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 文章总数:2264 篇
  • 评论总数:2498 条
  • 分类总数:18 个
  • 最后更新:一天前
推荐知识

教育批判(第21次修改补档)

本文阅读需要 74 分钟
首页 知识 正文

前言: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以实现人的解放为目的“学习活动”最终指向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它本不应该成为过度竞争的手段。现代人对自由时间的渴求,迫使社会通过科技的发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这导致社会节奏不断地被加速,“竞争逻辑”越来越成了我们做事的主导方向,以加速学习来提升科技工具的运用能力,成为当代劳动力的一种选择。自由自觉的学习方式被扭曲,学习的本来价值遭到扭曲。现实中,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过于忙碌而没有时间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赔上了健康。我们越来越感到自己就像滚轮里的仓鼠,只要稍微喘口气就会落后,这已成为阻碍人们体会美好生活的一大难题。在无节制的市场竞争中,“获利原则”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效益原则也被引申出要求尽可能地加快速度,和时间赛跑,争取让每一分钟都能够换算成它的经济利益,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的意思。在现代社会,竞争原则显然不只存在于(以成长为导向的)经济领域,事实上,这种原则支配了现代生活所有领域的分配。社会加速时代的竞争逻辑也带来了学习教育上的过度竞争,使实现自由个性的学习领域变成了“你输我赢”的竞技赛场。纵观我们当代人的生活现状,我们的收入、学历档次、社会地位、子女成就等等的获得和维持,无一不在竞争,而这些都与学习的异化脱不开干系,这样,学习就变成了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手段,甚至形成了“原地踏步就是一种退步”“小步慢跑也是退步”这样不进则退的思维方式。为了保持优势,人们就要进入“永远竞争”的世界。这种竞争逻辑一旦成为社会加速的推动机制,就给人们的学习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开篇:

(暂不讨论个体原生家庭中的封建式“中式教育”)

普鲁士模式的工厂教育、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普及式的义务教育/平民教育,再加上一点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影响,甚至还带点封建社会科举制的影子,这些共同组成了所谓的“中式教育”。不过依我看,批判教育就批判教育,没必要扣一个“中式”的帽子,容易被网络爱国者们群起而攻之,现在的教育模式其实和当年苏联早期的教育模式差不多,在这种制度下的国人,似乎终其一生都只是在进行一个不断量化、标准化、同质化的过拟合的过程。(由于“中式教育”的涵盖范围过于广义,本人又不想分点,且本文部分文段并不是同一时间创作,所以部分段落暂时沿用“中式教育”这个名词,且行文逻辑并不流畅,有重复论点,请见谅)

单一的社会评价体系让个体的容错率极低,失去了试错成本和试错机会,人们都在为了社会评价活着,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优绩主义的味道。包括孩子们在内的所有人都被单一的KPI困住了,就比如“分数”和“财产”,人应该是全面的人,不应该是单一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我的价值,单一的结果必定是生成行尸走肉般的格式化机器,社会主流功利价值观扼杀人的个性自由和创造力,并塑造了线性思维和功利主义的思维导向。

现阶段的阶级社会都需要一种制度,来承担筛选教化和阶层流动的功能。很多人大谈特谈应试教育给了阶层流动的机会,而实际上即使是八股取士,也提供了阶层流动的机会。如果现在阶层流动的制度从应试教育改成谁放的屁多,那么脱颖而出者是不是也要感谢自己放的屁多呢。我们不应该挑选适合被教育的学生,而应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忽视阶级差异和阶级局限性等因素,不断鼓吹阶级流动性,以掩盖阶级矛盾,是资产阶级用来迷惑无产阶级的惯用手法。形如高考,只不过是给无产阶级一种极度微小的阶级跃升机会来维持社会稳定并转移矛盾,从客观事实上看(后文会提到),它已然成为了阶级再生产的工具。

应试体系的主体效能就是筛选和竞争。至于目前教育模式的竞争状态,因为进入存量经济时代/产能过剩型社会的缘故,就更是离谱了,恶性竞争严重,在这种以零和博弈作为前置框架的竞争模式中,以优绩主义为主体的双标式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个体边际效益极度递减,而且基本忽视个体差异,让文化资本的不平等更加突出,这显然不是一个良性的竞争系统。

我们的教育生产理想主义者,再由现实击碎他们的幻想,并将这种重塑美其名曰“成长”。在原子化的过程中,个体不可回旋地异化,成为工业化的养料。

培养工具人的手段通常有三种:感恩教育、恐吓教育和仇恨教育,感恩让应得的扭曲成赏赐的;恐吓让本该探索的扭曲成听权威的;仇恨让本是自己的问题扭曲成都怪他们使坏的。

————————————————

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有教无类的,丝国的教育制度更像一个筛子,而不承担教化功能,或者说其教化功能和制度无关,完全依赖于具体的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制度可以说完全是为了社会分层而存在的(而教育资源的分配又极其不均匀),将人同质化、数字化、物化、工具化,使人沦为学习过程中被动的客体。而这样便会导致人的异化,在这一过程中,人沦为了机器一样的存在,导致对于个性和内驱力的扼杀,这样的学校教育无异于一座工厂/监狱,且形式主义(各种检查摆拍,强制性“自愿”措施,衡二式跑操、服从性训练式军训)、官僚主义(某些家长对于校内人员的阿谀奉承,甚至送礼,而且侧面支持暴力教育)盛行,强制性的驯化教育、服从教育,不把人当人,将活生生的人打上思想钢印,变成没有感情的流水线生产机器,某些封闭式的军事化管理学校甚至剥夺学生人权,侵犯个人隐私权、名誉权,更有甚者,进行严重的体罚,令人作呕。

与此同时,学校教育更像是监狱教育,学生似乎变成了学“牲”,其待遇甚至不如日内瓦公约中的主体,单就作息而言,996只是小菜,007甚至占据偏主导地位,天黑上学且天黑放学。而且部分住宿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十分严重,很多人因为学生时代的畸形环境,身体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终生相伴的生理/心理疾病。(近视、脊椎病、肠胃病、抑郁症较为常见)

而且现在的学校教育有很大程度的格式化,更像一个唯指标论的拜物教公司,完全脱离了教育的根本,这一点在《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中有相关论述,暂不拓展。

题外话:可能部分段落阐述的现象有许多人会用身边统计学来否认,不过也很正常。可能发达地区的部分人群是永远也理解不了山河四省部分地区以及其他偏远地区所遭受的畸形教育的(不过很多身在高考大省还帮腔的PTSD患者也真挺...的)。而且用一个地区不存在此现象来论证这种现象在别的地区也不存在,这种逻辑链似乎有点抽象,当然,也不用扯什么自证陷阱,这些现象很多学生可能此时此刻正在经历着并深受其折磨。

————————————————

以工业化生产的方式低成本、大批次的培养出社会的螺丝钉。这套方法在工业化程度不高的时候,能够大规模的培养合适劳动力,但是在发展程度已经到达一定层次的今天,这种方法就显得极为过时且有害了。我国正面临着产业升级的难关,需要让少数有创造力的技术型人才充分释放其能量。我国的产业结构并不需要批量地生产多用途的带着“高素质”标签的廉价劳动力。越高端的产业利润虽然高,但瓜分利益的参与者少,如果不改革分配机制是不可能维持稳定的,然而庞大的人口基数、政策惯性让人看不到那一天。无论是什么人都厌恶风险与收益不对等的地方,不做出改变,只会导致一个处于产业升级关键期的国家出现大量人才外流。至于丝国的学术研究环境(比如高等教育体系的产业化和资本化,导师压榨学生的割裂现象时有发生、学术论文剽窃问题、中山二院的“学阀”现象、华农事件、网络亚文化中常常提到的官本位“敬酒”问题,虽然这些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毕竟已经有了许多实例,没有学术的民主和思想的自由,科学就永远也不能繁荣),(当然,其他国家的上层环境也有类似“萝莉岛”的丑闻,但这与我们所要讨论的主题无关,因为我们主题显然不是“比烂”)我个人对科研环境的评价是主观片面的,就不献丑了,顺便再提一句,现在考研的有多少人是为了学术研究而不是为了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呢,目前考研考公的跟风潮流也侧面体现出了很多东西。大学的很多课程和就业技能的割裂也助长了这种状况,市场上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却又逐步减少,使得自然科学领域的实用主义价值观愈加流行。

兴许现在的教育体制最大的可取之处也就是“公平”地用许多筛选性考试提供阶层流动的可能性了吧。不过如果真的那么公平,还需要阶级跃升做什么?其次,既然它的应试公平性如此优越,我们就简单地拿澳洲的制度对比一下,总有人说高考对穷人很公平,那么高考一定全国统一卷吧?澳洲是各州各考各的,不过各州的高考分数全国通用,不会出现一个州一个标准的情况,而且也没有我国特有的户籍制,你想去哪个州考就去哪个州考。高考是对穷人最公平的制度,那一定给贫困生加分吧?那一定会给家庭里没有大学生的“第一代大学生”加分吧?那一定会给正在经历困难情况和特殊情况的人加分吧,比如自然灾害的受灾者,家庭成员去世。会给高考期间生病的学生进行重新算分或者按照学校里平时成绩来给他一个合理的最终分,既然那么公平,那么一定会照顾那些生病的同学吧,毕竟让生病的同学和正常人一起考不公平。以上这些都是澳洲高考有的应试保障制度,各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何况在中式教育下,垄断资源的那一批人根本不走这个应试筛选的赛道,这种所谓的阶级流动性似乎成了“老爷”们的施舍(有的人不需要参加中高考,他们有各种国际赛道,华侨联考,AP、IB、A–level课程等等,考研可以有“”笔试倒数,面试满分”,“借用论文”等等现象,国考考公有留学选调生),或许你觉得至少应试本身对国内普通人是“公平”的,但从现在的数据和事实(大学录取率地区差异/学位差异、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华五c9等高校贫困生比例、积分入学、学区制、留学生超国民待遇住宿条件的割裂)看,这个所谓的可取之处也可以说是可有可无了。因为从科举到承担现代科举效能的——高考/考公,一直是按教育资源分配来作为决定性因素的。反驳者无论嘴多硬,都不会阻止他们给子女选择教育资源更好的城市、学区和学校。而教育资源,又是按照经济水平来分配的。最终,高考就成按家庭经济水平和家庭文化资本来决定的了,这种仅仅为了追求表面性程序正义的机会平等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阶级固化的重要推手,它完全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有关文化资本、社会关系、物质基础等因素的结构性问题。马太效应出现在了教育资源分配上,这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侧面映照,也让被资产阶级用转移矛盾的手法迷惑的部分无产阶级终于认清了自己的阶级。

简中网络上有一种十分抽象的认知分裂。一方面,很多人都相信欧美公立学校在每个学生每年一万多美元的预算下无法提供合格的教育。另一方面,他们又觉得山沟沟里靠希望工程才能接受教育并且大部分还要脱离原生家庭影响的学生(以及占比很大的一部分留守儿童)和北京中心区域的、从小素质教育、小班式教学、个性化教育的学生能在同一个“赛道”进行“公平竞争”。关于补习内卷, 他们对日韩教训如数家珍。面对城乡差距, 他们又觉得教育资源是公平分配的。在教育产业化的大前提下,乡镇学生卷不过城市学生是必然的,家庭条件和文化资本更优越的学生在这种模式中掌握更多的资源和益处,而且还在舆论方向上占有极大的话语权。

当然,我们不会全面否定这个教育模式,那是思维模式里只有二元论的二极管小鬼才会干的事,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中式学校教育确实锻炼了人的应试行动力、应试能力、应试自律能力,但与此同时,它也滋生了很多负面现象,如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发酵、过度宣传集体意识而导致的个人极端利己主义(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筛选性远大于通过性和教育性,普通学生为了争夺教育资源,属于竞争关系,却要宣传虚伪的“集体荣誉感”,从目前的很多情况来看,这种集体主义甚至不能称呼为集体主义,更多时候是一种“连坐”制度,应该称呼为整体主义才更为贴切)、以及唯分数论(关于考试-分数的意识形态,即唯分数论,将某种文化资本的差距合法化为了一种本质意义之上的「能力」差距——然后变为文化特权与阶级不平等塑造了与生俱来的假象。恰恰是这种体系以及有关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机器将阶级之间权力关系的再生产给上层阶级文化特权的延续提供了保障,而在这背后有无数机制保障着文化资本的不平等传递,例如说现有的学区制与积分入学便是最典型的机制,当然还包括家庭教育上面的差异等等因素。而文化资本的差异最终又被反映为分数的上的差异,反过来又决定着下一步的受教育机会和个人的就业,这就更好地论证了上层阶级的文化特权是被现代教育体系塑造的)带来的利益至上和学历歧视(私以为学历只是一个人在现有的制度中接受该体系下学习经历的证明,而不应该是嘲笑他人的资本,歧视链一旦产生,所有维持者终有一天也会被卷入其中,被抽象地异化为源源不断地为下一个体产生优越感的符号工具,而不是一个实质性的“人”,个人认为一个成年人要是还在用外在的标签来寻找信心,那只能映衬出内心的软弱与怯懦)、强制性的学校教育使学生产生自我意识过剩、思维模式固化、创造性和内驱力的扼杀、缺乏社会实践、高压环境后的过度反噬(如大学生休学)等等问题,在这种社达筛选模式下,脱产学生的小资产阶级性质被放大,投机派思想生根发芽。

而且该教育体制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显得别有用心,充满民粹导向,教出了大量盲目“爱国”的民族主义者和军国主义者,它脱离了国际主义和阶级叙事,转用国族主义和民族叙事,只谈奉献与爱国,却不谈所谓“奉献”的具体对象,也不谈“爱国”是爱的哪个“国”,这个“国”是什么性质,只是盲目地将其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简单理解,无产者没有祖国,教员也曾经在毛选中提到过:“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要看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决定”,爱国要看国家性质,至于国家的本质,马列主义导师们的著作中也有更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一一拓展。

有很多人喜欢拿西方(狭义上的,一般语境中指一些发达国家,比如阿美莉卡)的一些教育体制和中式教育作对比,以此作为慰藉,这无疑是忽略了回报率、信息密度、带来的正反馈等多方面因素。一直自我洗脑“美国底层其实比我们更惨”以此来自我安慰精神胜利,是一种很纯粹的阿Q精神。有些人总是辩解说应试教育是普及式的精英教育,并让普通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而且更抽象的是持这种说法的人中大部分是优绩主义/唯学历论者,他们所认为的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还不包括专科生。容我不绝对客观地统计,不考虑时间成本的存量,三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有本科学位,而我国人口的本科率才4%。如果按照出生人口来算,2021年高考本科招生大概450万人,同时2003年的出生人口大概为1600万人,本科率也才28%,再看2023年高考人数1200万(这批人还是已经经过中考五五分流的),本科录取450万左右,且其中复读生就有400万,这批人基本三分之二以上的人上不了本科。是什么给了你们,我国本科教育是普及教育的幻觉?沉默的大多数只是“沉默”和被社会主流价值观绑架,并不是真的不存在。如果中高考筛完后的才能叫“普通人”,那剩下的呢?人总是喜欢用幸存者偏差普遍化一切不合理并让其看似合理;有的人怎么这么喜欢拿类似“精英教育上常青藤名校也一样要卷”的例子来精神胜利自我安慰呢?要不要对比一下双方卷完的待遇差距?又或者对比一下双方国家普通工薪阶层的薪资待遇呢?到底是什么给了某些人只有应试教育中的优等生才能过“好日子”的错觉。更何况有了解过的话,其实精英教育没有某些人想象中累,或者说并非某些人幻想中的那种“累”,中式教育所带来的正反馈效果是不能与精英教育比较的。而且接受所谓精英教育的人成了精英,被应试教育筛选出来的所谓“受益者”呢?更好地进行996吗?别太荒谬。个人认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和“吃得苦中苦,方为螺丝钉”还是有点区别的吧?当然,精英教育也有弊端,某些二极管小鬼先别急着跳脚,批判中式教育不等于完全肯定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模式,世界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况且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教育都有分流作用,只是显性和隐性的区别罢了。至于对国外各国教育态度,我一视同仁,基本上都有一定程度的畸形教育。丝国的⽅式是五花⼤绑,不让你动弹⼀点,⻄⽅的快乐教育(按简中网络流行释义来理解,实际上“快乐教育”只是世纪初用来炒作卖课卖书的伪概念)是松开躯⼲和四肢,但把你最关键的脖⼦牢牢拴住,你照样被绑着,两者皆有愚民成分,并且都作为转移矛盾的工具。不过有些人却喜欢拿丝国教育和快乐教育比教学质量,和精英教育比教学强度,结果两边不讨好。我们再说回待遇问题,用某些人的话术稍作修改一下——如果一个人生在欧美注定要当牛马,生在我国也要当牛马,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何在?我国古人也曾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其实有的人根本不相信普通学生也能被培养成才,他们完全否认培养也是教育的一种功能。他们只是看着前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的人被筛选进T大P大,让应试制度下本身就有优势的人更有优势,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占据了社会行业的优势位置。一个学校通过生源掐尖占据了名校招生的入场券,这体现了学校很有特权,很有资源,但体现不出它的教育模式中培养职能有多强。现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培养能力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保证产业结构能消化掉人才,而不是让高校毕业生去“灵活就业”或者从学校卷完再去大厂卷,这完全是恶性的社会生产状态以及低效的人才筛选和社会分工制度。

如果一个人生活水平的底线写在法律里,并且被证明是绝对有保障的,这样他就有勇气去花时间和精力在自己感兴趣的诸多领域进行试错,最后找到能够达成自我实现的专业方向。这既是受教育过程中快乐的来源,也是人才筛选较有效的方式。

如果一个人生活水平的底线是某一场考试决定的,那么他绝对没有心思去发掘自己究竟在哪些领域有兴趣和才华,最终从事高等研究或者工作的方向也大多会是考试后临时决定的。这注定了教育的过程是乏味甚至痛苦的,同时这也是非常浪费人才的选拔方式。

近几年教育行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也无不体现出某些人已经将关系到国家命脉的教育视作一门生意,而不是本质上的教育。

当前教育模式对于人有一定程度的异化,这绝对不该是教育的本意,它将人变成了体制内的一颗螺丝钉,让其做不出创造性回馈,这一点在丝国学术研究中“”论文的过分重要性、形式性”、“借鉴过度”和“查重率”有很大的体现。而且现在在义务教育中还衍生叠加出了早教和鸡娃,甚至医院开设阅读角,孩子们打着点滴做题,还有“吊瓶班”这种畸形产物,很难想象这魔幻的场景发生在21世纪。上学好比流水线工人,而且上学时间也极度割裂。教育本应该是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以一个人身心健康为前提,以保持学习内驱力、好奇心、创新思维以及培养自学能力为目标,而现在的教育剥夺人的内驱力,却在大学又无端效仿和借鉴其他模式,强制一定程度的自学,这培养出来的不是人,而是应试机器,孩子们都是受害者,现在的抑郁率和休学率也证实了这一点,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不让人们有思考的时间,只是麻木忙碌的度日,却不让人绝望,还要让人看到一点希望,即使希望十分渺茫,这让苦难都流向了能吃苦的人,在这个模式下,只会产出两种导向——习得性无助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

有些人只从互联网和自己的舒适圈里看问题是错误的,互联网上大多数对于中式教育的肯定基本都是基于个体认为自己吃到了制度红利的主观认识,本人并不否认其获得的利益和个体的努力,但是你应该感谢的是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感恩教育体制,感恩苦难的人非蠢即坏,好似PTSD,而且有没有可能你感谢的仅仅是普及式的义务教育而不是现在局限性极强的选拔机制,普及式教育是很多合格的国家都有的,也是必然的,你可以感谢教育普及但完全没必要感恩教育体制,什么时候,在一个和平国家没有被剥夺受教育权也是值得感恩戴德的了,可别跟我说又要去比烂了,雷军特色对比法能不能省省。很多人非常信奉“只有大量的付出才配有微小的回报”、“逆天改命”,但他们的理解能力比较匮乏,他们的很多辩解和反问一般是“不加班怎么能赚钱”这种畸形的表现形式,他们只能理解零和甚至负和的“丛林法则”模式,尽管这种模式十分低效且恶性。在这种应试模式和其之后的社会生产生活中,这些所谓的“制度受益者”其实更像是极端终身竞争中的“生还者”。好像没有人想过自己本来并不是一定需要那么累才能得到所谓“美好的生活”,且大多数人认为的美好生活难道指的是不发达地区的人到发达地区当廉价劳动力或者高级白领,然后996,进行被异化的剩余价值劳动吗?从贫困山区通过中式教育到发达地区成为高管和获得了高薪工作的人并最终自我实现的人终归是极少数,我们并不否认这些极少数,但也不能因为这极少数而否认大多数。人才的高价值来源于稀缺性,而不是受教育程度。澳洲洗盘子的工人每小时时薪能达到150元rmb/小时左右,不是因为澳洲的人都是洗盘子博士,而是因为澳洲缺劳动力。只要你的学历没高到稀缺那个层次,学历就不足以成为决定性因素。现阶段的应试教育俨然已经成为了击鼓传花的庞氏骗局——各行各业的端口都高度饱和,人才的可替代性非常非常高,大学生毕业找不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一身本事再无用武之地,看似有用的知识全部变成了茴字的n+1种写法。也总有人会反驳说觉得应试教育不好可以去职业学校进行快乐教育,这无疑是诡辩,如果职业学校不会受到优绩主义歧视以及职场偏见,谁想去应试筛选模式里进行恶性竞争?更何况大部分职业学校也并非快乐教育,而是另一种放养式教育,且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也有职业学校为了“专升本”出现恶性竞争。目前社会的主流思潮好像已经接受并且默认了“优胜劣汰”,似乎这本来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功利性极强的精资社达(方便具象化理解,一般就是那些认为资本家的财富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得来的,无产者所受的苦难都是因为不努力,这类人一般缺乏基础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知识,而且非常信奉自然界版的丛林思维现实主义和厚黑学,梦想成为剥削阶级,并常用“你讨厌资本家只是因为你不是资本家”这类丝毫没有逻辑思维的说辞和以己度人的思维模式,我认为这种生物即便是在利己主义中也是最封建和落后的那一批....)们大行其道,资产阶级另说,一些无产阶级总认为自己实现了阶级跨越,自诩“中产阶级”,其实他们不掌握生产资料,只有生活资料,没有资本积累,却小资产阶级思想严重,试图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认为自己在应试教育的竞争是为了将同赛道的其他人踩在脚下,成了人上人。这导致被该教育模式和社会模式摒弃的那些“差生”“底层”无法输出个人观点,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被所谓的“学历歧视”或者“还不是不努力”局限,自我驯化,然而这完全大可不必,因为普通家庭的孩子绝对不应该只有“”吃苦耐劳”一条路可以走,被所谓的教育体制淘汰了并不完全是个人“不努力”的原因,总有人大器晚成,总有人不适合现在的这个模式,但这不是被歧视的理由,好似在这个社会低学历就应该低人一等,不置可否,学历在当前社会的求职作用是巨大的(现在的就业率、供需矛盾的激化、许多端口的饱和,似乎快把这一点推翻了,这很显然不是读书无用论和幸存者偏差,这只是对客观事实的评价,更不用说什么“灵活就业”),但真正应该摒弃的是不求上进、不学无术、对他人产生负面影响的人(病理性因素和极端环境因素另说),学历歧视、优胜劣汰,这种种因素无疑是最容易滋生社达思潮的,至于对社达的批判(自然界中对生物的发展演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变化,能适应新环境的生物存留,不能适应新环境的生物灭亡。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的生产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断减小,人类社会变得与自然社会根本不同,所以达尔文主义不适用于人类社会,而且达尔文进化论的侧重点一直都不是什么优胜劣汰...)就不用我论述了吧,这不是什么政治正确,社达只会阻碍社会发展,更别说目前大多数都是原教旨社达都唾弃的双标式社达(即自我之上人人平等,自我之下,阶级分明,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但却无理由坚信自己始终会是胜者)。我始终认为学习从来都不是为了把其他人踩在脚下,成为人上人,而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没有人上人。

————————————————

对于一些学科落后(注意是落后的,一些发达地区应该已经取消了格式化的学习)教育方式的片面批判:

理科:一味的背公式套公式,不懂得变通,不懂得找规律推公式,一味的刷题而不去学习底层逻辑,重点批一下同济的线代教材

文科:八股文、极端形式逻辑、模板化、格式化、抽象化阅读理解能力

社科:完全可以称为背诵记忆学,只注重抽象的概念而不注重具体的事物,自诩辩证唯物,内容则大多数是客观唯心和机械唯物,关于马哲的内容过于教条,其扭曲完全可以叫鹿哲,这样的思想洗脑教育没有逻辑思维可言,庸俗辩证法大行其道,完全属于充满教条和形式主义的纯粹意识形态灌输。

————————————————

至于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我想可以参考前人的建议,但切忌一味地照搬。

教员早在《毛泽东论教育革命》中提到过:

我早就说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劳动。

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 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办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试试点。

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孔夫子出身没落奴隶主贵族,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开始的职业是替人办丧事,大约是个吹鼓手。人家死了人,他去吹吹打打。他会弹琴、射箭、架车子,也了解一些群众情况。开头作过小官,管理粮草和管理牛羊畜牧。后来他在鲁国当了大官,群众的事就听到了。他后来办私塾,反对学生从事劳动。

明朝李时珍长期自己上山采药,才写了《本草纲目》。更早些的,有所发明的祖冲之,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美国的佛兰克林是印刷所学徒,也卖过报,他是电的大发明家。英国的瓦特是工人,是蒸汽机的大发明家。高尔基的学问完全是自学的,据说他只上过两年小学。

现在一是课多,一是书多,压得太重。有些课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学学一点逻辑、语法,不要考,知道什么是语法,什么是逻辑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体会。课程讲的太多,是烦琐哲学。烦琐哲学总是要灭亡的。如经学,搞那么多注解,现在没有用了。我看这种方法,无论中国的也好,其他国家的也好,都要走向自己的反面,都要灭亡的。

书不一定读得很多。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读了要消化。读多 了,又不能消化,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者、修正主义者。

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整个教育制度就是那样,公开号召去争取那个五分,就有那么一些人把分数看透了,大胆主动地去学。把那一套看透了,学习也主动了。

据说某大学有个学生,平时不记笔记,考试时得三分半到四分,可是毕业论文在班里水平最高。在学校是全优,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都没有真才实学,反倒是有些连举人都没有考取的人优点真才实学。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

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只要不把学生当成打击对象就好了。你们的教 学就是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教员应该把讲稿印发给你们。怕什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讲稿。讲稿还对学生保密?到了讲堂才让学生抄,把学生束缚死了。

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主要是自己研究问题,讲那么多干什么?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教员就那么点本事,离开讲稿什么也不行。为什么不把讲稿发给你们,与你们一起研究问题?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员能答百分之五十,其它的说不知道,和学生一起商量,这就是不错了。不要装着样子去吓唬人。

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请邀学校师生代表,讨论几次,决定实行。如何请酌。

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么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我曾给我的孩子说:“你下乡去跟贫下中农说,就说我爸爸说的,读了几十年书,越读越蠢。请叔叔伯伯、姐妹兄弟做老师,向你们来学习。”其实,入学前的小孩。一岁到七岁,接触事物很多。二岁学说话,三岁哇啦哇啦跟人吵架,再大一点就拿小工具挖土,模仿大人劳动。这就是观察世界。小孩子已经学会了一些概念。狗,是个大概念。黑狗、黄狗是小些的概念。他家里的那条黄狗,就是具体的。人,这个概念已经舍掉了许多东西,舍掉了男人、女人的区别,大人、小孩的区别,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区别,只剩下了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点。谁见“人”?只能见到张三、李四。“房子”的概念谁也看不见,只看到具体的房子,天津的洋房,北京的四合院。

大学教育应当改造,上学的时间不要那么多。文科不改造不得了。不改造能出哲学家吗?能出文学家吗?能出历史学家吗?

现在的哲学家搞不了哲学,文学家写不了小说,历史学家搞不了历史,要搞就是帝王将相。要改造文科大学,要学生下去搞工业、农业、商业。至于工科、理科,情况不同,他们有实习工厂,有实验室,在实习工厂做工,在实验室做实验,但也要接触社会实际。

–––––––––––––––––––

他们会宣传恢复了高考,他们不会告诉你没有高考的时代依然有大学教育,是的,中国曾经有另一套不同于现在的教育体系。

他们会宣传高考的公平性,但是他们不会告诉你高考的公平性是建立在教育资源公平分布的前提下。(给农村孩子少量的教育资源,甚至不让他们接受教育,然后跟农村孩子说,跟大城市孩子同台竞技高考比分数是最公平的。)

1968年到1977年,国家采取工农兵大学推荐制,教员是看到当时农村文盲多,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高考条件下农村学生根本无法跟城市学生竞争,于是采取推荐农村学子上学的方式。(强调一点,总有人喜欢把支持农村发展的教育政策和农村本地的官僚主义腐败混为一谈)

工农兵大学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毛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而现行的教育更偏向于社会阶级分层。这是两者理念的最大区别。

–––––––––————————

列宁对于教育问题也有相关论述,在《青年团的任务》中,他阐述了旧学校教育的本质,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旧学校总是说,它要造就知识全面的人,它教的是一般科学。我们知道,这完全是撒谎,因为过去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维持的基础,就是把人分成阶级,分成剥削者和被压迫者。自然,贯串着阶级精神的旧学校, 也就只能向资产阶级的子女传授知识。这种学校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根据资产阶级的利益捏造出来的。工农的年轻一代在这样的学校里,与其说是受教育, 不如说是受资产阶级的奴化。教育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使之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 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的安宁和悠闲。”

资产阶级的教育对于拒绝成为流水线制成品的孩子, 就直接将其摧毁, 冷酷地绞杀一切反抗和思考的可能, 事后在鳄鱼的眼泪中指责孩子没有抗压能力, 于一片血红中最后装裱一下自己并不存在的良心。

补充:

我发现有的人是真的找不到反驳的点了吗?怎么会提出那么多老掉牙的被批烂了的观点?

一.读书的苦根本比不上社会上生活的苦

答:暂且不对比这两种“苦”区别,也不说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主观感受,我就想问某些人是来比惨的吗?比较这个有什么意义吗?我不能理解,这莫名其妙的攀比是为了什么,优越感吗?而且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人吃了学习的苦之后还要吃生活的苦。

二.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幸福了,我那个时候....

答:要是现在孩子的条件和您那个时候一样的话,那说明生产力没有一点进步,那我们目前讨论的问题就不是教育了,而是人类生存危机了,知足常乐也不是这样教育的,这种无意义的鸡汤还是少来。

三.要懂得怀念青春,你们这是不懂珍惜。

答:您如果有心,可以去河北或者其他高考大省的初高中,去那些实行军事化管理的封闭式学校看看,看看那是您记忆中或者幻想中的青春岁月吗?您怀念的也许只是当时的时光、友情、为自己奋斗的自己,而非教育体制。

四.还不是成绩差找借口,不然就直接进厂啊

答:在明明知道目前的工厂条件的情况下,您这种说法无异于对抑郁症患者说“那你就去死啊!”,这个问题上面论述过,但还是一直提,在应试筛选模式下,默认了成绩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然而这个“成绩”主要是由排名决定的,既然由排名决定,必然导致恶性竞争,总有人会被淘汰,但并非被淘汰的就一定是什么低素质人群,职业学校的环境是由社会大环境和政策惯性决定的,学历歧视本身就是一种社达现象。从本质上讲,当接受教育的人普遍认为上学是为了好的就业前景时,这本身就是一种畸形的功利主义现象。注意一下,我批判的不是具体的某个个体的功利主义,而是社会问题造成的畸形教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环境塑造了这种固化思维。

五.你不就是读书无用论

答:经典的偷换概念,您所说的那些读书无用论者的观点大部分是过于主观的情绪输出,还带点幸存者偏差。(这种读书无用论和另一种用极少数的通过高考获取极大成功的个例进行高分宣传的读书宿命论并无本质性区别)我不认为我的观点和他们有什么联系,并且坚决反对他们的观点。从客观角度看,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是不是事实?应试教育下学历的性价比和收益就是越来越低了。别说什么不读更不行,那是另一回事,您如果觉得您读书十几年换来的就应该是失业和低薪待遇,那我无话可说。现在的教育一直宣传成绩至上,将考试比作上战场,结果学生们寒窗苦读多年,换来的却是毕业即失业和“高分低能”的标签,就算真是“高分低能”,难道不是教育制度的问题吗?其次,当一个家庭花费大量积蓄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就业,或者就业后薪资还不如父母,当一个所谓的高材生去从事和其所学理论完全无关系的工作,当一个人努力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得来的结果却不如他人的起点,一个人寒窗苦读十几年才能成为一个被定义的“”普通人”,成为剩余价值的产出者。也别说什么以偏概全,这些问题本来就不应该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同志们,还记得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吗?不过不记得也正常,毕竟这是一个资本集中度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国家”。

六.中高考的分流也确实过滤掉了一些让渣吧?好像也统计过低学历人群也确实更容易犯罪吧?我感觉我身边的一些差生素质确实不高啊。

答:你搞反了因果关系而且还带点身边统计学,是低学历且受教育水平低的人易犯罪,还是易犯罪人群的学历会相对应的更低呢。简单地说,目前应试内容包括那些教化内容么?比如现在普遍的职业学校大环境下学生的素质问题,然而职校目前的畸形大环境是由政策惯性决定的,其背后是无端效仿德国双轨制方便工业化分流然而却又没有相对应的社会保障制度造成的,是机制的不完善。为什么不能理解“受教育水平和易犯罪概率呈现正相关”这种遵循“物质决定意识”的客观观点无法证明“中考过滤了人渣”这种主观臆断呢?两者显然并不是一回事,且毫无关系和冲突。你举再多的统计例子也无法充分佐证“中高考分流掉了许多人渣”这个观点,只能证明“低学历和缺失教育的人更易犯罪”这个客观事实,虽然这两个论点看似差不多,其实区别很大,一个是强行的伪定义,一个是正常的形式逻辑。“更易犯罪”并不等于“一定犯罪”,偷换其因果关系是一种滑坡谬误。学历只是一个人在现有制度下学习经历的证明,不是概括一个人的标准和歧视他人的资本,这当然也无关职场竞争之类的。人的意识组成是很复杂的,包括了家庭环境、阶级、信息差、以及他所受到的一切教育,物质决定意识,我不认为一个泛化的分数能简单地概括一个具体的个体。

七.被淘汰的那些人真的有认真学吗?

答:高中生歧视中专生,大学本科歧视专科,可是老中的应试选拔机制就是排名制,有些地区的孩子教育资源差+原生家庭影响,上高中已然用尽全力,有的人可能认为考试范围就那些东西,只要努力就能取得相对不错的成绩。我在落后偏远地区见过一个公立中学,一个班的第一名才能上高中,他们那里的师资条件很差很差,也根本没有什么学习方法可言。且其中有很多人接触不到互联网,就算接触也是碎片化信息+信息茧房。诚然,有真的不学无术的,但是其“不学无术”的原因是怎么样的?我常常会思考,一个所谓的“不学无术”的中专生拥有我的教育资源和家庭氛围,或者更好的,他还会是那个“不学无术”的中专生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是不是侧面证明类似高中生嘲讽中专生“还不是不努力?”的话术和既得利益者嘲讽打工人“还不是不努力?”的话术是如出一辙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你无法用个人的主观目光去单纯地做简单判定,直接否定掉他人的挣扎和努力,就像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却还要对他说不是名校毕业不算走出大山,只是换个地方打工。且虽然大多数高材生都认为自己吃到了制度红利,我反而不这么认为,我想起我一个从河南考到c9的朋友说过的一句话:“我从来不认为我是制度的受益者,反而是幸存者。”他现在生活条件很好,但他总觉得自己身上还是有学生时代留下的一些后遗症。

现在有种东西叫国际学校/华侨联考/留学选调,有些课程体系叫A-Level,IB或者AP;有的人可以走别的赛道上世界前几的大学不用高考,只有无产者的孩子还在上普通高中,并跟随社会引导进行着永无止境的内循环的“歧视链”。

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这都是没办法的,发达国家有原始积累。

答:教育问题根本上确实是经济问题和资源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我承认经济基础确实有一定影响,我国发展较快,有封建小农经济和工业化高速转型的残余影响,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育上的问题更多是在于刻意地转移矛盾,而且是在转移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没有很好的例子拿来对比,不过可以看同在东亚文化圈的日韩两国,现在产能过剩造成的问题已经很明显了,可是我觉得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这种割裂。

各项数据表明,教育需要改革,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从来如此,便对吗?”,你接受了苦难不代表它的存在是合理的,苦难也从来不是用来比较的对象,精英教育产生的乱象、非洲的穷苦乱象、战争带来的伤痛从来都无法否认中式学校教育下一些学生遭受的苦难,因为这些根本就没有任何逻辑关联可言。一个社会的下一代不应该是抑郁焦虑的,不应该是应试机器,不应该工业化进程和时代的牺牲品,不应该只是一颗螺丝钉,他们的人生不应该是单一的轨道,而应该是无边的旷野。人生的意义从来都不应该是为了把别人踩在脚下。现在的政策只做表面功夫,而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双减”政策后因为教育减负而出现的一系列效应也印证了这一点。教育改革任重道远,抑郁率自杀率出生率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很多社会问题虽然归根结底都是经济问题、资源问题,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社会上的基尼系数、资源分配结构等等生产关系问题需要解决,但可以先解决孩子们的成长问题,让孩子们喘口气,可怕的从来都不是现状,而是人们对现状的麻木,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站在现有的制度体系上摆烂式地阴阳怪气说风凉话或是复读机式地玩抽象烂梗而拿不出具体的论据反驳和交流。让人实在忍不住主观地情绪化输出一句:真是跪久了就站不起来了。有些人总认为自己吃到了所谓“时代红利”却不知道自己其实只是表面上的“既得利益者”,却去压迫和歧视其他同阶级的人。生育问题上,越生越卷,越卷越生。在人权问题上,公民的合法权利竟然是全权交给国家主体来维护。当然,需要改变的是社会,而不是那一小部分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制度有问题就得改,这绝不是什么无端的反建制。

以上,便是本人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点小看法,望各位共勉,诚然,在这个问题上,相对完美的解决方案自然需要更多人的力量,人微言轻,我个人的主观观点有一定局限性,不够理性客观,请同志们辩证看待。当然,想反驳的朋友也请有逻辑有论据的反驳我的观点,友善交流,而不是又上升到个人层面的人身攻击。


UP主创作不易,点个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V注册会员 L评论等级
R4 条回复
  1. 大革命 :
    2024-04-13     Android /    Chrome

    伟人, 你在哪里

  2. 门票大哥 :
    2024-04-13     Android /    Chrome

    可以说 当今中国的教育是奴性教育

  3. 规定节目的人 :
    2024-04-13     Android /    Chrome

    其实我们要发现:现如今的教育正在一步步丧失人性,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商品。

  4. 摩根大通 :
    2024-04-13     Android /    Chrome

    从本文不难看出,中国现阶段的教育的确需要改革

没有更多评论了
    请配置好页面缩略名选项

热门文章