作品”,而是认为这种主题没什么新意。我也是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通过接触现实生活中的人我知道,大部分人并不在乎什么新思想,而只喜欢在“别人重复了一百万遍的思想观点”上去讨论问题。
要说“反映百姓疾苦”,古人已经表达完了,比如杜甫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等等。
当代反映百姓疾苦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日光流年》《蛙》,《活着》,《第七天》,《许三观卖血记》。你可以认为莫言和余华的作品都是反映百姓疾苦。影视作品,《无名之辈》《漫长的季节》《隐入尘烟》《我不是药神》等等。真是多如牛毛。
网文里面反映百姓疾苦大多都是“架空历史”,比如最近热播剧《庆余年2》,描写了范闲为了小人物到处奔走的故事。尤其是卖菜的老金为了赎回女儿,把命都给搭上了,观众看了无不为之动容。这部剧揭露了皇子为了争夺皇位,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草菅人命在他们看来不值一提。
我不喜欢看“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因为没有什么新意。关于这方面的题材,我更愿意看一些社科类书籍,社科类书籍是总结历史规律,然后发现新思想,新观点,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百姓疾苦。
你强调百姓疾苦强调了几千年,就没有琢磨出点其他东西出来?翻来覆去地强调这些,意义何在呢?我们当(谐音)建立的背景,正是要解决百姓疾苦。你看,我们现在活得多么好,大家看了李娟的《我的阿勒泰》,说这部剧治好了他们的精神内耗。以前的百姓多么苦,连生存都是问题,谁会考虑“精神内耗”的事情呢?当你考虑治愈精神内耗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生活变好了,很多人已经不为吃穿发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